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
9410800000046

第46章 积极的就业政策(6)

[19]李强,2002,《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第5期

[20]李迎生,2001,《农民进城与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制度》第5期

[21]李强,2003,《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2]李迎生,2002,《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第8期

[23]李强、唐壮,2002,《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第6期

[24]努罗·阿明,1994,《亚洲城市非正规部门:政策和战略》,日内瓦

[25]宋金平、王恩儒:《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中国人口科学》(京),2001年第6期。

[26]莫荣、贾红梅、李宏《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最新统计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1期。

[27]陈杨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人口与经济》(京),2001年第2期,

[28]徐道稳《深圳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与前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第2期

[29]刘颂.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30]梅清华.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1)

[31]林哲,《劳动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习时报》,2004年7月5日

[32]杨伟国,《借重“看得见的手”——谈谈国外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求是》,2004年6月

[33]余恩海,刘德中:《中国就业问题研究综述》,《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9.6

[34]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N].报纸2001-05-15.

[35]陆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中外比较及其借鉴[J].经济科学,2001,(1)

[36]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37]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主线与思路》,《劳动经济》2001.2。

[38]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第8期

[39]李强,2002,《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第5期

[40]李强,2003.3.16,《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

[41]李迎生,2001,《农民进城与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制度》第5期

[42]李强,2003,《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43]孙立平,2003,《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载《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4]李迎生,2002,《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第8期

[45]郑功成,200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6]徐道稳,2001,《深圳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与前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期

[47]李强、唐壮,2002,《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第6期

[48]努罗·阿明,1994,《亚洲城市非正规部门:政策和战略》,日内瓦

[49]陈平,2002,《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政策》,《中国改革》第4期

[50]国家计委课题组.九五期间劳动就业形势与对策课题研究报告.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

[51].中人网.人力资源管理失误成本及其影响,2004年3月12日

[52]李强,2003.3.16,《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

[53]曹阳,2003.3.13,《“农民工”的由来与出路》,荆楚在线:http://www.cnhubei.com/200303/ca230245.htm

[54]殷长永:《中国农村一亿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中国新闻网/2001.7.3

[55]中国劳动就业网。

[56]1997—2006年,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

[57]1997—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58]1997—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

[59]1997—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60]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9。

[61]钟朋荣.谁为中国造饭碗[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62]刘拥.第三次失业高峰——下岗、失业、再就业[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1。

[63[美]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4〔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65〕徐大真、李悦辉等:《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问题研究》,2002年河南软科学结项课题。

[66]邹东清.中国西部大开发全书(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7]孙立平,2003,《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载《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8]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9陆军著.城市外部空间运动与区域经济〔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70]刘长明等.失业:需要重新透视的经济社会现象.新华文摘,1997(11):532

[71]魏津生、盛朗、陶鹰主篇:《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

[72]陆铭著:《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P1~168。

[73]钟水映著:《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跨世纪的社会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74]《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75]冯煜:《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76]龚莉著:《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P278~281。

[77]夏永祥、赵文娟、陈雄伟等著:《农民收入、农民负担与结构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5月

[78]郭庆松著:《当前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P113~128。

[79]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9.6.1。

[80]茹晴:《农民就业是脱贫的第一步》,中国经济日报,2000.1.24。

[81]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82]戴园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与收入》,远东出版社,1996年。

[83]刘健进:《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6期。

[84]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5]周新城译.苏联经济学家谈发达国家的就业.劳动与人事管理.1990,5

[86]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87]大卫·摩拉维茨.评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就业含义.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8]裴小革.东亚劳动力市场——对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特殊经验的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9]彭松建编.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0]乔治·W·巴克利.人口分析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1982

[91]王守志主编.现代劳动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

[93]《2002、2003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

[94]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5]石美遐,《关于我国就业促进法立法问题的探讨》,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10月;

[96]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

[9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

[98]莫荣,《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实践》,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4月。

[99]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8月。

[10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

[101]汝信等,《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

[102]陆铭,《劳动经济学—当代经济体制的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