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9273200000011

第11章 观念解密(1)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而被金钱支配着,过着钱里来钱里去的生活。然而,温州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赚钱却不做金钱的奴隶,凡事都尽在自己的掌握中,赚钱却不一定要为钱而牺牲快乐……正是因为有着与众不同的赚钱观念,才造就了一个个的温州奇迹。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富

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引言):

当一道机会之门关闭,必有另一扇开启,可惜我们常只注意到关起来的门而忽略了开启的那扇门。——海伦·凯勒

温州商人头脑活,能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而且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转枪口投资。一个温州老板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可以涉足数个不同的领域。

南京温州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叶世光当初到南京投资时,看重的是南京众多的人才以及南京人的厚道,但投资什么心中无数。他注意到当时南京的饮食、休闲很火暴,便多次去消费,了解他们的消费结构。与此同时,他看中南京城南闹市区夫子庙一幢在建的高楼,并多次与该楼发展商洽谈租赁事宜。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个行业,因为他感到消费热点不一定是投资热点,往往市场越火,投资越要谨慎,恰恰是在需求和市场的空档和矛盾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在他想开办公司租房子时,他注意到当时南京办公房很难租到,价格也高。于是,他决定投资数千万元开发中低档的商务中心。这一招果然击中市场要害,他的诺亚商务中心建成后,由于市场定位准确,一经招商,立即吸引了许多中小公司认同入住,几年来,出租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温州商人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其中不乏心无旁骛,靠核心产品取胜者,但更多的是长袖善舞、纵横捭阖、多方出击,靠多元化优势取胜的经营高手。“包机大王”王均瑶便是其中之一。

创业初期,王均瑶的家产都压在包机事业上,但包机是依附在他人身上的“生意”,飞机、机场、航线都掌握在他人手中,而自身发挥的空间很有限。因此,王均瑶意识到将生意吊在一棵树上并非上策。

王均瑶分析:“乳品品牌看似很多,但让你一下子报十个品牌出来也蛮难的吧。而洗涤化妆品行业、家电业呢,哪个行业不是打得不可开交?况且牛奶可以每个人天天喝,市场潜力很大。”于是他又把投资的目光转到了乳品业上。1994年6月,均瑶乳业在国内首家研制生产的UHT超高温塑瓶长效牛奶获得成功,“均瑶牛奶”以导入企业CIS的全新方式与消费者见面,使“均瑶牛奶”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品牌战略的经营理念。199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频频播出均瑶牛奶的广告镜头,一时间,北京、上海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的超市,均瑶牛奶铺天盖地。王均瑶还利用新技术,把牛奶从地域性销售的产品变成全国各大城市流通的产品。

王均瑶同时还发现中国乳业目前主要是在液态奶方面做文章,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乳制品加工产业。因此,他在乳业这一块继续加大了投资力度,特别是发展乳品加工业。不久,就已形成华东以无锡为中心,西南以宜昌、当阳为中心,华北以丰润为中心的四大乳业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同时,王均瑶还聪明地开发了“水果乳品”,将牛奶与新鲜果汁相融合,形成一种高品位的饮料。

集中全部力量于一种主打产品,固然可以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但是,每一种产品都有固定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旦产品过了成熟期,昨日明星成了明日黄花,经营者就必须另起炉灶,再作它图。王均瑶在“包机”、乳业取得了成功之后,又把触角不断向外延伸。

1997年11月,投资近亿元的温州均瑶宾馆投入运营,并取得了国家旅游局授予三星级涉外酒店。1998年10月,投入巨资以每辆平均68.8万元拍买下了近百辆温州出租车永久经营权证,从而为推动温州第三代出租车及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也极大地提升了均瑶的品牌形象。2002年10月,王均瑶又以5.5亿元投资收购了一幢32层高,总面积8万平米商务大厦。大厦位于上海繁华的徐家汇肇家浜路,经批准命名为“上海均瑶国际广场”。广场由加拿大建筑设计事务所、香港戴德梁行、美国高纬物业等国际着名品牌公司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将“均瑶国际广场”打造成徐家汇肇家浜路上标志性甲级5A智能写字楼。2003年6月,王均瑶投资逾5亿元的宜昌均瑶国际广场奠基开工。该建筑地处湖北宜昌市的黄金地段,整个项目包括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和大剧院三大主题,总面积约10万平米,由加拿大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筑外观方案象征三峡峡谷、长江水源及三峡大坝,成为后号称是“宜昌第一高楼”的地标性建筑。

