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的100条人生经验
9311400000008

第8章 坚持学习,用能力证明自己(3)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一生。毛主席在革命初期,年青时候就主办《湘江评论》及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井冈山上、长征路上,毛主席都是一边指挥革命战争,一边博览群书,为我所用。毛主席是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大书法家、大作家。在中南海毛主席的居家床上、茶几沙发上,包括卫生间,到处都是书。毛主席到晚年,眼睛看不清楚,一是看放大的书,二是听秘书念给他听,学习从来不曾间断,即使在生命快走到尽头时,仍然离不开学习。毛主席是在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那么前24小时里他是怎样度过的呢?从9月8日零时起,便开始胸部人工辅导呼吸,血压高到150,低压到80,11点左右心律失常,下午4点插上鼻管,在胸部安有心电监视导线,鼻子插着鼻食管的情况下,毛主席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2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和书是别人用手托着看的。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主席,最后一次阅读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7个多小时后,他老人家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伟大来源于天才,更源于勤奋学习。纵观古今,不难发现,要想成就事业,有所作为,首先要在学习方面有所作为。大凡了不起的人,有建树的人,能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都是读书人、大学问家。美国莱特弟兄俩发明了一个木飞机,飞了很短一点距离。现在的波音飞机、军用飞机、空中客机种类繁多,相当先进。但他们的老祖宗却是那架木制的老飞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增长才智,才能跟上时代。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同样是人类社会的法则。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是我们去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而不是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来适应一成不变的我们。

面对快速增长的新知识,很多人都深切体会到现已掌握的知识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只有持续不断地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至于落伍和被淘汰。

022.学习是一生不懈的追求

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的事情,它应成为一个人一生不懈的追求。只有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充盈自己的头脑,自己才能在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纽特·阿克塞波是一个把学习当作一生追求的人,他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侧面反映了犹太民族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的热情,这种精神是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的。

早在青年时代,纽特·阿克塞波就非常渴望学习语言和历史,还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他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更加聪慧与博学。

刚从欧洲来到美国时,他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读书。不久,他结识了一个姑娘,然后他们结婚了。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农场的各种开销与养儿育女的负担中。生活的重压使他每天劳累奔波,他的学习也因此中断了,他感到很遗憾,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的梦想。

很多年后,他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他感到很轻松。他的农场土地肥沃、六畜兴旺,让人很羡慕。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一辈子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过来了,而如今没有人再需要他,他感到很孤独,他在山上修建了一间小屋,开始料理自己的生活。

他经常去公立图书馆借书看,他感到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自在过。刚开始,他仍改不掉多年养成的习惯:清晨5点起床打扫房间,中午12点准时吃饭,太阳落山时准时就寝。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些事情完全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情去做,而学习却是每天不变的习惯。

在过去的岁月中,白天总是有很多工作等着他去做,累了一天之后,天一黑就想睡觉。而现在不同了,白天他不再像以前那么劳累,夜晚也可以出去散步。清闲的生活使他有充分的时间阅读书籍,使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纽特·阿克塞波阅读了一本现代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功的方法,以及他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读完这本小说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都梦想着上大学,可是却没有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现在他终于可以去实现这个愿望了。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他认真地读了许多书,熟练地掌握了好几门学科知识,但拉丁文和数学对他来说还是有点困难。他又继续奋发读书,常常学习至深夜。对知识的热情追求常常使他废寝忘食,虽然已经64岁了,但他还是感觉到自己的精力依然很充足。

后来,他终于做好了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已经及格了,顺利地被耶鲁大学录取了。从此,他住进了大学学生宿舍,过着一种别样的生活。

上大学后,总有学生取笑他。因为,当大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坐在讲台下,认真地听一个年龄比他儿子还小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觉得很滑稽。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把他当做另类看待,因为,他上大学的目的与众不同。其他同学选修一些科目是为了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却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充实自己而学习。尽管同学们非常排斥他,但是并没有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望,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了解人们心里在想些什么。他想让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他想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由与乐趣。

如果把生活看成是在自己前面无限延伸的、漫长的、杳无尽头的道路,那么学习就是前行中的原动力和指路灯。只要不断地坚持学习,不断地努力向前走,就不会在路途中迷失方向。

纵观犹太民族的历史,犹太民族把学习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与永不改变的职责,与此同时,他们得到的是其他民族梦寐以求的兴旺发达。

学习使人的头脑不至于干涸、学习使人的生活不至于单调,学习使人的生命不至于苍白。

023.掌握提高记忆的方法

提高记忆力,对于一个人提高学习效率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每个人必须掌握提高记忆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也在悄然之中不断更新。如果一个人不经常学习,依旧用过去的老知识来应对现实的变化,他就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因此,不管是任何人,他都必须经常充电,用最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然而,面对繁多的学习任务,究竟怎样才会提高效率,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每个人要掌握提高记忆的方法。

