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孩子反应慢,不要紧,多练习一定不会掉队。孩子接受能力强,多练习,一定会算得很快!多次短时练习效果最好。可每日一练,也可隔日一练。每次练习20~30分钟。练习时先辅导幼儿完成作业,之后将教材书中每节课的课堂练习题和课后练习《天天练》的题全盘拨、手算、心算练习数遍。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题。这些题练熟了,当日内容就能全部巩固好。
再次,孩子每次参加学习,家长都要给其携带好学具,并仔细检查是否带齐学具包括:算盘,《超智能珠心算》教材书、《超智能珠心算课课练》、作业本、铅笔、像皮、文具盒、书包等。
家长还应与教师多沟通,及时将孩子的情况与教师交流,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事半功倍。
最后,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潜能
不能自己看到难就以为孩子学不会,或者学习一点就以为够用了而放弃。
珠心算的最终结果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使孩子形成速算的能力,即看到题马上就写出或说出相应的答数。一旦形成这种能力,孩子就可经久不忘,终身享用。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珠心算呢?
这是一个家长很容易走入误区的问题。学习珠心算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速算方法而使孩子算得准、算得快,最重要的是它的学习过程。初上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用手不断拨珠和手指算等训练项目,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手指的灵活使用促进了大脑尤其是右脑的发育。脑心算的训练锻炼了幼儿的记忆力,尤其是培养了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和兴趣,为他们今后进入数字时代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比如说,现在许多成年人连个电话号码都记不住,可是学习了珠心算的幼儿对数字的记忆是非常敏感的,是成人和没有学习过珠心算的孩子无法比拟的。
培养孩子的“数感”
现在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以前就已经接触数学了,可以说,他们对数学已经有感觉了。他们认识一些数字,知道数字大小,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等,但这些东西是比较零散的。上了一年级,他们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数学,这也正是培养孩子数感的开始。
提到“数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语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乐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等。如果从字面上解释,“数感”就是对数字的感悟能力。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数感的:“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应该是一种意识活动,是大脑对数字的主观反映。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对人的意义这么大,如何在孩子刚上一年级、刚开始系统接触数学就培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数感呢?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年级孩子的年龄较小,比较单纯,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因素非常重要。他们喜欢的东西就乐于接触,也乐于接受;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数学又是一门规律性较强,比较抽象、枯燥的科学。要想让一年级孩子建立良好的数感,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数,并且喜欢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及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把抽象、枯燥的数字放到学生们熟悉、喜欢、乐于接受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来,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会多关注数字,从而对数字产生兴趣。
例如,家长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来培养孩子的数感,让孩子体会到:我用我学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一年级第二册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家长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如:全校学生人数比你们班的人数( ),一(1)班人数比你们班人数( ),爷爷的岁数比奶奶的岁数( ),爷爷的岁数比你的岁数( )等等,在这些生活当中的实例中让孩子体验数的多与少。这样他们对数会越来越敏感,消除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他们会非常积极主动地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良好的数感。
其次,让孩子在训练中形成数感
孩子良好数感的建立不是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靠在一次次的体验中积累、在老师和家长一次次有目的的训练中慢慢形成的。例如,孩子学完1~5各数时已经学会用手指、圆点、数字来表示数,但是在认识6~8各数时,还要继续让孩子用手指、圆点、数字表示数,这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认识完基数、序数后,在以后的练习中也反复出现关于基数与序数的练习题。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而是要在一次次训练中、在一次次体验数感的积累中形成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册中有“认识10”的知识点,要让孩子建立起比较好的10的数感,这是一个难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1个十是10个一,10个一是1个十”这两句话的理解更是难中之难。所以,家长不妨每晚用几分钟训练孩子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1捆小棒表示“1个十”;“1个十”打开就变成“10个一”;“10个一”捆起来就变成了“1个十”。一般在练了2~3天后,效果就出来了,从孩子欢快的眼神中,从他们流利的表达中,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建立起了“1个十”和“10个一”的数感。
最后,与孩子常进行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意味着同孩子交谈并要倾听孩子所讲。也为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如可用语言、图表、图画和符号等。当孩子和你或是他们的朋友在一起讨论时,将有助于他对正在做的事情的思考,使思路更清晰。当然,与孩子多交谈,也可提高他们的语汇,对其早期阅读技巧的培养大有益处。所以,父母不妨常做到:
1多与孩子交谈,并注意倾听他们所说的关键词句。
2给孩子多读有节奏感的、多重复的或含有数字的儿童读物,如“一闪,一闪,小星星”“一,二,三,弯弯腰”等,是用数学思想与孩子交流的绝佳方式。这些有趣的方式能帮助孩子练习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巧。
3交流不必仅限于用语言,完全可以用其他非讲话类的方式来描述数学。
孩子可以通过画表或绘图来解决问题或代表数字,也可以用有形的物体,如纸,甚至用手指来表示出数字。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数一切可以数的东西。数实物能帮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数字。因此,你和孩子间做数学游戏的最佳选择,就是让孩子去数生活中的实物,如数街上的电线杆或路灯,不仅让孩子练习了数数,还培养了孩子的节奏感以及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此外,为了使孩子学会正确、有效地计数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待数的对象共有多少个。
大人在讲出某一数字时,同时用手指着相应的实物对象,利用手指当工具。
引导孩子找生活环境中的数字,如门牌号、楼号、汽车牌号、信箱号,等等。
并与孩子一块儿讨论数字的用途,例如比赛中的计分,可以用数字给东西命名,根据数字找到房子或街道的地址,也可以给食品标出价格等等,还可以玩“牌照”游戏,大声朗读各类牌照上的数字,找一个上面有“2”的牌照或找上面有宝宝年龄的牌照,这样来训练孩子对数字的识别力。
训练孩子说好普通话
开学没几天,丫丫就吵着要回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妈妈问她原因,丫丫委屈地说:“班里的同学都笑‘发’(话)我说‘发’(话)有口音,说我不会讲普通‘发’(话)。”
妈妈赶忙搂住丫丫,内疚地说:“对不起女儿,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太忙,所以把你留给乡下的爷爷奶奶照顾,以至于你现在说话有点乡下口音。不过,我保证一定会帮你纠正那些不准确的发音,教会你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真的吗?”丫丫兴奋地问。
“当然,不过,你一定要努力哦。”妈妈笑着回答。
“我会特别努力的。”丫丫特别认真地说。
从那天起,丫丫就在妈妈的帮助下进行了普通话的“特训”。首先,妈妈着手纠正丫丫发卷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的错误发音习惯;与此同时,妈妈还给丫丫买来了许多童话故事CD,让丫丫每晚睡前都跟着CD重述故事,这项训练让丫丫潜移默化地改掉了很多不正确的文字发音。此外,丫丫每天上学前都会背诵一则简短的顺口溜,这项训练让她的嘴皮子变得更加灵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妈妈的“特训”下,丫丫的普通话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在最近的一次全校诗歌朗诵比赛中,丫丫还获得了二等奖呢!
