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间词话新释
9338900000001

第1章 人间词话之一(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赏析】

“境界”一词原出于佛家典籍。三国时,佛典《无量寿经》传入中国,上面记载:“比丘白佛,斯义洪深,非我境界。”这里说的“境界”是指佛教教义的造诣程度。东汉大经家郑玄在笺注《诗经?大雅?江汉》“于疆于理”这一句时说:“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郑玄所说的“境界”是指地域的范围界限。

王国维之前,“境界”说在中国诗学领域已经得到充分发展,但往往失之于零散和表面。历代诗人和诗论家所举的与境界相关的学说,大多是一种审美形态的表述,而没有认识到“境界”的审美本质之所在。王国维以“境界”为本,以“境界”为上,赋予“境界”说以本体论内涵,从而以“境界”中心构建了中国美学的崭新体系。这一体系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论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精粹,可谓打通古今,融汇中西。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赏析】

王国维并举“理想”与“写实”两派,显然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及思潮双峰叠起的启发。王国维的睿智和独到之处,是不对这两派做严格的区分,而是来一个中和,将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文艺思潮辩证地叠合在一起。造境,要源于现实人生,要合乎自然;写境,也要有所提炼和升华。二者能够巧妙融合,才能写出好的诗词,也只有这样的诗人,才真正算得上是“大诗人”。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赏析】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在境界创造上有“观我”与“观物”的差别,便产生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在“显我”的境界中“物皆著我之色彩”,在“隐我”的境界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即我的感情在境界中占主位,并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在境界创造中“以我观物”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在认识外物时,“我”是主动的,在沉吟视听之间,以“我”的感情来统率物,此时物的属性已带上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花不语”已不是自然属性的物的花,而是诗人感情上的花;其二,物已不是作为独立的客体而被描绘,它成为直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情的材料,情溢于物,直接抒情的比重大于写景状物,给人一种强烈的主观抒情的感觉。由上述二点,故形成“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显我”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的“无我”是指境界中隐蔽地表现我,属于表现方法。“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强调境界描绘重在状物之形,表现事物本来的特性,属于客观的理智的观察、认识与表现,即“着身静处观人事”,在静观中洞察事物,方可免除主观的直接抒情。因为主观感情是隐蔽在景物之中,“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形成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这里说的是“不知”,而不是没有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存在。可见“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还是有诗人的主观感情,只是感情被融合在景物之中。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赏析】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区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还进一步从诗人在生活感受的情感状态的强弱、变化来说明这两种境界是如何产生的。但是,王国维更重视创作中的“静”,认为二种境界最终都要从“静中得之”。也就是说诗人的感情不能始终停留在冲动和自发的阶段,它必须依靠认识和思维来控制、调节和净化,使诗人在创作时情感既激烈又冷静。同时,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激发出来的感情波澜,并非始终处于一个水平。它有时表现为感情冲动,情绪激烈;有时显得平静,处于沉思状志;有时感情会由激动转为冷静,或由平静变为冲动与激烈,这样一些情感形态与变化都会影响到诗词的境界创造,就形成不同的诗美,也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

此外,关于“优美”与“壮美”,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还曾说过:“美之中又有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赏析】

作者在继续阐释“理想”与“写实”二者必然融合这个观点的同时,也表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在作者看来,艺术一定要“求之于自然”、“从自然之法则”,它既不是对自然的被动模仿,也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王国维在这里提出的“自然之法则”可能是受到20世纪初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可感知的实体,它有自身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这些规律而运动。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自然界大系统的一部分,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也是人类顺应自然关系的产物,这些自然关系以成对的对应关系作为基本形式,控制着自然及人类与自然的一切关系。为了存在,为了自己的繁荣,人类必须按照自然界的那种对应关系,去处理人间所遇到的一切关系,从而使社会协调起来。这就是说王国维认为,不管是“理想”还是“写实”,遵循的都是同一个法则,即自然之法则。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赏析】

“境”的外延不只局限在客观的景物,主观的喜怒哀乐也涵盖在这个范围里。既然境界的涵盖面如此之广,那么是不是所有落诸笔端的文字都可以算做一种境界呢?在此,作者提出了一个“真”字作为衡量境界有无的标准。文学作品一旦离开了“真”,就谈不上任何的艺术性,所有的创作技巧都必须在“真”的基础上发挥它们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者沦为炫技的三流作品。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赏析】

