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辈子我就是要成功
9291600000019

第19章 巧借外力——借势更要会造势(2)

向亲人和朋友求助,对于初创小公司和小额资金筹款是个很好的渠道。中国是个注重人情世故的国度,当你向亲戚朋友提出借钱的请求时,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他们通常都会慷慨解囊。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如果谈钱给人的感觉是很伤感情的一件事。但是想成大事就要舍得面子。当然,你不能大咧咧毫不顾忌地张口就要钱,感觉就跟去银行刷卡取钱一样,尽管对方是你的亲戚朋友,也会反感你的态度,继而拒绝借贷。语言上,力求委婉且不卑不亢,重点要让对方明白自己拿这笔钱是做什么,对方能取得怎样的投资回报,自己将何时还钱并按照怎样的程序还钱。尽量在不使对方为难的情况下,自己尽可能多的获得资金上的援助。

难开的口既然开了,就一定得有所收获才行,哪怕只是对方的口头承诺和精神支持。人情这东西也算是“限量资源”,你不可能在对方没有好处的前提下无限次反复使用。如果你借钱无信用、还钱总拖沓,拿亲情和友情当儿戏,最终的恶果就是名声扫地,至少今后没有亲戚朋友会理你,因为你的信用透支过度。

在向亲戚朋友开口借钱之前,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诚信度及还贷的可能性,免得到头来自取其辱。如果你平时擅长待人接物,素来口碑不错,信誉度又极高,那就要恭喜你,借钱肯定是没问题了。碰巧你的亲朋好友中又有一两个“先富起来的”,那就更好了。

亲情资源,你借的就是情感,但不能完全依赖于情感,情感它只是基础而不是全部,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但凡涉及财务方面,一定要权责明晰。你要摆事实、讲道理,详细介绍你的项目计划,证明你的还款能力,明确借款期限和利息,立好借据注明返还期数、担保条件、兑现工具等,否则到发生矛盾,会损害彼此之间的感情。哪怕是亲兄弟,也要把还账的计划明明白白说清楚。商业社会中,大多数人心里想的还是“利益第一”,如果你能够让借给你钱的亲戚有获利的期盼,下次再开口时,岂不容易得多?

“商人重利轻别离”,换做是平常人也是如此,让人感觉有利可图,是顺利借到钱的不二法门。在中国人眼中,很多钱方面的规矩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比如说当你还朋友钱的时候一定要算上利息,并且是主动算上,最好能比银行利息还高上那么一点点。还钱时,如果你过于精打细算,不会“做人”,对方心生不悦,下一次借钱想都不要想了。

武侠小说中,高手的境界通常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套用到借贷亲情资源方面,终极目标就是“看似借钱,实则没借”。换句话说,你要让人家心甘情愿地借钱给你,感觉不到是你在借钱,而仅仅是让对方“帮我一个忙”。想做到这一境界并不难,需要具备两大前提:

第一,关系够铁;第二,利益共享。此外,借款时要有自信,对自己的项目和偿还能力的自信,会增强借款人对你的信心。向亲戚朋友借钱,切忌流露出两副嘴脸:无赖和小心眼。别人一说手头紧,你别嬉皮笑脸、软磨硬泡,一副“非借不可”的无赖状,或者放狠话说“不借,咱俩的关系就断了”。这两种方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将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不要说是朋友,就是自己家人也受不了这种做法。换位思考,不妨站在借钱人的角度想想:我愿意借钱给什么样的人呢?答案肯定是“会还钱的人”。继续,那什么样的人会还钱?当然是“诚实可靠,有能力还钱的人”。那什么样的人是有能力还钱的人呢?当然是“能赚钱的人”。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能赚钱?当然是“手里有不错的赚钱项目的人”。

如果你想借一笔数额不小的钱,最好能够拿出好的项目来增强你的说服力,让对方确信你是能够还得上钱的,并能够给予一定的回报。为了让对方放心,最好还要提供“精神上的抵押物”,让对方觉得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怕你不还钱。

无论如何,中国人向来对钱财的处置是非常谨慎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借钱的首选还是银行,但是如果你的亲人、朋友中确实有钱人多,那就另当别论了,而且适当的投资也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法。

根据情分、情感来借资金,一定要对方明白这一点:借钱给你是在“救急”而并非“救穷”。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一个明显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即便你们关系很好。就算他勉强借钱给你,说白了也是一种施舍,是难以令人接受的态度。普通人很少会考虑施舍你钱财,人家再有钱也没有大方到“大做善事”的地步,你是在借钱而不是乞讨,这一点你自己要把握好。

当然,如果对方有能力借给你100万元,而你却傻乎乎地向他借100元,这不仅让人怀疑你的商业智商,更会让对方觉得:你这样做,就等于是对对方的蔑视和侮辱,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因此,一定要搞清楚对方的能力和实力。