1.连锁记忆法

连锁记忆法又被称为串联法,它是指面对记忆的内容,为了有效提高记忆效果,人为地通过某种联系把这些材料联结起来,这样会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从而会记牢记准确。它就一条记忆锁链,环环相扣,能将许多毫无瓜葛的事物串在一起,从而有效加强记忆。所以只要记着一件事,就可以把一连串的事都钩出来了。

假如记A、B、C、D、E这几件事,首先在A与B之间进行联想,然后在B与C之间进行联想,此后依此类推。这种联想只要多练几次,就可以有效记住。当回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只要回想起A,就会想到B、C……所有串联的事都记忆起来。

2.归纳记忆法

归纳记忆法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纳所记忆的内容,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内容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繁多而又杂乱的知识点,如果一个人不加以归纳,他记忆起来就形不成有效的系统,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耗时间,实在是得不偿失。相反,如果对它们进行一定的归纳,就会使零乱的知识点变得井井有条,毫无规律的知识点就会变得有规律可循。这样就会使得记忆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这不仅会增强一个人的自信,还会激发一个人学习的兴趣。

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年限。在这将近百余年的历史里,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对历史产生影响的事件。有人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中国近代史发生的重要事件。其中,“一”指的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二”指的是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三”指的是三次革命高潮,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四”指的是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二十一条》;“五”则指的是五次重大战争,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法指的是把记忆内容用口诀的形式编排,或合辙押韵的句子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数量,把记忆材料分组、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不但可减轻大脑负担,而且记得牢,避免遗漏。

24个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要想在短时间内,将24个节气一一写出,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如果背诵了“24节气口诀歌”,写完24个节气就会显得很容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这一首口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24个节气,只要将其背熟,24个节气自然会牢记心中。

4.分类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就是要对学习的材料经过分析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然后加以记忆的学习方法。原先杂乱无章的内容经过一定的整理后就会显得有条不紊,有规律可循。分类记忆还会让一个人记忆深刻,不易被遗忘。

024.要做好终生学习的准备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替速度极快。因此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经常学习,一个人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适应变化,实现自我的价值。

鲁迅是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年轻时曾经比较懒散,为了彻底纠正自己的毛病,他痛下决心,从“愚鲁而迅速”取意,将自己的笔名称为“鲁迅”,从此时刻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学习。“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其短暂的一生中,鲁迅先生为读者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与他年轻时养成的勤奋学习的习惯息息相关。

一个人只有勤于学习,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够不断完善,人生阅历才能够不断丰富。一本美国杂志在它的封面上醒目地标着“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意在警示人们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的是终生学习的人才,不学习的人迟早会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

当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我们所处的是知识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更新速度快得惊人,而知识周期却越来越短。一项统计表明,农业经济时代时期,人类只需在7岁到14岁学习,他就可以胜任日后的工作;当历史的车轮滚到工业经济时代,人类的学习时间已经从5岁延长到了22岁。如今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们的要求更加严格,它需要人们突破时间的限制,坚持终身学习。

提及终身学习,这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生存》一书,该书第一次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对终身学习进行过这样的论述:“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假如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它将爆发出无限的良机,并改变每一个年轻人的未来。”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公民的必备理念。如果每个人将其付诸实际,他将会为世界乃至人类带来无限的生机,为历史创造巨大的财富。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增强人的办事能力,而且它还是一种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当今社会挑战无处不在,应对挑战的最佳策略就是不断学习。对于个人而言,学习到的知识越多越好,越广越好;对于国家来说,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越多越好。一个人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志向,他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他的学习目的就会十分明确,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学习首先要“会学”,这主要是指学习理念。有人觉得做任何事只要肯下苦功夫就足矣。实则不然,先进的学习理念比一味地埋头苦干更加重要。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每个人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一个人要树立“能者为师”的理念,只要别人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式地学习,还要经常思考,尤其是对知识的过滤,要做到“为我所用”、“学以致用”,牢固树立“创造性地学习”的理念。学习要多交流,多讨论,只有通过良性互动才能够碰撞思想火花,获得意外的收获。因此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把学习看作是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学习要有创新精神,要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活动,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内容上要“求广”。不断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方式上要“求活”。灵活掌握多种学习的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其次,学习要“苦学”,这体现在学习态度上。世上没有容易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习也是一门苦差事,它需要每个人为之付出努力。众所周知,鲁迅就是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才能够成为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因此,每个人必须做好为了学习勇攀高峰的精神。另外“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有苦才有乐,有付出才有回报。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体会到获得知识后的快乐;只有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能出类拔萃,为社会为国家创造财富。

古人云:“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人的任何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天生就会的,它是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来完成的。天下没有趟不过的河,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每个人坚持学习,不论年龄大小,他一定能够学会并且精通它。留心处处皆学问,将学习作为一种人生必备的生活方式,就会自觉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