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9322400000008

第8章 文心解疑(7)

七、从《镜花缘》谈转世、谪世小说

在开始行文之前,我们不妨先解释一番,什么是”转世”,什么是”谪世”。

“转世”建基于佛教的三世观,也就是前世、今世和来世。依佛家的学说,前世为因,后世为果;人死以后,灵魂会依照因果报应而转世投胎。在唐代以前,转世故事多半拥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直到后来宗教色彩才逐渐淡化,演变成一种小说结构。《三国志平话》正是一例。

“谪世”是指居住在上界的仙人,或因触犯戒规(一般情况下是”思凡”,也就是动了凡心,如民间传说中的织女星下凡,《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调戏嫦娥被贬下界),或因天帝下令,或因本人自愿,终被谪降至人世。这种叙事类型成为中国道教文学一大特色。但是不管哪种情况,谪仙的人生经历都是被规定好的:经过一段尘世生活之后,最后还要重新回归上界。

当然,谪世与转世是不同的。谪世的仙人下凡后仍保留其法力,当完成某一事项后便重回上界;而转世的仙人会化为人身于人间历练,以”人”的姿态活在红尘之中,他们会忘记自己仙人的身分与记忆,个人的法力也会全部消失,当他完成红尘历练后会被重新召回上界,回复其本来面貌。这就是转世与谪世的不同之处。

此外,谪世小说中的谪世者肯定是上界的仙人,而转世者则不一定,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小说就是以”谪世”为架构的。如收录在《太平广记》卷十二《神仙传·壶公》一篇,写壶公传授费长房仙道;《搜神记·董永》一篇,叙写天上的织女下嫁给董永为妻,帮他织完了一百匹细绢;《搜神记·白水素女》一篇,写天女托身在田螺内,下凡到了一位农人家,每天帮他洗衣做饭,后来被农人发现而离去,等等。

到了唐代,”谪世”小说更是多见,与以前相比,情节更为丰满,描写也更为委婉动人,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与文体的自觉。

到了清代,则有《镜花缘》、《红楼梦》等继续延续这一主题。作为谪世小说的一个典型代表,《镜花缘》描写了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故事:有一年残冬,武则天饮酒赏雪,乘醉下诏,命令百花齐放。这时因为百花仙子到麻姑洞府下棋没有回来,众花无法请示,只得开放。天帝因为百花仙子没有上奏自己知道这件事情,以致时序颠倒,所以极为震怒,于是下旨将百花仙子及九十九位花仙一起贬入凡尘。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后改名为闺臣。

唐敖随着自己的妻舅林之洋到海外漫游,一路上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后来他们的船遇到风暴,无意中来到小蓬莱,唐敖一个人独自上山不归。

唐小山知道父亲失踪的消息后,决心出海寻访父亲。这个时候,武则天下诏开科考试才女,林之洋就劝她在家备考,可是小山执意不从。小山在途中,经历了很多风险,终于到达了小蓬莱。寻找了很多天之后,也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唐敖,但是却从一位樵夫那里得到了唐敖的亲笔信,唐敖让小山改名闺臣,考中才女之后再父女相聚。闺臣应命回国赴考,考中了第十一名才女,其它谪世的姐妹们也都分别高中。在连日欢宴之后,唐闺臣再去小蓬莱寻父,入山登仙。

从以上论述可见,这是典型以谪世为架构的小说:唐闺臣因获罪而被贬谪,托生于人世,经过了一段红尘历练之后,又重新回到仙界。而作者也以奇特夸张的手法描写这段生命历程,整部小说充满了奇异浪漫的情调。

其实,转世、谪世小说在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的漫长历史之后,已经成为了定式,作者很容易拘泥于旧制,使作品的内容形式变得公式化,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但《镜花缘》在处理情节方面却很不俗。

其一,百花仙子在潜意识里希望去红尘中走一遭。

百花仙子是一位神,所以她应该恪守本分,司职天宫,掌管百花;但是从她的言谈中,足以看出她对红尘的羡慕。在王母的寿宴上,嫦娥提出百花齐放,百花仙子驳道:”小仙所司各花,开放各有一定时序,非比歌舞,随时皆可发令……况上帝于花,号令极严,稽查最密……是以小仙奉令惟谨,不敢参差,亦不敢延缓。”百花仙子义正辞严,认为花开必须合于四时,不能扰乱。可是,在百花仙子的潜意识里却并不是这样想,主要证据就是:群花开放之后,作为好朋友,麻姑劝百花仙子去找上帝自首,以求赦免。百花仙子却说自己当年曾有誓约,如有违约,即坠落红尘,现在违背此誓约,甘愿受惩;言外之意无非就是想乘机到下界一游。而在此之前,她也曾在与麻姑下棋时说要下凡访师,麻姑也说她动了凡尘之心,等等。

其二,作者一面建立转世、谪世的神话系统,一面对之冷嘲热讽。

百花仙子为了满足到红尘走一遭的愿望而走出天界,结果她在尘世的一切作为,又都成为重回天界的努力,在红尘中的个人遭际只是她的人生过程,而不是她的终极目标,从而令整个故事充满反讽的意味。

