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借外力者大路通天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要在社会中懂得如何借他人的能力、力量发展自己的事业,要懂得借别人的石头为自己铺路,从而实现自己辉煌的人生。
人类社会向来对狼充满崇敬与膜拜,尤其狼适应环境的能力更是备受推崇。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很早认识到狼的优秀品质,许多原始印第安部落还把狼当做他们的图腾,把狼的形象刻在岩洞的石壁上,他们尊重狼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他们认为狼是最高智慧的神,可以与一切抗衡。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类逐渐对狼产生了深刻的误解,把狼视为贪婪、凶残、忘恩负义的代表。在汉语中,许多关于狼的词语表现了这种误解,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
其实说道借力,我们可以从“狼狈为奸”说起,从字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意思:互相勾结做坏事。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狼借助于狈的某些势力来完成自己的心愿,这难道不是一种“善借外力” 的智慧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吗?
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初年,大将曹翰被贬到汝州。有一个宫内派出的使者正巧来到汝州,曹翰见到了他,对着他掉眼泪说:“家里人口太多,缺吃的,活不下去了,我用包袱包上一包旧衣服,请您帮我抵押一万文钱。”使者回京后,不敢隐瞒,向宋太宗汇报了此事。宋太宗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画屏,画题为《下江南图》,画的是当年曹翰任先锋都指挥使,按宋太祖的旨意,为大宋灭南唐的江南国的情景。
太宗看到此画屏,想到了曹翰当年的功勋,心里很难过,对曹翰产生怜悯之心,因此把他召回了京师。 后来,宋代丁谓从曹翰的经历中找到灵感,借他人之手对皇帝进行公关,从而也改变了自己的境遇。
当时丁谓被贬到涯州,但他的家人还在洛阳。他为了重新获得皇上的起用,就想向皇上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心意。但是皇上已经不太相信他了,况且谁也不肯替他这个罪人送信给皇上。
丁谓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想到曹翰的故事,于是有了主意。他挥动生花妙笔,写了一封家书,派人交给太守刘烨,求刘烨转交给自己的家人。
丁谓特意嘱咐送信的人说:“你要等到刘烨会见下属官员们时再上呈给他。”
送信人来到刘烨的衙门,刘正在大堂上议事。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到丁谓的信,不敢隐瞒此事,马上把丁谓来信的事向皇帝报告,并把信送到了宫中。
皇帝拆开信,原来信中丁谓严厉地谴责了自己,还谈到了皇帝对自己的深厚恩惠,告诫家人不要因为他的远贬而产生怨恨之心。皇帝看完以后,深受感动,便把丁谓调到了条件较好的雷州。
有一富翁说得好:“聪明人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大部分的成就总是蒙他人之赐;他人常在无形之中把希望、鼓励、辅助,投射入我们的生命中,而在精神上我们常使我们的各种能力趋于锐利。
人毕竟是群体性、社会性的高级生物,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是少不了的。所以,善于借助别人的优势为自己服务也体现了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一面,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借钱不如借艺
我国一直大力推行扶贫计划,并且从开始的输血型扶贫,到后来的造血型扶贫,这就应了那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推开来,借钱不如借艺是一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生哲理。
国家提倡大家搞活经济,光凭借到资金和其他一切可以借用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东西都不具有可持续性,总有用完的一天。所以,还必须借助他人的技能,以此作为长远发展的基本动力。把他人的技能学到手,以壮大发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是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成功的生存之道。
张兴冬是辽宁省抚顺市人,26岁那年不幸下岗了,通过在早市上摆小摊赚了2万元钱。一年后,不满足现状的他开始寻找更赚钱的方法。
张兴冬摆的小摊旁边,有一家冯氏煎饼铺,做的煎饼十分走俏,有时甚至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望着冯氏煎饼铺生意火爆的情景,张兴冬心里想: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如果学到一门手艺,不管将来市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凭此养家糊口。想到这里,张兴冬做出了卖煎饼赚钱的决定。为了学会制作煎饼的方法,每天出摊时,张兴冬都要去冯氏煎饼铺帮忙,借机偷偷地学艺。
