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司马迁(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9338400000011

第11章 不辱使命

一、扈从封禅

司马迁被汉武帝作为朝廷的专使派往西南巴蜀各地,他利用这次出使的机会,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探访了当地的许多历史遗迹。

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汉初沿袭秦历《颛顼历》,以十月为一年的开始),司马迁很圆满地完成了奉使西南夷的任务返回首都长安。他本想等他一到长安就立即向汉武帝汇报此次出使西南的具体情况,但是,就在他赶回长安前不久,为到泰山封禅,汉武帝亲自统率十二路将士,十八万人马,赴北疆巡视去了。而此时,父亲司马谈也不在长安,因为要给汉武帝的泰山封禅之行做准备,他已经到洛阳去了多日,现在还不能马上回来。

然而,不知何故,就在司马迁出使西南的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汉武帝突然对求神问仙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看到这种情形,朝廷中的一帮大臣和道士为了迎合皇帝的这种兴趣,就极力劝说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据传说,古代的“封禅”大典,是当朝皇帝通过一种很隆重的神秘的祭祀天地仪式,认为在举行封禅仪式之后,就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至高无上的人,因而这种神秘的仪式历来得到各朝各代皇帝的重视。“封”和“禅”一般是分开来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祭祀方法,在泰山顶上筑坛祭拜上天,就叫做“封”,在泰山脚底下的小山上专辟一块地方,并在上面举行隆重的祭拜大地的仪式,就叫做“禅”。在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因为汉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政局还很不稳定,匈奴又不时骚扰边境,汉高祖刘邦忙于稳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对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大臣产生怀疑,正倾力清除,同时为了应付匈奴的侵扰,采取与之周旋和妥协的方式,没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封禅”的问题;而到了他的儿孙辈的文帝、景帝时,由于他们为人仁慈宽厚、体恤民情,也不愿到泰山去封禅。

但是汉武帝在刚登基时,是有雄心壮志的,他很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然而时间一长,就不一样了,汉武帝开始讲究排场,很喜欢歌功颂德,从此开始将祭祀天地的事作为一种显示自己权威的重要方式,且很少间断。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国力十分强盛、政局也很稳定、边疆还比较安宁,这也是汉武帝能将“封禅”之事作为重要的庆典来加以重视的原因。

在一些大臣和道士们的不断怂恿下,汉武帝对举行封禅大典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了。他下令让儒生们筹备封禅的事宜,准备封禅,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封禅礼仪。

按照古制,皇帝如要封禅就先要罢兵。于是,汉武帝自己率领十多万人马,越过长城,到达边境,在匈奴人面前,耀武扬威,以此起到震慑的作用。然后到陕西的桥山祭祀黄帝。

在祭拜完黄陵后,在汉武帝的带领下,这一行人马转头向东,在河南嵩山举行简单的礼拜,然后继续东行,登上泰山,开始正式的“封禅”大典。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们看来,举行了这种封禅仪式,才表明他是真正的上天之子,他就可以代天行事了。但是据说不是所有帝王都可以随便封天禅地的,必须有帝王的功德。够这种封禅资格的帝王,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多,据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代的帝王中,只有七十二位,相传从无怀氏开始,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直至夏禹、商汤、周成王、秦始皇等,他们即位后,都曾在泰山上举行庆典,祭拜天地,以示封禅。

汉武帝之所以要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根本不是因为要看他当皇帝合不合天意和地理,而是想跟传说中黄帝那样成仙成神,且长生不老。在他看来,通过举行封禅大典,他就可以直接与天地沟通,这是一个求神问仙的大好机会。其实,汉武帝对于自己作为皇帝的统治地位,是充满自信的,他认为自己的雄才大略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汉武帝还听说,黄帝的坟墓里面葬的只是黄帝的衣冠,人已经羽化登仙了,黄帝的臣子们建这个陵墓只是为了思念他的缘故。

汉武帝对这个回答感到很满意,没有一点怀疑,还对臣子们说:“这样很好!等我将来成仙升天了,你们一定会把我的衣冠葬在茂陵吧!”

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极力要举行封禅大典的动机很明确,就是渴望自己长生不老,梦想成为神仙,真是昏了头了,连真话和假话也分不清了。

二、父亲的遗命

当一切准备停当后,汉武帝就兴致勃勃地率满朝文武百官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泰山封禅之地进发。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身为太史令,也在随行队伍里。他对武帝举行“封禅”大典的浓厚兴趣,是冷静对待的。在他看来,那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准备工作简直是荒唐。当别人都想通过“封禅”这件事情,向武帝极力地谄媚时,对历史研究很有建树的司马谈,最清楚这“封禅”之事应该是皇帝向天地报告自己执政情形的一项庄严神圣的仪式,惟有那些有功德的圣贤之君,才有举行“封禅”的资格。如果汉武帝为了很好地施政爱民而举行“封禅”大典,在司马谈看来,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然而,武帝实际的出发点让司马谈感到非常遗憾和痛心。

