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09

第9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3)

各国大学首先提出的是转变教学观念,认为要使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必须把学生看做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的责任。当前世界教学论的发展已从重教转向重学。《投身学习一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提出,教师应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对学习负起更大的责任来,积极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创造者和接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把过去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独立研究”课,下放到大学本科阶段,要求每个本科生都参加科研,有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的经历。开放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一些大学还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校,把教学拓宽到世界,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自主、自动和积极地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有可能改变教学中教师中心的状况,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直接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使教学过程个别化,使学生成为主体,从而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积极学习。

(四)重新审视本科教育

自20世纪初以来,研究型大学不断发展成熟,科研职能不断被强化,而本科教学却日益受到冷落。同时,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本科教育,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美国,1992年新任哈佛大学校长丹尼尔·陆登廷上任不久就提出优先考虑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工作,改变以往本科课程教学由研究生承担的局面,将更多的教授配置到本科教学中去,解决本科教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1995年10月,美国联邦教育委员会发布了题为《研究人员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岂能袖手旁观》的报告,报告汇集整理了研究专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出的主要观点,强调要对本科教育确立较高的期望值,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教师配备、资源配置、课程和活动安排上给予足够的重视。1998年4月,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下属的博伊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题为“改造本科教育一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号召利用研究型大学巨大的资源优势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构建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使本科学生成为这些资源的受益者,而不是被研究所遗忘的角落。

(五)发展终身教育

几百年来,人们总是把学校内有组织的教学行为与社会中的学习相互割裂。尤其有一种偏见,认为教学只是为青年设置的并且只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这种偏见往往使人们不把终身教育当作是一种正规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偏见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为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任何一个专业的全部知识,任何一个毕业于大学的专业人员都得不断学习,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终身教育的观念成为本世纪最具革命性的观念。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观,人们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可以真正地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子系统)连接起来,构建人类学习的完整系统,还可以从人的一生来考虑学习的安排。也就是说,如果把终身教育观念付诸实践,就有可能做到使所有人在任何地点都能够从事有组织的学习,从而把人类社会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

许多国家已意识到终身教育观念的革命性,正在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传统的高等教育在这个体系中定位。许多国家的大学在实现向终身教育转化的热潮中,不仅强化了继续教育的职能,做出特别安排为成年学生服务,而且还特别注重研究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和能力。首先,各国大学普遍认为,由于近年来就业的压力,学生在校学习的功利目标被不断地强化,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追求真知的动力。因此,大学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在学习之中,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这就要求大学的每一位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所教授的学科自己去追求和探索。同时,还要求高等学校营建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请资深的教授上大学一年级的课,请大师级的人物开设讲座等。其次,各国大学还普遍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选择、判断、综合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如果能在大学四年掌握这些能力,就可以在学习型社会生存,在终身学习的远航中平稳快捷地前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培养这些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自己选定的时间与地点,以自己的速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分析、获取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了解知识创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另外,终身教育思想使大学教学不再单纯地追求某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代之以更加强调科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大学开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调整,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不再过分强调学科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填补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六)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

上世纪下半叶,当物质流、信息流、观念流、服务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冲破了地缘政治观念的约束后,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才初见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市场的争夺更为激烈,国际竞争从军事对峙转向经济包括科技、知识以及人才的竞争。许多问题如环境、能源、种族、贫困等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就高等教育自身而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交流也已超越了国界,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学必须抓住知识在国际间全面迅速流动的机遇,进行知识创新,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必须拥有国际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有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在就业市场上取得成功。所有这些都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七)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

