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什么是“精确”本身就很模糊,人们认识到“精确”的无限,于是转而研究模糊,这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巨大转变和飞跃。混沌学、模糊理论产生了。人们高兴地发现,精确远不如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原。而且这门科学亦开始应用于洗衣机、电脑信息产业等领域,前景广阔。
由此可见,人类的总体认知过程,包括世界本身恰似一螺旋:从混沌开始,归于混沌,中间走过了数字和精确。科学正返璞归真。
天道人事,从终极意义而言,无不归于混沌,归于糊涂。
孔子曾说:“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就是说,即使你是个脑子非常灵活的人,也不要完全表现出来,而是要揣着糊涂装明白,让别人误认为你有一点“迂”,这是免于遭嫉惹恨的一个妙法。有时候,表现出一点点的“糊涂”比十足的“精明”更容易得到回报。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权倾当朝。
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张宗全,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后,与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以期将来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他要考核。这两位学生私下都精心做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也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两位最得意的门生敢剽窃他人作品,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并声明文章绝非剽窃。而张宗全的作品也非剽窃他人,但他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就对老师说:“这实属学生不该,前两天与姚崇兄弟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老师听到这番话,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平息了心中的怒火。
事后姚崇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动。姚崇当了宰相以后,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深以为信,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衔,专职外藩事务。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事业发达,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但是往往只有那些既会做人又会说话办事的人才能实现很多人都渴望的这些梦。原因何在,他们共同的经验就是在办事的过程中懂得并善于利用糊涂规则。
其实,学会“犯糊涂”并不难,只要你懂得把握好进退的尺度,知道何时进,何时退,那就好办了。如果能够用心领悟其内涵,善于把握其进退的火候,勇于抉择进退的时机,就可以使自己的为人方式变得成功,使自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慈航法师当年在鼓山当沙尼的时候,有一次上厕所,忘记带卫生纸了。于是,他就向厕所中的另一位茶房头索取,不过茶房头是个坏心眼,他把用过的卫生纸扔给了慈航法师,弄得慈航法师狼狈不堪。茶房头如此地捉弄人,要是别人一定会很生气的,可是慈航法师并没有生气。
一天,慈航法师搬房间,那位茶房头来了,慈航法师对他说道:“你来得正好,请你帮我看守一下东西,我先把棉被搬过去,马上就回来。”
不一会儿,慈航法师回来了,他发现抽屉里的一百元银洋少了六七十个,不是茶房头拿的还会是谁呢?但这件事却不能揭穿,否则,会对茶房头的名誉造成很大的影响。钱少了还有增多的时候,但是失去名誉的人,又要怎么恢复呢?慈航法师想到这里,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茶房头要告辞了。临别时,慈航法师拿出十五块银元送给他,他却不肯接受,慈航法师告诉他,人要互相帮助,他现在当沙尼,每月有二十元,这一点给他拿去用没有关系,这样茶房头才肯接受。
不久,寺中很多人都疑惑茶房头哪来这么多的钱,茶房头说是慈航法师送给他的。又有人来问慈航法师是不是真的,如果换作别人早就揭发茶房头的窃盗行为了,但是宽宏大量的慈航法师,始终没有说一句茶房头的坏话。
后来,慈航法师说自己的身体本来是很瘦弱的,但从这次事情发生后,他就慢慢地胖了起来,弥勒肚子也大了起来。
能够如此做人,是人生一种至高的境界。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坚持这样的一种“糊涂”原则,事情自然会办得和和气气,尽善尽美,为你的生活添加一抹色彩。
糊涂原则是许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动要略,也是为人成功的高明之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是独来独往,生活中也常常会涉及其他人的一些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进退之术的时候,一定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
帝舜曾告诫过大禹:“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其深刻内涵就是做人要懂得忍让,留有余地,才能让人诚服。
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样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很多人处在事业未竟的悲哀、爱情失败的痛苦、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头绪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的情绪却笼罩了这个纷乱的世界。于是,“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四海泛滥,糊涂的学问五洲尊奉。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的命题阐释,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
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
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说到这里,你总会明白了吧?我们说的“难得糊涂”就是不糊涂。所以,“难得糊涂”也是为人低调生存的一种艺术。
人在社会上走,“糊涂”二字非常重要。我们说:聪明之中有糊涂,糊涂之中有聪明。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糊涂的,他们一时的糊涂正是因为他们聪明。真正糊涂的人是不会聪明的,他们一时的聪明正是因为他们糊涂。正所谓:“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聪明一时,糊涂一生。”
大智若愚,巧藏锋芒
聪明是一件好事,但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或耍小聪明都会给自身招来祸端;而真正聪明的人则是“大智若愚”。
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商代末期,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日,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有时候,装傻也是迷惑敌人,以退为进的策略。大智若愚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他们用表面的愚笨来保护自己,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高的时间和环境,并能统观全局,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角度把握事态发展的脉络;因而他们常常是任重而道远的承担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机会。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xí)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