司马谈认为作为臣子,对此实在不能忍受,心中无限郁闷。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汉武帝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规模地举行“封禅”大典,将古代传说中神圣庄严的祭拜仪式,变成荒诞无稽的求仙问神的鬼把戏。

看着这一切,司马谈觉得,如果在这个时候再不劝谏皇上,自己作为史官,就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但是如今皇上很重视这件事,采取一种什么好的办法才能让皇上听自己的劝告呢?司马谈心里非常矛盾。

有一天,“封禅”队伍正在行进途中举行一次讨论祭祀细节的会议,司马谈也是参会人之一,等到会议没人发言时,他认为这是表达自己观点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他向皇上跪拜着,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谁也没有想到,司马谈的这次发言,竟然立即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不管其他大臣和那些道士怎么认为,司马谈始终坚持自己是正确的。道士和大臣们谁也不能说服他,就去向汉武帝报告,说司马谈对皇上举行“封禅”大典持反对意见。

汉武帝在听了那些人的汇报后,觉得司马谈在长安时对举行“封禅”大典显得十分冷淡,现在等自己率领大队人马都出发很长一段路程了,才出来说三道四,因此很恼火,于是就命令司马谈留在洛阳好好反省,不要跟随去泰山参加“封禅”大典了。

身为太史令,在朝廷举行这么空前的大典的事情上,提出的意见不被皇上采纳,更不准随行履行自己实录时事的职责,在司马谈看来,这是让人感到羞辱的!然而,面对皇上的圣旨和皇上的不理解,司马谈显得无可奈何,悲愤在心头难以化解,感到一阵心痛,血气上冲,当即就昏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

汉武帝带领大队人马很快就离开洛阳,继续往泰山方向行进,而将已经病危的司马谈一个人留在洛阳,这让司马谈进退不得。这个时候的司马谈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儿子司马迁能很快赶过来,跟上“封禅”的队伍,那么他们父子俩,至少有一人可以目睹泰山“封禅”的仪式,并将它好好地记录下来。

历史往往就是充满着巧合和机缘。刚好在这个时候,司马迁已经圆满完成出使西南的任务,正往回赶,他要在第一时间向汉武帝报告他此次出使西南夷的详细情形。在一处驿站里作短暂休整时,无意中,他得知汉武帝要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现在已经到达洛阳。一听到这个消息,司马迁马上做出决定,直接改道北上向洛阳进发,他认为那里是汉武帝泰山封禅的必经之地。然而,让司马迁没想到的是,他已经迟了一步,等他到达洛阳的时候,汉武帝早已率领“封禅”的大队人马向东直奔泰山而去了。当他正准备去追赶汉武帝的队伍时,一个消息让他感到十分揪心,他被告知他的父亲被皇上下令滞留在洛阳,没有随封禅的队伍东去泰山,而是得了重病躺在一家旅馆的床上。

司马迁立即赶往父亲的住处,父子一见面,还没等司马迁开口问一声,司马谈就紧紧拉过儿子的手说:

“你终于回来了!皇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本是在传承千年的道统,这是庄严而神圣的大事情,让我没想到的是,现在竟沦为一帮大臣和那些道士玩弄皇上的鬼把戏。皇上没有听我的苦苦劝告也就罢了,还不让我同行,我作为当今朝廷的太史令,实录朝廷时事的职责哪里去了?难道是我错了吗?”

司马谈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阻止庄严神圣的“封禅”大典被道士们利用的,心中悲痛万分。

作为史家的后代,司马迁十分理解父亲的悲愤心情,却不能分担父亲内心的痛苦。他没说一句话,默默地看着病榻上的父亲,落泪不止。

司马谈用尽全身的力气,坐了起来,双眼充满期待地看着儿子,说:“子长,你应该还记得我向你说过我们的祖传家业了吧?”

司马迁连连点头说道:“当然记得,而且还很清楚地记得!”

他回答的语气是坚定的。因为在司马迁心中,父亲能马上好起来,是他现在唯一的希望。

司马谈听到儿子这样坚定的回答,内心感到一阵宽慰。他说:“我想你肯定会记得的。你如今是皇上身边的郎中,得到皇上的重视,能够为朝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我想我死之后,皇上可能要将我的职位传给你。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别忘了我们的祖业和我续写史书的心愿。”

司马迁满含泪水,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连连用力点头。

“男子汉大丈夫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有所成就,名垂千古,光耀门庭。”司马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孔子之所以要编订《春秋》,是为了要向后来的人提供历史借鉴,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客观与公正。直到现在,有良好操守的读书人,还把《春秋》一书当成人生修炼的智慧宝典。然而,从孔子编订《春秋》以后,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过去了,各国忙着征战争霸,再也没有人出来做这件伟大的事业,这真是令人遗憾!汉朝统一天下,至今也快一百年了,可想而知,期间有多少英雄好汉,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与真理,不惜牺牲生命……”

看着脸色惨白的父亲,司马迁赶紧说道:“父亲,您先休息一下,等会再说吧!”

