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9407300000048

第48章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11)

——民生建设取得实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2件实事狠抓落实。一是全面深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抓好五保户保障、“两免一补”、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基本医疗保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提高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等各类补贴7.61亿元。二是深入实施民生项目建设。建设551个重建村供水管网1261公里、供电线路501公里、通村公路1005公里、堤防63公里。建成便民桥113座。建成通村等级公路464条2043公里。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10项,减少贫困人口7.6万人。实施廉租住房项目19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18项。三是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新增就业1.45万人,输转劳动力65.9万人,创劳务收入43.5亿元。四是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民政福利等各类社会事业项目共212项,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

——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目标顺利实现。突出抓好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和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年底完成万元GDP能耗比2008年降低5.1%。基本实现了每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控制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深化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兽医体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完善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了政府投资项目评估论证和专家评议制度,重点开展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公示和听证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完善了“乡财县管乡用”制度。推进了文化、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发展体制。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就业和劳动保障制度。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生产总值达到146亿元,增速达到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0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27.3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同比增长16%;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7.9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1亿元,同比增长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1.36亿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30元(净增853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4元(净增239元),同比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灾后重建,全力以赴完成重建任务。按照“三年重建任务力争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确保城镇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其他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一是抓好农村住房重建户扫尾工程和重建村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争三季度末全面完成城镇住房恢复重建任务。二是全面完成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三是进一步加快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四是突出抓好工业企业、农村生产恢复重建,实施好以工代赈、贫困村重建、商贸流通、市场建设、旅游设施等项目。五是实施好泥石流、滑坡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年末基本完成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建设。六是积极配合省上抓好移民工作,促进移民项目尽快实施。七是进一步加快援建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援建项目顺利完成。八是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志》的编纂任务。

(二)咬定项目不放松,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确保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0亿元,同比增长20%。首先,科学谋划抓储备,提高项目针对性、科学性、命中率。其次,加强管理抓质量。认真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督查,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第三,突出重点抓实施。确保新增中央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切实抓好300项市列重点项目建设。第四,创新方式抓招商。力争招商引资项目150项,签约资金90亿元以上,履约率达到80%。第五,千方百计抓争取,争取一批能够促进陇南发展的好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上的计划盘子。

(三)全力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力争粮食产量达到96.6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抓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灾后移民、生态移民等工作。继续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增全膜双垄沟播面积35万亩。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100个村,减少贫困人口5万人。抓好劳务输出,多渠道输转农村劳动力67万人,力争劳务收入达到52亿元。

(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加强公路交通建设。力争十堰至天水国家高速公路陇南段、成县至武都地方高速公路、成州民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渭源至武都国家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继续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和“通达工程”。完成通乡油路61条1265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完成通村公路219条1058公里,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二是积极推进城网、农网建设与改造。进一步发展33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电网,优化35千伏、10千伏配网,实现主网发展与配网发展协调配套。三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闸改造、农村沼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项目实施。四是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继续抓好以长治工程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

(五)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提高工业发展能力。紧紧抓住工业八大主导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业升级。突出抓好以西城经济开发区、徽成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苗家坝、橙子沟、椒园坝等50多个在建水电站建设,加快文县阳山金矿、宝徽公司10万吨锌冶炼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力争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4.2%的控制目标。

(六)坚持内外贸齐抓,着力拉动消费增长。一是推进旅游业发展。继续抓好十大名牌景区和十大重点景区(点)开发,完善旅游设施,扩大旅游消费,提高旅游收入。二是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三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四是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力争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0%以上。五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积极向金融、保险、物流、咨询等新型现代服务业拓展,优化结构,增加就业,扩大消费。六是维持良好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物价监管,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七)加快改善城乡结构,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施一批城镇道路、给排水、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城乡二元结构。重点抓好陇南市区主支干道路网、陇南物流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成县滨河东西路改造、东河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设。

(八)注重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抓好便民桥、农村公路、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配合推进医改重点任务,继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任务。

(九)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兽医体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改革任务。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

(李东新赵荣蕻)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抓民生、促和谐为主线,以“六个集中突破”为抓手,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突出项目建设,强化投资拉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5.66亿元,增长10.8%。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52亿元,同口径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78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增长15%。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全年降幅为1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0.6%。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投资增速再创新高。全市上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重中之重,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为促进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年共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1059项,投资总规模达到482.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达到208.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0项,比上年增加34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94.6亿元,增长49%。全市共争取政府投资项目547项,总投资22.8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338项,已有332项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0.8亿元。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3.1万户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和维修全部建成,642个灾后重建项目中有478项建成,完成投资11亿元,占灾后重建任务得74.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平定高速、750千伏超高压输供电一期及马安路、庄莲路二级改造已建成,西长凤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加快实施,平天高速、天平铁路向北延伸线、平凉机场等重大前期项目工作有序推进。实施了平凉城区集中供热、4个生活垃圾处理、2个污水处理、3个供水管网改造和重点小城镇道路及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设廉租住房5876套28.65万平方米。实施通乡油路9条215.5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3条272.1公里。

(三)狠抓煤电化产业集中突破,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以煤电和煤化工开发为突破,以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推进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争取国家工业技改项目10项,总投资3.7亿元。平凉电厂二期建设已被国家核准,海螺水泥、新安煤矿、陈家沟煤矿洗煤厂等项目基本建成,即将投入运营;崇信电厂、煤制甲醇、大柳煤矿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原煤总产量达到2019万吨,发电量达到65亿千瓦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1.1亿元,增长10.2%。

(四)“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菜、草畜等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43亿元,增长8%;粮食总产量达到89.1万吨;果品总产量达到71.2万吨,优果率达到61%;蔬菜产量达到86万吨;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00.3万头和33.4万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重点实施了7座淤地坝、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恢复修复等,实施人饮工程26处,解决了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等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17.3万亩,新修改造梯田14万亩,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20平方公里。实施农村户用沼气4.46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1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7个、乡镇兽医站61个。以工代赈新改建乡村道路40条200公里,解决了近6万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问题;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0亩;新修河堤9.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301公顷。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对14384人实施了搬迁。

(五)消费需求活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带动下,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得到有效挖掘,城乡市场消费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亿元,增长19.1%。狠抓旅游产业集中突破,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35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分别增长98%和99.6%。外贸出口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出口创汇达到1006万美元。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