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探索改革(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337600000039

第39章 继往开来——党的“十二大”(1)

1982年,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民气飚升,各行各业呈现喜人局面,金秋九月,“十二大”在北京顺利召开,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并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使命。

十二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和筹备

一、十二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七大以来党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党在经过近4年的全面拨乱反正和局部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条战线取得一系列新的成就,实现了伟大历史性转折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

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深入开展了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取得了基本胜利,“文化大革命”产生的派性及由此引起的武斗和动乱基本被制止,党和国家的组织机构得到初步整顿,被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提高,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通过恢复整顿,出现了新的面貌,1978年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作风逐步得到恢复。但是,由于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思想僵化与禁锢,由于当时的党中央没有从根本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多年来党内的“左”的错误,因此,“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在党内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左”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本纠正,平反历史上重大冤假错案的工作遇到严重阻碍,经济工作中重犯求成过急的错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使被“文化大革命”破坏和耽误了的中国同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有两年时间党的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这种局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才告结束。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充分准备。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上述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实现了历史性s96跃,重新确立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中全会后,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开始了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的许多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围绕着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主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工作和改革工作。

首先,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粉碎“四人帮”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已局部进行,但进展缓慢。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正式为刘少奇平反,为其他遭受冤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彭真、邓子恢、黄克诚、乌兰夫、谭政等恢复了名誉;一些蒙冤多年的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闻天、李立三等,也先后平反昭雪。党还对“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重大案件进行了甄别,其中主要是:为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在1978年4月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之后,又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平反;为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平反等等。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共平反纠正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给几万名党员撤销了原受的错误处分,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了解脱。

党在通过平反冤假错案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的同时,还采取措施调整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从1979年1月起,开始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其子女的个人成分一律定为社员。从1979年1月起,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随后,宽大释放了在押的原国民党集团以下党、政、军、特人员。此外,还落实了对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及去台人员在大陆的亲属的政策。从1979年11月起,开始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到1981年,原86万工商业者中的70万人恢复了劳动者身份。另外,民族、宗教、侨务、统一战线、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陆续得到恢复、调整。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的安定团结。

其次,调整国民经济,推进经济改革。1979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农、轻、重,积累与消费、原料、燃料与生产建设等各种比例关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村逐步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尤其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中国农村基本上仍以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现状。国家还从投资、价格、税收、农副产品收购方面调整丫农业政策,使农民增加了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村的多种经营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整个国民经济也搞活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了若干实验和探索。国家在继续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提倡多种经济形式,扶植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在国营企业中推行经济责任制。这期间,对外开放方面也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二是设置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这些措施搞活和繁荣了国民经济。再次,加强党的建设、改革政治体制。十年动乱期间,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受到严重破坏,党的纪律松弛,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一些干部中还滋生了腐败现象,必须抓好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使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党规党法的决定,1979年1月,中纪委召开首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和作风建设的具体措施,着手解决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一批党员违纪案件进行了认真的查处。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高级干部牛活待遇的若干规定》,重申“文化大革命”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章程,强调高级干部必须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80年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坚持党的路线、坚持集体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等十二个方面的问题做出原则规定。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党中央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开始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1980年8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首先在干部制度方面迈出改革的步伐。中央强调,必须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1982年2月,中央做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许多老干部愉快响应中央的号召,主动离休,退休或退居二线。一批经过考验的中青年干部先后走上了领导岗位。

最后,总结经验、团结奋进。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初步总结了党在建国以后的经验。1981年6月27~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32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了科学的总结,正确地分析了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错误,以及产生这些错误的主要因素和社会原因。《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尽管毛泽东一生中犯过错误,尤其是他的晚年犯过长时间的全局性的错误,但他一生中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还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在指导思想卜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到1982年,经过近4年的全面拨乱反正和局部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条战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促进了我国由“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变。一个崭新的局面呈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纠正了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思想解放,使各条战线获得了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量。在经济上,在党领导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努力纠正过去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整了国民经济,使我国经济渡过难关;改革开放起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城市改革进行试点,经济建设有了新气象,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健康轨道。在政治上,揭批查“四人帮”,消除其帮派势力;陆续落实各项政策,处理了大批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调整了社会关系,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组织上,我们逐步调整、整顿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班子,提拔一批优秀人才到各级领导岗位,各级领导权已基本掌握在忠于人民的干部手中;党内加强了教育,党的组织逐步健全,党的威信开始在恢复中;党经受了改革开放的初步考验,在斗争和建设中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在文化上,努力纠正了过去对教育、科学和文化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初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调动了科教文工作者的积极性。科教文工作走上正轨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初步呈现繁荣景象,迎来了科教文战线的春天。在外交上,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努力发展同各国的关系,切实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高举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持对外开放对策;根据处理兄弟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恢复和发展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提高了,朋友更多了,工作也更主动了。

上述形势的发展和巨大的变化,表明我们已基本上消除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创造了条件。因此,召开党的十二大,系统总结过去6年来的经验,进一步肃清10年内乱遗留的消极后果,确定继续前进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与此相适应的具体方针政策,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等问题,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上来。

二、十二大的筹备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党中央十分重视,先后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充分准备。

早在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就正式决定提前召开党的十二大。全会还对十二大的主要议程、代表名额和分配原则和产生办法等问题做了规定。

全会认为,党的十一大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外形势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始走上健全发展的轨道,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广泛地深人人心;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反革命罪行,他们所推行的极左路线和他们在组织上、思想上的残余,受到进一步的揭发批判;历史上遗留的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党的各项政策在全国广泛地得到落实。在这个基础上,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实施而艰苦奋斗。农业、工业、财贸、教育、科学、文化、政治、国防、外交等各条战线上捷报频传;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局面正在发展。这些事实证明,党中央所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们的国家已经从林彪、“四人帮”十年横行所造成的严重混乱状态,基本上转变成为有领导、有秩序、有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有胜利的条件和信心的局面。这是我们党克服了巨大困难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全会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实践,现在向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迅速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国家政治生活和党的生活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思想上理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也需要作相应的解决,以利于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发展和巩固,以利于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决这些迫切的问题,都要求中央委员会提前召开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一致通过决定,提前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的具体时间,由中央政治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