学会从银行“巧借”本钱

原始资本的积累,是人们在创业过程中最难跨过的一道坎。不少人既有经验也有好的项目,就是受到“融资”问题的困扰,迟迟无法开张。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放开思路,想方设法借别人的钱了——不要理解错了,我们既不偷也不抢,只是光明正大地“借”。管父母借、管朋友借、管同学借、管亲戚借等常规的借钱技巧,这里就不详细讲了,主要讲的是如何从银行借到本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追求,那些有创业激情的人,最难解决的就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资金不足。

干任何事业都离不开资源,资源尽管很有限,但肯定也是有的。过去就有“资源不用,过期作废”的老话,对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这句话就更是至理名言了。所以要主动去拿身边一切能拿的资源为你所用。

被称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说:“银行家是晴天时把伞借给你,雨天时又凶巴巴把伞收回去的那种人。”事实上银行就是如此“势利”,只看钱不认人。但是如果你想筹措大笔资金为事业打拼,最好的办法还是跟银行打交道。

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内银行,与现在的给人吝啬的感觉大不一样。那时候,不是你找银行贷款,而是银行主动上门求你贷款。在银行的帮助下,当时的创业者获得极大的资金空间和自由。那批借着改革东风“率先富起来”的万元户们,大多数都是利用银行贷款实现了自己的创富梦。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如今,银行贷款的门槛是越来越高,想贷款成功不容易。尽管如此,人们一样可以想出妙招巧从银行的口袋里借到钱。学会与银行打交道,是人们的融资必修课。

1960年,28岁的阿克森还在纽约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工作。面对众多的大富翁,阿克森不禁对自己的清贫的处境感到不满。他决定要闯荡一下。

有一天,他来到事务所邻街的一家银行,找到这家银行的借贷部经理后,阿克森声称要借一笔钱,修缮律师事务所。当他走出银行大门的时候,他的手中已经握有1万美元的现金支票。接着,阿克森把1万美元存入了另一家银行。然后,阿克森又走了两家银行,重复了同样的做法。这两笔共2万美元的借贷利息,用他的存款利息相抵,相差不了多少。几个月后,阿克森将这些存款取了出来,还给了两家银行。这样,阿克森便在这几家银行建立了初步的信用。此后,阿克森便在更多的银行之间利用这种短期借贷和提前还贷的做法,但是数额越来越大。不到一年的时间,阿克森就建立可靠的银行信用。

有了可靠的信誉,不久,阿克森就用在银行借来的10万美元,买下了费城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当时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到处都充满机会。8年以后,在阿克森的用心经营下,他已经拥有高达1.5亿美元的资金。

阿克森就这样运用他聪明的大脑,在银行里获得了足够的贷款,开始了创业的历程,其实不仅阿克森,几乎所有梦想创业的人都在梦寐以求得到一笔贷款。

李山大学毕业后回家,在居民区的一家小超市购物时,留意到这家小超市生意很火爆,便有了开超市的念头。一打听,开一家小型超市少说也得需要6万元钱,这不禁让他有些英雄气短:自己还时不时当一把“啃老”族,上哪儿去弄6万元?尽管希望很渺茫,李山还是决定以银行为突破口试试运气。他收集有关银行贷款的信息,不久就了解到当地的一家发展银行与一家著名的超市集团合作,向本地住户推出创业特许免担保贷款业务。这项业务说白了,是由超市为创业者提供集体担保,然后银行向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者提供7万元的创业贷款。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山欣喜万分,立即递交了相关的申请资料。经过两个月的耐心等待,终于顺利通过审核获得贷款,如愿以偿地在一个较为繁华的地段开起自己的小超市。如今他的事业热火朝天,收入可谓是“步步高”。

银行吸纳存款以后,肯定会寻求放贷。因此,只要你真的有资金上的需求,动用各种社会资源,一定可以如愿拿到贷款。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向银行借款,虽然是个有效的法子,但风险无处不在,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量力而借,三千弱水也只取一瓢

有志创业的人,在起步之初,一定会为了筹足创业资本而大伤脑筋。但是,也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在借钱的时候,只想到眼前花花绿绿的钞票越多越好,到处借债,而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到了还钱的时候便似大难临头。所谓“顾头不顾尾”,所以一定要量力而借。

华刚看到朋友开的一家婚纱店赚钱很容易,于是便绞尽脑汁想开店。但是他一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运用,二没有计算机基础,也不会设计,店开不起来。可华刚看准了这一行,就四处借钱。

华刚首先找到了银行,找银行借钱不是名正言顺的吗?但银行要求各种偿还贷款的保证。试想,华刚刚刚起步,怎么可能会有资产可供抵押担保?再说,就算有也要往长远去考虑,如果将所有财产都押在创业之途,风险太大,万一刚起步就经营不善导致危机重重,不但没有过多资金去挽救重整,说不定一眨眼便关门大吉。

最后,华刚说通了一位朋友,终于借到了钱。因为是朋友的钱,所以他花起来理直气壮, “把别人的钱当成自己的”,一开始就大动作,从装修到租店面。他想朋友有的是钱,不够再借,根本没有考虑投入和经营的效益何时能成正比。

后来,当朋友过问时,华刚不以为然,觉得朋友小心眼。再后来,朋友急需用钱,又让家人来催,华刚哪里能拿出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