目前,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截然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出现了互相融合的情况,即所谓“趋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通过扩大地区大学的权限,广泛建立咨询审议机构、巩固完整教学制度等途径,逐步实行管理的民主化,以加强对中央集权制的制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行分权制的国家,则先后建立教育部,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统一管理。此外,还运用大学投资的手段体现中央政府的意图,从而使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以前苏联为例,扩大大学的自主权是高教工作者的一致呼声,人们普遍认为,“给予每个大学更多的独立性”,“不仅是大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而且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前苏联大学一直实行校长负责制,但事实上,校长仅拥有执行权和检查、监督权,而没有制定教学计划及加强对外联络的主动权,极大地妨碍了大学办学的自主性。为此,在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批准的《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提出,要扩大管理的民主原则、院校的独立性和创造的主动性,要加强“直接参加拟订计划、组织和领导教学过程的系领导的工作,提高各教研室对专门人才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职业技巧的责任感”。而实行地区分权制的典型国家美国,对学校的管理则恰恰是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为改革特点的,美国联邦教育部除了对为特殊目的而设的高等院校(如军事院校)进行直接的管理之外,还依据国会制定各种立法,通过教育拨款,把联邦政策渗透到各州和地方,对高等教育施加间接的控制。

(八)加强综合素质的教育

今天的世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分工的专业化与专业的交叉综合并存,社会劳动分工日新月异,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出现了工人“全面流动”的状况,人类所面对的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加以综合解决,劳动性质和内容发生了转变,生产劳动增加了创造性成分,逐步变为科学性劳动;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新的产品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变化了的世界中,传统的狭隘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家缺少基本的科学知识,不了解科学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出的自然科学家不具备社会洞察力,不了解自己学科领域发展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学院联合会所做的研究明确地建议,大学应在探索、基础文化、理解数据、历史素质多元文化等九个方面开设本科最低限度必修课。许多大学用制度化的办法来保证学生获得广博的教育,例如规定学生所学课程总量的一半必须是其他专业所开设的。日本在高教改革中强调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在1995年的《教育白皮书》中提出,大学要开设综合性课程,如“文化与交流”和“环境与人类”等。总之,各国大学在实现这种转变时,正努力做到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在课程安排上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把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结合起来。

(九)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是大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地位、精神状态、责任感以及师资水平的改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国家都把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教师素质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第一,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社会地位是各个国家的一致呼声,尤其是教师待遇低的国家。因为这已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影响了现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对未来教师的培养。美国、联邦德国、日本,都对教师的聘任、待遇作了明确规定。第二,增加对企业界、科技界和国外人才的聘用,以使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及时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三,组织教师进行系统、专门的进修,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科技知识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美国规定,大学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便可享受获半年薪水的学术休假;法国则规定,大学教师每6年享受一次6~12个月的研究假,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教师的进修。同时,把教师的进修纳入正规教育,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把教师的进修提高与考核、晋升制度结合起来。第四,充实和提高研究生院,加强教师接班人的培养工作。各国师资队伍的共同趋势是:向高学历化迅速发展。美国大学中大多数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日本大学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者占98%;联邦德国的助教和法国的正式助教必须是有博士学位者。由此可见,各国为不断加强教师队伍,都在不断充实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十)强调社会公平的教育

入学新生水平的高低,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重大影响。各国普遍认为,入学考试的总分是检查知识的可行手段,但并不是评价考生各种能力的可靠标准。对此,在录取新生时,各国还采用了一些辅助措施,如英国采取面试,日本则通过疏通大学与高中之间的信息,增强对考生的了解。改变应考机会只有一次的不合理现象,实行更加灵活、自由招生办法,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扩大升学的机会,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和今后的职业方向。除了上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而进行的诸方面的改革外,各国在教育改革中还强调高等教育的平等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上的尖子人才,即高级官员和高级科学技术研究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趋势发展;近年来,则实行高等教育民主化,把加强教育平等提到了重要地位。美国高质量教育研究小组的报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指出,教育平等和提高质量构成了“共同的价值观”,是指导高等教育“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和建议……使高等教育重新获得信任的基础”。法国的《萨瓦里法案》也把实现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作为核心,以保证每个有志向和能力的人都有可能接受科学和文化的高等教育,以利于与社会不平等现象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