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411500000014

第14章 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13)

五、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找出了新的途径。我们讲“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把农民工与其他职工一样平等对待。农民在农村是主人,农民工在城市里打工,也要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成为单位的主人、企业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地的努力下,我省的劳务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农民工的问题仍很突出,就业环境仍需改善。要严格贯彻执行《劳动法》、《合同法》、《工会法》和《安全生产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近期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据了解,我省不少地方在建筑、餐饮服务行业就业的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不到400元,扣除生活费以后不足150元,一些女工的收入更低。同工不同酬,在一个企业同一工种、同一岗位,农民工的工资比其他身份的职工低,有的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低。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05年全省查出拖欠农民工工资4.02亿元,年底清欠2.7亿元,还剩1.32亿元未清欠。要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二是要依法规范劳动合同。我省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总体签约率约10%左右,一些行业甚至仅有6%,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缺乏依据。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履行劳动合同。三是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要按照规定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研究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四是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输入地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要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五是要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让农民工行使民主权利。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副主任)

走特色产业富民之路,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陆武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我省是欠发达省份,“三农”问题尤为突出。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立足省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举特色旗,打优势牌,坚定不移地走特色产业富民之路。

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切实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然禀赋与资源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三个层次上,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草食畜、马铃薯、果菜、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力争把我省建设成草畜强省,马铃薯生产大省和全国优质果品和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并使杂交玉米制种、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也能实现新突破。

二、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我省重点要做好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四篇文章。通过努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培育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在全省培育起一批利益连接紧密、运行机制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努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

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立足这一省情,我们必须坚持以节水抗旱为中心,大中小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用,着力抓好以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安全饮水、乡村道路、沼气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建设。同时,要抓好通讯、通电和教育、卫生、人居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创造条件,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四、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要从有效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省、市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使良种为农民所接受,良法为农民所掌握,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保护,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五、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拓宽脱贫致富的渠道和空间

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就必须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大产业,坚持不懈地抓紧做好。要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着力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要进一步搞好劳务基地建设和劳务信息、法律咨询服务等工作,积极为扩大劳务输转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体力型向智力型、自谋自发型向规模组织型“四个转变”,进一步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甘肃省副省长)

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

的调查与探讨

□喇敏智

按照省委的指导意见,省政协今年重点围绕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主要做法是:形成三级联动、各具特色的工作格局;问计于基层,具体了解县乡村干部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得意之笔、为难之处和具体建议;“解剖麻雀”,从东、中、西部各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个县,从26项指标入手,做出新农村建设起步评价;开展万人问卷调查,了解农民所想所盼所怕所忧。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一个全省上下热情关心、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起步良好。现提出几个问题,做一个探讨性的交流。

一、认识问题

起步阶段,认识问题尤为重要。当前在认识问题上有四个“关口”要过好。一是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科学把握“五句话”的目标要求。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必须全面理解、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协调推进,绝不能有所偏废,抓这丢那,绝不能一遇到困难,对某一项或几项目标“唱功大、做功小”,敷衍塞责。根据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需要,适时对各级干部进行轮训,使大家的思想认识及时跟上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避免在理解和把握上出偏差而走到习惯性的老路上去,避免贻误战机、贻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大计。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发展”这“一句话”与其他“四句话”的关系。“生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意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发展阶段,都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主题和中心。甘肃是欠发达省份,农村经济格外脆弱,尤其需要处理好这个问题。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一手抓扶贫攻坚,两手不能偏废。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理出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三是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四是要倡导“绿色”、“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避免“瞎折腾”。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做到思路要新、热情要高、头脑要冷静、规划要科学、工作要细致、步子要稳健,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规划问题

当前在规划工作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各地的规划编制应当有重点、有步骤、分批次进行。先抓试点乡村,有步骤、分批次地安排进行,并且必须经过论证和批准程序,保证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在规划中应当注重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重点在县级。县域涵盖“三农”,连接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运筹新农村建设的前线指挥部。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大多数县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发展县域经济,每个县如何定位,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创新工作机制,搞出办实事、求实效的规划来。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具有独特的功能。搞好小城镇规划,加强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关键点,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村庄建设和农居设计等方面,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城镇建设模式和标准,采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注意保留农村典型的地域地形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城乡统筹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问题很重要,建设新农村的“新”,也体现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城乡统筹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现在统筹投入上;二是表现在统筹发展上。这两方面都需要做更多的文章。

在统筹投入方面。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就我省而言,是否进入了全国总体上的这个发展阶段,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和条件,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讨论。但是,对“三农”投入的“多予”必须坚定不移,有什么“招”使什么“招”,目标是尽力促使“多予”的更大化。我们甘肃是个穷省,“穷”字表现在多个层面。我们的城乡统筹、工农统筹、增加投入,有两个立足点:一个是依靠长期奋斗,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根本的立足点;另一个就是努力争取国家支持。我理解,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里的这个“城”字并不专指我们本省、本市、本县的“城”。这个“工”字,也并不专指本地的“工”,而是就全国而言的大“城”、大“工”。国家有了方针政策,我们就理直气壮地去争取。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人一之,我十之、百之”。所以,我赞成这样两句话,“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和“向上要钱,招商找钱,农民挣钱”的综合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办法。

在统筹发展方面,空间很大,需要认真探讨,多做工作。毫无疑问,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但是,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农村人的事,也是城里人的事,是全社会的共同历史使命。要统筹谋划城乡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和公共事业发展,城市的基础产业乃至各行各业和公共服务部门都应当而且可以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没有旁观者,城乡都是参与者;农村的进步和发展,大家也都是受益者。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多研究多探讨,多做发动、组织、协调、促进工作。城乡人民共同动员起来之日,就是新农村建设走向成功之时。

(作者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推进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初步设想

□邵克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完成了《甘肃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认真分析总结了我省“十五”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目前所处的环境,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初步考虑:生产有较大发展、生活有较大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村容村貌有显著变化、乡风民俗更加文明、村务管理更加民主。

由于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发展阶段滞后的基本省情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新农村建设面临起点低、条件差、难度大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全省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因此,我们提出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一是从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的实际出发,分四个层次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从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不同的实际出发,分别对川塬区、山区、林牧区三种不同类型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提出指导意见;三是从不同区域空间布局和区域主体功能的实际出发,就河西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方面提出意见,有重点地推进各区域的建设重点。

《纲要》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任务: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重点要在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有较大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要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做好村庄整治工作。三是拓宽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重点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四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建设,使其有较大发展,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五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逐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为了实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