其三,作为百花仙子谪世的帮凶,嫦娥、风姨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在传统小说中,”花”常常用来描写美丽的女子。风姨为风,嫦娥为月,她们两个仙人迫害百花仙子,正代表了风月对美女、才女的摧残。另外,书名取”镜花水月”,百名花仙在蓬莱的居处称为”薄命岩”、”红颜洞”,蕴涵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百花仙子在谪世、历劫之后重新回归天界,也完全可以视之为女性对这些负面环境的顽强抗争。

如果认真阅读,我们还会发现,《镜花缘》不仅主题倾向与道教的”修仙证真”密切相关,与此相对应的是,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深烙印。

首先,从小说的全文结构来看,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造就了其回环式的小说结构。虽然《镜花缘》的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但是综观全书,我们至少可以理清一主一次两大故事线索,而这两大线索都与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息息相关。从小说的主要线索来看,《镜花缘》以百花仙子及群芳被贬谪开端,正如小说在第一回的开端所写:”所叙虽近琐细,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淫词秽语,概所不录。其中奇奇幻幻,悉由群芳被谪以发其端。”

然后以百花仙子唐闺臣为主要人物,叙述群芳降谪红尘之后所历种种,最后以百花仙子唐闺臣入道小蓬莱、回归仙籍为终。简而言之,全书以”仙∣∣凡∣∣仙”的回环式结构,组织小说的主要情节,而这种回环式结构,无疑源自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道教一贯认为:道化生为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如果通过修炼达到最终的”归根返元”,那么就实现了成仙得道的终极目标。因而”道(仙)∣∣万物(凡)∣∣道(仙)”的回环,成为道教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道教仙话中的谪仙回归模式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反映。在小说中,这种归根返源式的回归意识随处可见。在小说的第四十回,唐敖到达小蓬莱,决定就此出家求仙,于是他留下一首七绝道:

逐浪随波几度秋,此身幸未付东流。

今朝才到源头处,岂肯操舟复出游?

在小说第四十四回与五十一回中,百草仙姑与百谷仙姑先后渡化百花仙子唐闺臣,前者以”返本岛”、”还原洞”警醒,后者则以”聚首山”、”回首洞”点化。

不但小说主线运用了谪仙回归的回环模式,其副线亦与谪仙回归的主题密切相关,即:唐敖、骆宾王、徐敬业及其后代勤王党与武后的斗争。这一条副线同样来源于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原来武后也并不是凡人,而是心月狐下凡。在全书的开始,小说写到由于唐太祖、唐太宗在夺取隋朝江山时杀戮过重,因而与隋朝杨氏结下前世冤仇,天帝想要化解这一李、杨宿仇,于是就想让一位天魔下界扰乱唐室。这时正好心月狐因为思凡触犯天规,被贬下凡,于是就敕令她投胎为唐家天子,错乱阴阳,化解冤仇。接下来,武后与勤王党的每一次斗争都和心月狐的星象气运相对应。如第一次骆、徐起兵勤王,即以失败告终,原因是由于心月狐气数正旺;第二次陇右节度使史逸起兵勤王失败,是因为虽然心月狐的光芒日渐消散,却又忽然间发出一道奇光。最后一次,骆承志、宋素、唐小峰等聚集小瀛州的勤王军,终于使武后退位、中宗复辟,这时心月狐的星象已经光芒退尽了。虽然小说的这一条副线只以中宗复辟、武后退位终结,并没有明确写到心月狐的返归天庭,然而透过这三次勤王过程里心月狐星象气运的消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勤王党与武后的斗争这一副线,其实也就是星官心月狐思凡获谴∣∣人间为王∣∣回归天庭的故事过程。

正如惯常的谪仙模式所揭示的,原本就名在仙籍或是本有仙缘的谪仙们,最后的归宿必然是返归仙界,因而这就决定了以谪仙回归为主题的小说,必然采用这种”仙∣∣凡∣∣仙”的回环叙述模式。在明清的小说中,这种回环式的叙事模式是极为常见的,除了《镜花缘》以外,还有如《水浒传》、《红楼梦》、《雪月梅传》等等,无不采用这种模式展开故事情节。而这一叙事模式的普遍采用,无疑得益于道教的回环式思维。

其次,小说不但在全书的主、次线索上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而且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上也与道教不无关系。在《镜花缘》中,由小说的修道主题所呈现出的仙界奇幻神通,成为作者安排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情节的巧合、伏笔、悬念等,大都和仙界的神通有关。如在小说的第六十三回,缁瑶钗由于在途中失落赴试文书,将被取消部试资格,而刚巧亭亭之母缁氏已废弃不用的赴试文书就被唐闺臣等带在身边。由于当时缁氏是隐瞒年龄应试的,所以在上报时捏造了一个假名,巧合的是,缁氏当年捏造的假名竟然就是”缁瑶钗”,于是这个与缁瑶钗丢失的赴试文书几乎一模一样的替代品,终于使其参加了部试,并最终高中。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缁瑶钗前生也是花仙,按照神意,她在凡间是注定要在才女应试中高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