司马谈接着说道:“今天再不说,以后恐怕没有机会了。有史以来,可以列入史册的人物真是数不胜数,然而我们现在能够在史书上看到的又有多少啊!作为太史令,我已经花去了一生的时间来整理汇编这些资料,然而凭借我的一己之力是根本不行的,直到现在,我也只是整理出了个大概,还有很多工作无法完成。”

说到这里,司马谈已经忍不住,悲伤而泣。他说:“我多么希望上天能让我多活一些时日,让我有时间将那些人物的言行一一记载下来。如今看来我无法完成好祖宗留传下来的使命。我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啊……”

突然,司马谈的双手向下一垂,双眼紧闭,不再动弹了。

司马迁一下子感到很慌张,他不停地摇着父亲的手,大声喊道:“父亲,您醒醒,您……”

司马迁再没有听到父亲回应他的声音了,再也看不到父亲用充满慈爱的眼神看他了。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司马迁一下子如坠万丈深渊,他感到失去了一切。他甚至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他不相信父亲就这样与他永别了。扑在刚刚去世的父亲的身上,司马迁大声说道:“父亲!我会继续完成您留下的事业,将家族的使命承担起来,不管皇上让不让我做太史令,我都会按照您的遗愿,利用您累积下来的资料,好好地写出一部史书来。我答应您,父亲,您不要就这样丢下我们而去啊!”

在“封禅”的路上,当朝太史令司马谈就这样默默地死在了自己儿子的眼前,把自己的心愿和希望留给了儿子。

司马迁在亲友的帮助下,将父亲的遗体运回家乡埋葬。过了好一阵子,他才慢慢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他有时还念叨着:“父亲是真的走了!”每次想到父亲,司马迁总是感到一阵阵的痛楚。每次想到父亲,他就在心里默默地发誓:一定要将父亲留下的事业坚持下去,一定要好好完成父亲交给自己的使命,好好地写出一部照耀千古的史书来。

父亲死前的遗命,成为司马迁毕生努力去完成的神圣使命。

三、“封禅”大典

司马迁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由于皇命在身,不能滞留太久,他快马加鞭向泰山方向去追赶皇上“封禅”的队伍。

在河南境内的缑氏,司马迁终于追上了“封禅”的队伍。

司马迁当即向汉武帝报告了出使西南夷各地的情况和父亲在洛阳去世的消息。汉武帝对他出使西南夷出色地完成使命很满意,并下令让他代行太史令的职务。

司马迁意识到,父亲对武帝的为人和个性确实很了解,自己接替父亲的职务,更有利于自己完成父亲临死时交给自己的使命。

很快,封禅的大队人马就开到了泰山脚下。按照古制,一般在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之前,要先祭祀梁父山。汉武帝也严格按照古制来做,让早已穿好礼服准备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员在帐前列队,并命人将祭品按照规定摆出,先在泰山脚下简单地举行了一个“封禅”大典的前奏仪式。

那些随行的文武大臣都期望着自己被皇上选中,跟随他上山参加正式的“封禅”大典,作为临时代行太史令一职的司马迁也非常想亲身见证一下这不同寻常的“封禅”大典,并能很好地将整个“封禅”的经过详细地记录下来。

然而,汉武帝让所有的人都很失望。当简单的前奏仪式完成后,汉武帝就下令所有的大臣都要留在山下,只要一人陪他上泰山。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侍中奉车霍嬗。霍嬗是当时的名将霍去病的儿子,它的职责就是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马,因此是皇上身边的亲信。

司马迁对没能亲眼看到皇上“封禅”的细节感到非常遗憾。

汉武帝在泰山之顶举行了“封禅”大典后,下山归来的时候,群臣连忙上前,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没有人敢贸然向汉武帝打听封禅大典的详细经过。

汉武帝见群臣和道士都纷纷向他祝贺,一时很得意,于是临时决定要到海上问神求仙,不料跟他上山封禅的霍嬗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很快就死掉了。汉武帝觉得这事情很晦气,因而就取消了到海上问神求仙的计划,只沿着海岸北上,到达碣石,顺道巡视了沿途的几个郡县,接着经过北方,很快回到长安。

汉武帝的这次泰山“封禅”,人马众多,历时几个月,行程约一万八千多里。司马迁这次跟随同行,收获颇丰。他参观了沿途的历史名胜古迹,还顺道考察了秦朝所筑的长城。

回到长安后,汉武帝为了纪念这一盛大的泰山“封禅”大典,下令将年号改为“元封”,史称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