古人写诗作文很讲究炼字。“闹”和“弄”两个动词的使用,把描写的景物拟人化,使得整首词妙趣横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炼字的积极意义,而这两句词也正可以作为古人炼字的典范之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炼字虽然有很强的技巧性,但仍然要使写出来的东西顺乎自然,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如果仅仅雕琢就会显得做作,也就算不得有什么境界了。强调自然之美是作者境界理论的一部分,下文多有提及。

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赏析】

作者在这里指出境界有大小之分,但却不能以此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境界的大与小其实正是美学中所谓的“壮美”与“优美”,这是从西方引进的美学概念。壮美与优美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称为美与崇高,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和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师康德都有深入阐述,基本上奠定了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地位。

王国维借鉴西方美学观点并有所创新。在他看来,优美能够带给审美主体以和谐,使人心理宁静,轻松愉悦;壮美使审美主体和客体对立,让人经过一段心理分裂的过程,获得悲怆后的心理净化。写大题材也许容易表现雄浑、博大、豪放之风格,写小题材也容易表达清丽、细腻、婉约之神韵。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只要写得恰到好处,就具有同等的审美价值。所以,宋词中的婉约派和豪放派才会作为两座并峙的高峰而光芒夺目。虽然优美和壮美有种种不同,然而在美的王国里,它们永远是平等的。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赏析】

境界说即意境理论在我国古代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意境说的萌蘖。庄子的“得意忘言”和禅宗讲求的“顿悟”是这一理论的根基所在。后世对这一理论多有补充和发展。到了严羽这里,提出了“妙悟”说,以此论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佛家强调的意境更强调其主观的一面。到了王国维时代,主观与客观已水乳交融为浑然整体,意境被认为是物我交融为一的一种状态。王国维在继承这一套传统理论的同时,吸收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学说,提出了“意境”这一范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赏析】

以有限的语言表现无限的内涵,这是古人写诗作文时对语言的最高要求,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虽只有寥寥八字,但是却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登临的所思所想,眼前之景与脑海中之景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交相呼应,遂成为后世登临赋诗的典范之作。后来范仲淹以《渔家傲》为代表的一组边塞词继承了这种沉郁苍凉的风格,虽然气象稍逊于李白的《忆秦娥》,但是却为豪放词的蓬勃兴起做了准备,成为这一词风的滥觞。

十一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赏析】

温庭筠的词浓艳华丽,绵密细腻,题材多取自女性之闺中生活,格局窄小。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之句,描写一女子慵倦之美态,极其工整仔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仿佛就是一副色彩明丽、线条婉转的工笔仕女图。而冯延巳之词则更注重表现相思离别之情,对心境意绪的探求也更加深入,境界开阔,气势恢宏,用“深美闳约”来评价他的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每一个优秀的词人总有他独特的风格,在评价他们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用语的准确性。

十二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赏析】

我们想到一个作者,通常会在头脑里将他和他的作品联系起来。譬如想到了鲁迅,我们就会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同样的,想到温庭筠,就会想到“画屏金鹧鸪”这样绵丽幽婉的句子;想到韦庄,就会想到“弦上黄莺语”这样清秀缠绵的句子;想到冯延巳,就会想到“和泪试严妆”这样既有相思之情,又有忧患之苦的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与才情,而其词作恰恰暗合了这种独特的个性。这是不是就是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呢?

十三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赏析】

南唐中主李璟因国势衰颓,不敌后周,遂去帝位,改成南唐国主。而王国维自辛亥革命后即以清朝遗老自居。1924年清帝溥仪被逐出宫,王国维悲愤至极,几度赴死。1927年留下“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的遗书,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二人虽隔数代,但是境遇却如此仿佛,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的王国维,自然更能体味李璟此词的要旨。既恐美人迟暮,家国难保;又哀众芳芜秽,贤臣难得。其所发“解人正不易得”的慨叹,又何尝不是对人心麻木的慨叹呢?

十四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赏析】

温庭筠作词,极尽雕凿,词采典丽华美,但往往浮于表面,有好句而无好词。韦庄之词,虽亦曲尽缠绵,然而清秀活泼。李煜之词,尤其是亡国后所作,由于抒发感情真挚强烈,深刻表现了其亡国之痛,所以后人广为传唱。从“句秀”,到“骨秀”,到“神秀”,境界一步步深入。

十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