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9407300000032

第32章 社会事业和改革创新(6)

随着省委、省政府促进农牧民增收“六大行动”的实施,在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省政府投资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甘南州人工草地建设,有力加快了甘南州退耕还草力度,新增多年生种草面积10万亩,累计达到20万亩,比上年度增长100%。定西市年内完成多年生牧草种植18.51万亩,一年生牧草31.48万亩。累计建成万亩苜蓿片带5个,千亩片带35个,百亩点584个,初步形成了“北部紫花苜蓿,东部红豆草,南部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的四大特色牧草生产业格局,有力地推动了草产业开发利用。

(四)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和草场承包工作进一步理顺。认真贯彻落实《草原法》和《甘肃省草原条例》。落实草原征占用分级审核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工程建设征占用草原的审核审批工作,依据《甘肃省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办法》,着重抓好铁路、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2009年征收恢复费529万元。以项目形式向有关市、县下达草原植被恢复费1000万元,全面启动了有关工程建设区域的植被恢复工作。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稳步推进草原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经营使用权,为保护建设草原打下了良好基础。2009年完成草场承包面积260万亩,全省草原承包面积达1.83亿亩,占全省草原面积2.68亿亩的68.3%。

(五)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稳步推进。积极组织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天水市耤河示范区(二期)、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蒲河流域庆阳示范区、葫芦河流域平凉项目区、庆阳市砚瓦川示范区和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等。各项目区依据区位优势,按照“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的治理思路,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示范效应逐步显现,辐射带动面不断扩大。

(六)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已经省人大审议通过,林地林权管理更加规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全省二类调查工作有序展开。认真开展了“绿盾三号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加大林区禁种铲毒工作力度,实现了省直重点林区禁种铲毒工作“零种植”的目标。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针对草原鼠虫害应急防控和防火工作,做到了早部署、早预警、早防治和组织动员、物资储备、技术保障、信息传递及时到位。从6月初至10月,各级草原部门加强了草原鼠虫害预警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和害情周报制度。全省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1024万亩,其中:防治草原虫害388.5万亩,鼠害636万亩,建成草原无鼠害示范县4个。积极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草原防火条例》,狠抓草原火灾的重点时段重点地区的防控及日常性防范工作,严格执行防火期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监测报告制度,及时排除草原火灾隐患,年内无重、特大草原火灾发生。

甘肃省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干旱和降雨稀少的影响,历年造林特别是荒山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补植补造任务量大面宽。二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仍时有发生。三是防火形势严峻,病虫害危害严重,生态资源保护压力日益增大。四是淤地坝建设受控制面积的限制,许多坝系坡面治理措施配套跟不上,给淤地坝造成很大的防洪压力,淤地坝防汛任务繁重。五是部分生产建设单位法制观念不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薄弱。

二、2010年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完善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要求,强化工作措施,不断开创生态建设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组织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18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0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广泛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切实提高国土绿化水平。进一步加强重点公益林补偿工作,组织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各类草原保护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农业部下达的945万亩退牧还草围栏建设任务,2万亩的飞播牧草任务,60万亩的无鼠害示范区建设,220万亩的草原鼠害防治任务,450万亩的草原虫害防治任务。

(二)加大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认真做好《甘肃省林业发展“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以及三北、天保、退耕等工程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开展《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与生态恢复》、《敦煌及疏勒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两江一水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饮工程、林区道路建设、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投资有新的突破。根据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国家水土保持投资取向,进一步完善项目前期立项和审批制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积极组织编制储备一批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好项目储备和争取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资金管理水平。

(三)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继续抓好全省经济林果、花卉种苗、森林生态旅游、林木林副产品加工、综合养殖和林下经济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逐步实现林产业经济结构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由单一国有型向多元混合型转变的目标,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林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曹力耕李生辉)

