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
9410800000049

第49章 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3)

2004年甘肃省乡村就业人员1181.19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占比重为77.69%,农村剩余劳动力约310-350万人。农村就业人员基数大,比重高。从农村而言,由于累积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而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体制尚未形成;从城镇而言,经济转型期,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急需安置,就业压力大。这些因素造成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而且,9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更趋紧张。

2004年,甘肃省劳务输转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根据部门统计全年甘肃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8.09万人,劳务收入突破60亿元。但实际输转人数大约160万人,与300多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很大距离。

六、“十一五”期间就业形势展望

(一)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一方面取决于人口规模和构成,即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取决于劳动者的就业意愿,即劳动参与率。

甘肃人口自然增长率在经历了80年代的波动上升后,90年代开始平稳下降,从1990年的14.6‰,下降到2004年5.91‰。如果21世纪前叶,甘肃省的生育水平保持当前的水平和变动趋势,甘肃省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2709万人,2021年达到峰值2831万人。

劳动力资源(15-64岁人口)在2000年—2010年期间是快速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速1%,年增加劳动年龄人口28万人,2010年将达到2019.71万人,2013年达到峰值2045万人。劳动力资源中,只有经济活动人口才构成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五普”数据看,1990年到2000年10年中,劳动参与率下降3.4个百分点,年均降速0.43%,以此速度预计,2010年劳动参与率为80%,“十一五”时期净增劳动年龄人口120万人,劳动力有效供给96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19万人。

(二)就业岗位预测及供求状况

对劳动力需求进行定量化的判断和预测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模型被广泛应运,基本上能够反映劳动力的需求状况。甘肃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弹性不高,近几年是下降趋势,我们假设“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保持10%,就业弹性系数保持目前水平0.06,则每年劳动力需求9-10万人。

如果按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劳动力资源(15-64岁人口)在2000年—2010年期间是快速增长阶段,“十一五”时期就业压力会越来越突出,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有9万人无就业岗位,五年将会积压45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就业结构将会有新的调整和变动

从就业的三次产业结构看,预计“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就业分布将会出现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看,个体、私营和乡镇企业将会加快发展。预计2006-2010年期间,甘肃省国企职工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会下降,城镇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将有大幅度的上升,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也有一定的上升。

七、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解决甘肃省严重的失业问题有两种思路,一是减少劳动力供给,二是增加劳动力需求。从供给方面来看,降低人口增长率是最根本的措施。但是,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一般有15~20年时间的滞后,这意味着降低人口增长率是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长期战略。要在短期内减少劳动力供给还应该在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上做文章。对甘肃省来说,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特别是通过发展教育,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塞降低年轻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有相当大的潜力。然而,劳动力供给的调节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解决甘肃省严重失业的重点应是扩大劳动力需求,需要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扩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过快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是甘肃省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是解决甘肃省就业问题的一项长远的治本性措施,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让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劳动力供给,缓和就业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技术水平提高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新体制,提倡多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同时,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等制度的改革,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调动起劳动者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增加自我投入。

(二)增加就业岗位,把城镇实际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

只有同时观察就业、失业变化趋势,才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根据甘肃省的总体情况和每年调查失业率,可以判断甘肃省的失业率应在7%左右。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失业率在5—9%之间为失业较轻,10%以上为失业较重。根据这个判定标准,甘肃省的失业情况不容乐观。争取“十一五”时期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内容。

调整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一方面要加大国有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工作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工作中,利用非主业资产和闲置资产,通过多种方式分流和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同时要加大破产企业有效资产重组的力度,尽快启动生产,安置企业职工。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门路。要在坚持发展资金密集型行业或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或企业,扩大再就业安置渠道。要充分利用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产业链长、兼容性强、延伸服务领域广、间接就业量大等特点,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并注意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化建设、教育和科技产业上。

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就业渠道。一是要对农业发展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就业劳动力。要更多地建立“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依靠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关系,与广大农民结成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二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如公路交通、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文化中心、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等,为农村经济转型创造条件。鼓励发展新型乡镇企业,使更多的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小型企业和从事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进入城镇经营和办厂,使城镇在提高服务功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引导农民消费、改善人口结构、繁荣农村市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

(三)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其与新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加强职业培训,培育各种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再就业的重要手段,要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逐步形成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以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同时,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特别要注意加强对长期失业人员的免费职业培训。大力提倡“终生的培训是保障终生就业”的新概念,对不同对象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再就业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农村青年大部分初中毕业即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由于经费短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萎缩,人员大量流失。绝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竞争力不强。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具有专业技能的蓝领工人和高级技工。应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中等职业教育应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要求,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

(四)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重点是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城乡统筹就业的水平

当前,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充分重视就业问题,坚持解决就业与发展经济并重,建立就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要坚持建立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建设,尽快建立与市场就业机制相衔接的、灵活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服务,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建立有序竞争的就业机制,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城市企业雇用外地劳动力的直接与隐性限制,形成全社会劳动力自由选择,充分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局。

(五)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再就业,既是一个就业问题,又不同一般的就业问题。它的主要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即企业富裕人员和破产企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工程是分流企业富裕职工,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它包括:(1)制度上: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鼓励兼并,规范破产,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和优化资本结构等措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扭亏为盈。二是培育劳动力市场,强化其在配置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为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失业人员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2)政策上:一是发展能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以及社区服务等的就业增长点,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二是发展非正规部门就业、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小时工作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以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促进就业(主要是解决磨擦性失业)。

(六)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失业保障制度越社会对失业的承受力就越高。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既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缓解失业的一种好办法。在甘肃省要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扩大保险对象。尤其是对下岗职工采取分层次对待,即引导一批进调拨、退出一批养起来、托管一批进中心。确保下岗职工的“三条保障线”的实现,以减缓失业给社会造成的不稳定。二是扩展保险基金的来源。把社会保险金的提取率由原来的1%提高到3%。同时,在制定保险金的发放方式上,注意采取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避免滋生懒惰以及人为的增多“自愿”失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损失。三是加强保险基金用于职业企绍与职业培训方面的功能,并增强保险金管理,来提高失业的社会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