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9407300000018

第18章 宏观经济和项目建设(12)

一是经济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从产业结构看,在工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由2005年的40.9%下降到2008年的39.1%。从工业结构看,资源型重型工业结构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86.1%提高到2007年的87.5%。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大型企业产值、利税等主要指标的比重约占全部工业的70%左右,中小型企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76%下降到2007年的34.61%。从所有制结构看,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21.1%下降到2007年的15%左右。偏重偏大工业结构和主要依赖于少数大企业带动经济增长局面尚未改变,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能源、水资源、土地和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制约矛盾日益突出。甘肃省偏重的工业结构,以及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6年至2008年年均仅降低3.7%,低于年均降低4.5%的分解任务要求。随着近年来甘肃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较快,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形势更加严峻,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五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的任务相当艰巨。

三是城镇化进程缓慢。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32.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55个百分点,仅高于贵州和西藏两省区。全省城镇化水平与2005年相比仅提高2.1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2个百分点,不仅低于甘肃省“十五”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的水平,也低于《规划纲要》确定的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突出表现出大的太少,小的太弱,城镇体系不完善,规模结构失衡,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按人均生产总值比,2007年定西、临夏、陇南三市(州)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左右。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尽管甘肃省实现总体小康目标,但比全国平均实现水平晚7年,全面小康水平比全国低近20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三年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收入水平低的状况仍未改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全省城乡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4.1∶1扩大到2007年的4.3∶1,大大高于全国城乡3.3∶1的收入差距比。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存在着明显差距,2007年最高的嘉峪关、酒泉超过5000元,最低的陇南、临夏约为1600元,相差3倍多。五是社会建设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不够均衡,教育机会不够均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还不相适应。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尚不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等工作仍需加强。

六是汶川地震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5·12”汶川地震使甘肃省受灾地区遭受重大损失,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受灾严重地区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进一步增大了扶贫攻坚的难度。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收入1067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490.2万人,虽然经过努力解决了40万人,但由于汶川地震等带来返贫人口230.3万人,全省贫困人口增加到680.5万人,贫困面达到32.7%。

七是发展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从2008年下半年起,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冲击就已经显现,市场萎缩,需求减弱,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价格大幅波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加深,何时见底,难以预料。2009年前两个月全省工业增速、煤电油运、进出口贸易以及财政收入等,继续呈下滑趋势。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0.7%,工业用电下降16.2%,货物运量同比减少3.55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45.3%,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2%。经济增速和企业效益的持续下滑,势必增大社会就业压力,影响城乡居民生活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加之制约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真正解决,新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在一起,将使我们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后两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适时进行调整,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当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及时报请省政府提出调整议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六、进一步推进《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的措施

面对变化了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们要认真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把保持增长、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确保完成《规划纲要》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是抢抓扩大内需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交通、能源和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快陇东煤田开发步伐,启动建设和储备一批新的重大能源建设项目,推进酒泉电厂、张掖电厂二期、环县和正宁电厂、天水电厂、陇南电厂等项目建设进度。着力抓好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做好黄河黑山峡河段、玛曲河段水电开发规划调整和前期工作。认真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推进城乡住房、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二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抓住国家振兴十个重点产业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提高资源开发和加工转化能力,延伸产业链,推动我省钢铁、有色、石化等优势产业的发展。以重大特色装备、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为支撑,加快成套和专用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建设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推进《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发挥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积极营造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放宽准入领域,推进中小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分工协作,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三是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深入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道路以及人畜饮水、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启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着力实施我省旱作农业区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提高粮食保障水平。

四是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以大中型城市发展为突破口,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落实促进城镇化的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人口、产业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政策环境。突出兰州特大型城市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加快兰州经济区的整合与发展。抓住国家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机遇,加快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整合城市资源,推进酒嘉经济一体化进程。强化平凉、庆阳能源基地地位,增强陇东南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推进全省主体功能区形成,力争从“十一五”

后期开始逐步形成省域主体功能区基本架构。五是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冶金、有色、石化等重点领域和178户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发展节能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企业生产使用节能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白银、玉门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环保项目。抓紧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做好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六是落实改善民生举措,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后两年,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劳动者自谋职业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要高度重视解决经济减速带来的农民工失业问题,积极引导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拓宽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和增收空间。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相互衔接。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10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问题。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继续抓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快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任务,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十一五”时期的后两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要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继续以完成好年度计划为基础,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实施,落实促进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大《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力度,确保《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要认真做好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努力保持全省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曹天民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