过了一段时间后,张兴冬买来电磨、鏊子、平底锅和粮油进行实验。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他烙出的煎饼怎么都不成形,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口感也不好,没有一点韧性。但张兴冬并没有灰心,他每天晚上都坚持烙煎饼。2个月过后,张兴冬烙煎饼的技术仍然没有半点长进,家人劝他放弃烙煎饼,但张兴冬并没有放弃。张兴冬觉得这种偷艺的方法行不通,必须名正言顺地拜师学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真正的本领。
第二天,张兴冬提着礼物来找“冯氏煎饼”的师傅,想拜师学艺。然而,“冯氏煎饼”的师傅却怎么也不肯收他为徒,原因不言而喻,是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张兴冬虽然碰了钉子,但仍然没有死心。他知道山东省是煎饼的发源地,那里会做煎饼的人一定很多,于是,他决定转让摊位,远赴山东拜师学艺。
1998年10月,张兴冬来到了济南。他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小吃的地方,就有煎饼。张兴冬高兴极了,他一路走,一路品尝和比较各家的煎饼。他这个“门外汉”根本品评不出优劣。这时,张兴冬通过和煎饼老板聊天,得知煎饼的真正发源地不是济南,而是菏泽。于是,张兴冬又赶到了菏泽。在一位50多岁的老人那里,张兴冬了解到中国煎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最有名的是“刘记”煎饼,始于宋朝,但是现在已经失传。
经过几番考察,张兴冬交了200元培训费,插班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六姐妹煎饼”培训班。经过1个月的培训后,张兴冬终于掌握了制作煎饼的全部技术。从菏泽回来后,张兴冬拿出家里仅有的8000元钱,开始了新的创业。他把自己制作的煎饼定名为“刘记”煎饼,目的是想传承历史,把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刘记”煎饼延续下去。
1999年4月8日,“刘记”煎饼铺正式开张了。开张后,生意一直很红火,每天都能赚100多元钱。但张兴冬并没有满足的现状,不安分的他又把眼光盯在了各大商场和超市上。首先,他投入4000元制作了一批煎饼,分别投放到几个超市进行代销。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在家等到的不是各超市让他去结算的消息,而是叫他把已变质的煎饼取走。原来,放在超市里的煎饼过不了3天就发霉变质了。
张兴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此后,张兴冬停止了生产煎饼,开始四处取经。不久,通过朋友介绍,他结识了济南市很有名望的一位食品专家。专家告诉他:“如果在煎饼里添加防腐剂,就可以延长保质期,最长可达到一年,但口感会大打折扣,且不属于绿色食品;如果不放添加剂,就要研究原料的合理配比,因为每种原料的酸碱度不同。找到了合理的配比,就能延长煎饼的保质期。”听了这番话,张兴冬茅塞顿开,他立即去上海和北京查资料。但是,延长煎饼保质期的领域居然是一片空白。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张兴冬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
1999年6月,张兴冬买回瓷杯、滤纸、试纸等试验器具,开始了煎饼保质期的试验。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张兴冬终于摸索出了延长煎饼保质期的方法。他所烙出的煎饼保质期能达到15天。不久,辽宁省技术监督局对张兴冬制作的煎饼进行了鉴定,认为他的煎饼是新世纪的绿色食品。
试验成功后,张兴冬士气大振。不久,他请人设计了商标,注册成立了抚顺市新抚刘记食品厂。
2000年7月,辽宁省名优食品订货会在锦州召开。张兴冬带着1000张煎饼参加了“订货会”。不出所料,“刘记”煎饼很快在省内火爆起来。2000年10月,得知全国糖酒产品展销会在深圳召开时,张兴冬当即亲率广告部人员赶赴深圳。山东煎饼依然大出风头,相比之下,张兴冬的“刘记”煎饼明显逊了一筹。通过这次的较量,张兴冬感触很深:做生意,不能光靠做广告,还要练好内功,要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做到名副其实。
回到抚顺,张兴冬开始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动脑筋。他想: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传统的玉米面煎饼和小米面煎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开发一些新品种、新口味的煎饼。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开发研制出了香米面煎饼、大米面煎饼、黑米面煎饼、高粱米面煎饼和糯米面煎饼等系列产品的配方,并在新产品中加进了价格较高的芝麻等原料。这些产品投放辽宁省内市场后不久,就反馈回了好消息:新产品供不应求。
经过仔细研究后,张兴冬决定改变以前的经销方式,实行“走出去”的推销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刘记”煎饼终于敲开了国内市场的大门。到2003年5月,张兴冬已在全国10多个省和直辖市设立了代理,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比重越来越大,利润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长。2004年2月,张兴冬又投资60万元,购买了10亩土地,开始动工建造新厂区。
如今,“刘记”煎饼已遍布全国,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000多万元,张兴冬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煎饼大王。然而,张兴冬并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是:“在中国无论哪个地方,只要有商店和超市,就要有我的‘刘记’煎饼!”
