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41

第41章 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创新(4)

3.具有超前性。校园文化主体人群文化层次都比较高,对社会变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而信息来源广泛,思想敏锐深刻,使校园文化发挥着输送先进文化的功能,使其能在科学的文化支点上,永远对社会文化保持一种超前的态势,成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社会文化。

4.具有可塑性。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调整性以及大学生人格的可变性,使校园文化始终在时代的召唤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对学生确立完美合理的人生形象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影响校同文化的主要因素有:①环境因素,即社会文化环境、外来文化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②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即年龄特性、个体差异等因素;③办学过程因素,包括传统思想、校风、教风和对西方现代“文化潜移”现象的态度以及对市场经济影响的回应力等。以上诸种因素相互碰撞与交融,影响和制约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动态文化,由于校园主体精神需求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加之校园文化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和冲击,因而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校园文化将进一步开放。它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多地面向社会,主动寻求与社会文化的交接点。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必须走出“围墙”,积极融会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形成关注社会,关注改革的具有社会性质的自我生存价值,并在参与社会中走向开放和自新。

2.校园文化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为了满足其成员多层次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需要,校园文化将与勤工助学、有偿服务、社会实践、学术调研、择业训练、心理咨询等载体联系起来,使它的内涵更加充实丰富,使它的文化模式更趋合理科学。

3.校园文化的群体教育作用将逐渐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客观上提出了建立新的人文精神和规则的迫切要求,从而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催化了其个性,加重了大学生的个人奋斗色彩,使校园文化的自发性逐渐增强,原来意义上的班集体等群体的教育作用逐渐减弱,而学生社团、学生宿舍作为“集体”的含义将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二、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知识经济文化背景,如何在大学的改革中开发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已成为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第一,发挥导向功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市场经济本身的演进,并不能完全自然衍生出符合科学理性的道德精神。如商品化的娱乐性文化对大学的冲击,降低了具有较高层次知识拥有者的艺术文化品位,从而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和浮躁;等价交换原则使学生功利倾向抬头,理想观念淡漠,因此,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主体的正确导向功能,有利于在校园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防止、杜绝“跟着感觉走”等非理性文化泛滥。

第二,发挥互补功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科间呈现出多边渗透和微观分化的趋势。新时代对大学生智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校园文化一方面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发展、完善自己的领域,一方面能够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深受学生喜欢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建立合理的智能结构。

第三,发挥融合功能,提高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何种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应具备本身所学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其主要内容是历史、文学、美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与修养。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不断掀起“西方文化热”,使不少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摧残,那么,20世纪90年代北大学生的“国学热”、“爱心社”、“修身活动”,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热点已从西方转向东方,并对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这种期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对于正气和操守的维护,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美的追求将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呼唤和认可。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课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它通过各种浓郁、健康、生动活泼的活动,调动学生培养人文素质的积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开展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优秀文学、美学、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架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使学生在了解祖国的历史中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构成以“独立自强、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发奋成才、报效祖国”为时代特色的校园人文精神。

第四,发挥保健功能,提高身心素质。大学生个体已趋成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长。其主要表现是自我意识或个体心理及对自我的关注急剧增加,使得自我与环境关系变得异常敏感,因而表现出身心状况在许多方面的不平衡。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比例较高,各种精神疾患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有些甚至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他人或自己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许多诱因来自于社会因素,而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超前性,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不仅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增强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地满足了他们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并通过活动在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时提供正常的宣泄途径,使学生的焦虑感、挫折感能够得到释放和转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提高对校园文化功能的认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将成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对策,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是制定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把它与正规教学计划统一协调起来,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形式新颖多样,并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独立开展科普活动。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75—1976年度,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就有85个,举行了将近450种不同的聚会。该校在“独立活动”月期间还为学生提供了约600多种不同的活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以解除他们学习上的紧张。

三是突出重点,以育人为宗旨,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校园文明的整体水平,把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四是健全文化组织,培养骨干。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能表现其创造才能的各项活动,满足学生广泛的爱好,如成立“驾驶、桥牌、网球、舞蹈、音乐、戏剧、野营、辩论、社会服务”等协会和俱乐部,开展学术科技、健身娱乐、公益服务等各种活动。

五是大力扶持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大学自身的物力、财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完善的设施和场地,提供一定的经费。教师在校园文化中起主导作用,使校园文化始终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在大学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大学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内容和管理措施,积极探索,齐抓共管,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