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事业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由于语言受环境、年龄、习惯的影响极大,越晚学习普通话就越难。所以,从小学习普通话、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说普通话是发展孩子口头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孩子掌握规范语言和书面语言,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重大意义。
但是,众所周知,方言区的普通家庭和老百姓平时说话交流大多用方言或带有方言腔的普通话,甚至学校的老师说话也带有方言腔,因此方言区的大多数孩子由于模仿了不标准的普通话,所以普通话都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普通话环境。不少家长和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可又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那么,如何训练孩子说好普通话呢?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普通话
要认识普通话,首先就要弄清楚一个概念:说话什么是说话,说话就是唇、齿、舌、牙、颚器官的运动。犹如走路是大腿的运动、游泳是全身肢体器官的运动一样。认识了说话,再来认识什么又是普通话,普通话定义告诉我们,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说话。这就从器官运动的角度告诉我们:普通话就是以北京人说话的口腔动作为标准的说话。为此,要学会普通话就是要学会北京人说话,按照普通话的器官标准动作说。现在很多孩子普通话说不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其唇、齿、舌、牙、颚的动作不标准、不正确,就是其身边没有普通话标准语言动作环境。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他要长大就要说话,没有标准普通话的环境,就只好模仿不标准的普通话或方言。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普通话就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其次,让孩子多进行口语活动训练
为了训练孩子说普通话,家长还可以让孩子练习“绕口令”之类的口语活动项目,如有的孩子“s”“sh”分不清,可让孩子读、说这几句话:“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要念成sísì,四十不要念成shìshí。说话要实事求是,计数不能似是而非。”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普通话,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了普通话,老师叫他们平时尽量讲普通话。因此,孩子在家里也应学普通话,如果他们讲得不好,家长不要讥笑他们,而要鼓励他们。会讲普通话的家长,可用普通话和孩子交谈。
第三,给孩子多听磁带和CD里的故事
给孩子创造普通话环境,让孩子说普通话,首先要让他听普通话。孩子的天性就爱听故事,所以要让孩子多听故事,这里所说的多听故事,是给孩子多听由正规播音员和普通话很好的演员和老师朗诵的故事。这是因为,往往方言区的亲人讲故事时,普通话大多不标准,这就造成虽然故事记住了,但也记住了不少不标准的普通话。如果让孩子多听磁带和CD里的故事,则不仅能记住故事,更可以让孩子记住普通话的读字发音,这样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普通话的环境。事实证明,只有大量地接触普通话,才能说好普通话。
第四,教会孩子使用字典
孩子上一年级以后,家长可以逐渐培养孩子查阅字典的能力,让孩子养成遇到障碍能请教“字典”这个好老师的习惯,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读音与词义等。因为要学好普通话,拼音一定要过关。所以,要逐步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发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学说普通话过程中,爸爸妈妈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孩子学习的效率当然事半功倍。
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为吸引孩子安静倾听,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讲述他们有过的生活经验,或者是正在进行的相关活动,并且尽可能地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时放慢速度,使孩子听清楚每个字音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孩子难以发出的音或者发不准的音,家长说话时口型可以稍夸张一些,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听清准确的发音,还能看清发音的口型,便于他们模仿。
平时,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说话时尽量发音准确、用词恰当。还可以购买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等录音磁带让孩子听,使他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帮助孩子掌握识字“拐棍”——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孩子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工具,是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最先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学好拼音,掌握识字“拐棍”,将大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是,汉语拼音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又是那样的抽象和枯燥,很多孩子都抱怨拼音难学。怎样让孩子快快乐乐学拼音,轻轻松松度拼音关,是许多父母关注的热点。
下面就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快乐学拼音给出几点有效建议:
第一,适度要求,静心等待
面对孩子,家长心中有一把合适的尺子。这把尺子,首先能正确度量孩子学习汉语拼音的度。
小学新课标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要做到:
(一)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二)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三)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对刚入学、刚接触拼音的孩子,家长不要拔高要求,急于求成。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拼音基础,则可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要求。只要每位家长心中有一把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尺子,那么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静心等待孩子的进步,耐心促进孩子的成长。
第二,这把尺子能正确衡量自己孩子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