古语说得好:艺多不压身、一身技艺走天下。可见有一门技艺在身就是生存的法宝,就是发展的基础。当然,现如今,仅仅是掌握了一门手艺或技术还不行,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时刻与时代潮流保持一致,才能永远站在商业大潮的最前端,与时俱进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不至于落后于时代。
没有什么不可以借用的
能力、学历、资历、经验……只要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什么都可拿来为己所用。
荀子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要想驾驭自己的命运,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必须要善于借用一切。一时之间难以拿捏的话,可以凭借高地以便看得清楚。如果声音的音量不是无限的,如果要想听者听得更明白,不如借风而呼。自己不擅长的或不能靠个人做到的,可以借外在之物办到。无论借局、借势、借资金,还是借天、借地、借自然,总之,没有什么不可以为我所用。
在江西老区,有个贫穷的小山村,因为山高路远,一度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庄。如今,这个小山村依托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借“势”建村,不但打造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点,而且一跃成为全县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他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旅游新村,进而脱贫致富,首先在于他们借助了大自然赋予这里的独特的风光优势。
小山村虽然地处山旮旯,没有什么工业资源,比不上其他地方繁华和喧闹,但是,其地理环境独特,依山傍水,景色十分秀丽。它四周重峦叠嶂,竹林遍野,一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而村西边一条小溪穿过翠绿的竹林,形成了蜿蜒曲折的十里峡谷。村东边一条河流从山上奔腾而下形成三个颇有气势的瀑布群,增添了几分壮美。地势较低的地方,小溪流过之处,清澈见底,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遍布水中。村西边和村东边的两条水源在村头汇聚成河,两岸杨柳依依……犹如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但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大自然赐给他们的财富,因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再加上以前的致富观念影响,他们也总想走工业加工的路线,反而抱怨自己这里缺少资源,所以这样独特的资源并没有很好利用。
进入21世纪,村支书的观念也在转变。听到来这里的客人对自己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赞叹不已,听着游人对高寨村风光的赞美,他们萌发了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这就是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啊!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于是,他们决定向天向地借用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
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引导下,他们把规划建设新农村与开辟旅游景区景点结合起来,积极自筹与引资开发了十里大峡谷、漓源瀑布等著名景点,形成了村中有景、景中有村,村、景相融的新农村。村庄的面貌变样了,他们又决定借助历史文化的优势,打造有独特民俗风情的旅游新村。
原来,历史上这里是个瑶族村民居住较多的村庄,虽然几经变迁,但至今该村还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例如:这里的房屋都是以木楼为主,鳞次栉比,层次分明;村里上年纪的村民还时常穿上瑶族服装,这些服饰非常艳丽精美,图案也十分生动。而且他们在生活上还保留着瑶族的一些风俗,如男女婚礼要唱贺郎歌、陪嫁歌,劳作时喜欢唱山歌等。丰富的民俗风情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也是增添旅游内容、吸引客人的一大亮点。
于是,村民们决定借助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瑶族民俗风情的优势,再进一步挖掘整理,突出瑶族民俗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为此,他们成立了由20多个年轻小伙子和姑娘组成的“民俗表演队”,一有客人从远方来,大伙就凑拢来,或举行瑶族服饰表演,或载歌载舞、吹拉弹唱,让外来的游客大开眼界。同时,还举办篝火晚会,邀请游客一起跳民族舞蹈“竹竿舞”,让游客参与其中,自娱自乐。
最后,他们要借助名山的优势,壮大自己的名气,进而丰富旅游内容。由于这个小山村的名气不大,前来旅游的人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它。于是,村支书和足智多谋的村民商量,决定借名山扬自己的名。这个山村位于著名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的山脚下。猫儿山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海拔2124米。四季旅游,各有特色。20世纪90年代初,各地游客就纷纷前来饱览“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胜景。随着猫儿山的旅游日渐红火起来,小山村的人们看准了这个可以借助的现有优势,打出了“猫儿山下第一村”的招牌。经过大力宣传,小山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通过借天、借地、借自然,小山村大变样,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多,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外在的力量——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社会的、自然的,还是对方优秀的意志品质、崇高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可以为我所借。
人是一种受环境影响非常大的生物,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大气候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亲情、事业、朋友……一切都在其中,影响着人们及其身边的一切,没有什么比这种力量更强大。如果能够借助这种神奇而独特的力量,那么会胜过自己奋斗几十年。不仅如此,你在摸索着如何借天、借地、借自然的同时也强大了自己,何乐而不为?
巧用情分、情感借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