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时,二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独南面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了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出尔反尔?隰斯弥说:“国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转念一想,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地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野心勃勃正要窃取齐国,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也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保之术,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也。因此有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作为有一定地位的领导者,如果采取令下属人人自危的考察术,就必须审察有度。
唐太宗有一次为了审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贪官污吏,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国库绢去试贿。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准备处死。于是裴矩就对太宗说,这种考察方法不义,是陷入于法。明明是你叫人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受贿,这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还有谁敢上朝做官呢?太宗听了,自感无言以对,于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过错,以安抚人心。
所以古人说“洞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说的就是精于察人而产生的副作用,即“好丑在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而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了吧!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真本领的人,一定谦虚。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深知自己的优势何在,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人生在世,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就聪明,小事糊涂,不要耍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涉及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混乱。顺其自然,装一次傻,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
魏晋时期的王湛,是一个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人。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他也从不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认为他是个大傻瓜,连他的侄子王济也瞧不起他。
吃饭的时候,明明桌子上有许多好菜,可是王济一点都不客气,好鱼好肉都不让王湛吃。王湛一点都不生气,叫王济给他点蔬菜吃,可王济又当着他的面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发怒了,可是王湛还是不言不语,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有一天,王济偶然到叔叔的房间里,见到王湛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涩的书,一般人是很难读懂的。在王济眼里,这位“傻”叔叔怎么可能读得懂这样一部书呢?肯定是放在那里做做样子的。于是就问王湛:“叔叔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闲暇无事,坐在床头随便翻翻。”
王济心里非常疑惑,便故意请王湛给他说说书中的一些内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奥的道理,居然深入浅出,非常中肯,讲得精炼而趣味横生,有些地方恐怕连当时最有名的学者都比不上。
王济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精妙的讲解,心中暗暗吃惊,于是留在叔叔的住处向他请教,接连几天都不愿回去。经过接触和了解,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跟这个“傻”叔叔相比,简直差了一大截。他惭愧地叹息道:“我们家里有这样一个博学的人,可我这么多年却一点都不知道,真是一个大过错啊。”几天后,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气地送他到大门口。
后来又发生了几件事情,让王济对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济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马,特别难驾驭,就问王湛:“叔叔爱好骑马吗?”王湛说:“还有点爱好。”说着一下子就跨上这匹烈马,姿态悠闲轻巧,速度快慢自如,连最善骑马的人也无法超越他。王济又一次惊呆了。
王济对他平时骑的马特别喜爱,王湛又说:“你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干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邮有一匹能吃苦的好马,只是现在还小。”王济就将那匹马买来,精心喂养,想等它与自己骑的马一样大了,再进行比试,检验叔叔说的是否正确。将要比试的时候,王湛又说:“这匹马只有背着重物才能体现出它的能力,在平地上走显不出优势来。”王济就让两匹马驮着重物在有土堆的场地上比赛。跑着跑着,王济的马渐渐落后了,过了一会儿居然摔倒了,而督邮的马还向平常一样,走得稳稳当当。
通过这些事情,王济发自内心地佩服叔叔的学识和才能,知道他不仅学识渊博,在骑马、相马等各方面都很精通,不知道还有多少知识隐藏起来呢。回到家后,他对父亲说:“我有这样一位好叔叔,各方面都比我强多了,可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还经常轻视他,怠慢他,真是太不应该了。”
当时的皇帝晋武帝平时也认为王湛是个傻子。有一天,他见到王济,就又像往常一样跟他开玩笑,说:“你家里的傻叔叔死了没有?”
要是在过去,王济会无话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这一次,王济却大声回答:“我叔叔根本就不傻!”接着,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学识一五一十讲出来,晋武帝半信半疑,后来经过考察,发现王湛确实是个人才,于是封他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现和虚荣,是一种深层次的智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总会受人赏识,王湛善于隐忍,不追求虚名,才获得他人真正的敬佩。
沉默是金,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无论才能有多高深,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有些人总爱自作聪明,生怕被人当做傻瓜,于是处处表现自己,处处争权夺势,其实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悲剧。这些人可能会一招得逞,一时得势,但终究是小聪明小把戏,是大愚若智的表现。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使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有点“心眼”适时地“装傻”,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才是真正的聪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