能源资源节约及应对气候变化

一、2009年能源资源节约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

2009年,省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扩大宣传等,全面推动了全省能源资源节约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876吨标准煤,较2008年下降6.82%。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6.82万吨,较2008年下降1.33%,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0.03万吨,较2008年下降0.24%,基本完成“十一五”目标。

(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做好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规划指导。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抓住国家实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编制完成了全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轻纺、电子信息等5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起草了《加快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的实施将在促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产业集约发展,提升生产水平的同时,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低能耗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和铁合金等行业准入工作。2009年争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1.287亿元,共淘汰涉及水泥等13个行业,130户企业落后产能403.69万吨。关停小火电10万千瓦,累计关停75万千瓦,基本完成国家下达“十一五”关停目标。三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编制完善了《甘肃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特色优势中药材资源产业链实施方案》等一批专项规划。组织开展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及中药新产品、新材料、电子信息化等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项目。

(二)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已由国务院于2009年12月24日正式批复。规划涵盖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基地、开发区、产业链及项目建设,提出了目标、原则和保障措施,是今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循环经济法促进实施办法》已进入甘肃省人大立法程序,通过主要工业城市、10个工业园区和23户重点企业试点工作的开展,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引导200户生产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27户企业给予每户3万元的奖励资金,对“双超双有”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年50户企业通过强制性生产审核。

(三)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结构。一是努力做好风电开发。开工建设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全面启动了二期80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规划及前期工作。一期配套输变电工程已先期开工建设,二期配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也纳入国家电网公司建设计划。二是继续做好水电开发工作。在完成炳灵水电站等一批水电工程的同时,加快建设河口水电站等项目建设。三是适度发展太阳能发电。中广核和国投两个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国投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首批1兆瓦工程已并网发电,张掖、武威等地一批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四是做好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西班牙政府贷款兰州天然气城市管网改建重大续建项目。同时加快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二线(甘肃段)等一批输油(气)管道建成投运。五是大力实施沼气利用项目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2.3万座,累计推广太阳灶77万台,太阳能热水器56万平方米,户用太阳能采暖房196万平方米。推广高效省柴节煤灶240万台,节能炕202万铺,形成了年开发和节约农村用能246万吨标煤的能力。开展了《甘肃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以指导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序推进。

(四)加大投入,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一是推进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实施了一批热电联产、“上大压小”等项目,其中,景泰电厂等一批“上大压小”火力发电工程建成投运。在推进范家坪热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建设的同时,对现役纯凝机组供热实施改造,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标。二是支持有色冶金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2009年,争取国家支持甘肃省产业技术进步、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120个扩大内需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2.63亿元。金风科技酒泉风电机组等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完成。新开工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铁合金电炉等一批节能环保技改项目。白银公司铜冶炼粗炼、精炼两个项目建设已近尾声。三是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自1998年以来,共争取国家安排我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41项,设计总处理能力190.9万吨/日,设计建设配套收集管网2257.6公里。项目总投资37.3亿元,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4.67亿元。其中已建成或基本建成21个,建成污水收集管网1073公里,形成污水处理能力97.65万吨/日,年削减COD排放量约11万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自200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共安排我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项目65项,设计总处理能力7586.4吨/日,建设填埋场3729万立方米,总投资7.67亿元,累计安排中央投资4.67亿元。已有22个市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成使用,形成垃圾处理能力3774吨/日。四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在建材等领域的综合利用。五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促进节能减排项目投资多元化。为调动多方积极性,在支持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等公益性环保项目时,明确要求市、县级人民政府安排配套资金。对企业污染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争取国家补贴的方式,带动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五)加强生态建设,增加森林碳汇。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71.47万公顷,有25个县实现了整县宜林荒山绿化。累计治理陡坡和沙化耕地65.55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加快实施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项目建设。

编制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规划。围绕已批准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编制上报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山重点水源涵养林区以及河西三大流域下游风沙区沿线生态脆弱区的2091户9783名农牧民群众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完成了日元贷款重点风沙区综合治理项目。同时,亚行贷款甘肃林业生态发展和张掖市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前期准备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