解密箴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经营者要想保持长盛不衰,不妨努力超越自己,突破各种限制,实行多元化经营。这样一来,经营者可以通过控制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从各个环节赚取利润。东方不亮西方亮,放在不同篮子里的鸡蛋总有一个或几个孵成金鸡。

改变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引言):

魔术并不是真的,但它能让外人惊奇地确信那是真的,商人在他的圈子里就要有这样的本领。

——柳传志

有一位社会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缺少了创新意识,他的生活永远得不到改变;一个社会缺少了创新意识,这个社会永远不会前进。”因此,要想改变人生,就应该善于求新。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金科玉律可言,全凭你智慧敏锐地探知变化,灵活地改变方法,否则,是注定要吃苦头。

有一些做小生意人,他们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他们总是说:“现在做生意赚不到钱了,哪像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亏本的情况。”他们感慨地哀叹道:“现在竞争激烈,做同样生意的人太多了,利润微薄得几乎没得赚了。”他们甚至还是固执地认为,另外寻觅生意机会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要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竞争各方为了跻身竞争前列,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推出新思想、新办法、新技术、新产品。生活于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需要商人具有最灵活、最敏捷的应变能力,审时度势,综观全局,于千头万绪之中找出关键所在,权衡利弊,及时做出可行、有效的决断。苏乾国就是一个善于在变化中抓住商机摆脱困境的温州商人。

苏乾国的成功始终和上海的楼盘有缘,最是为上海的楼盘“扮倩”,也就是靠他的“申瑞装潢”驰名上海。但是“申瑞”最早却是一家销售建材的公司,而且差点倒闭。这是1995年,刚将“申瑞建材”的经营方向转向房地产开发,房产市场却风云突变,出现了大滑坡。苏乾国也被“套住”,几千万元的房产抛不出去;他在上海的建材生意受大气候影响也急剧滑坡,陶瓷建材价格一跌再跌,积压在仓库的一批建材又遭偷盗,从他这里批发建材的那个小商店倒的倒,跑的跑,人家欠“申瑞”的款收不回来,“申瑞”欠别的,却被紧盯不放,苏乾国因此被告上法庭。面对这“四面楚歌”,他果断地将企业经营重点改为室内家庭装潢,可谓重大“战略转移”──在上海这个近1500万人口的大都市,一支新颖的家居装饰的舰队由此颖而出,它的特点,就在于把每一项大众化装修,都当作特殊要求的精品来对待,并由此形成“申瑞”装修队伍的风格和特色。凭着一班人的集体智慧和勇气,“申瑞”很快在申城装饰行业走红,声誉鹊起。

2001年,他又在上海打起了“拍卖行里淘房”的旗号,专门收购一些将成未成因故停工的房子。这样的房子很多,开发商在建房时,由于运营不善亏了本,又无力承担损失,或携款私逃,把工程丢下,或破产还债,工程被送进拍卖行。这样的房子在拍卖场上大多受到冷遇,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它曾经造成过坏影响,信誉、形象太差;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们各有各的构想和审美情趣,要接受一个已近完成的工程,心里也有抵触。但苏乾国看到的却是,正因为它受到冷遇,所以价钱低得出奇,以低价位购进已接近完成的工程,在投资上首先已经占了极大的便宜,此后只要动作得好,就不愁赚不到钱,所以许多遭冷遇的工程在苏乾国的眼中都成了一个个废置的金矿。

实地公寓位于上海普陀区中山路和岗皋路交界处,眼看着就要竣工,连外墙都已围好,开发商却再也撑不下去了,无法支持到房子建成的那一天,抛下6000万元债务一走了之。实地共有180多套商品房,已售出31套。这31套房子的购房钱已经拿了出去,却眼看着工程停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工入住,业主们急了,便集体到区政府上访。2001年5月,普陀区政府将这件事列为治安一号工程,作为该区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并以2600万元的价格在华星拍卖行公开拍卖。虽然有7家公司报名参加竞拍,但在现场却无一人举牌。区政府也急了,他们听说温州人苏乾国喜欢购买这一类工程,在长宁区拍过有点类似的天星公寓,便屈尊俯就,主动找人联系苏乾国。苏乾国仔细考察了实地公寓的情况后一见钟情。5月25日,实地公寓两次公开拍卖,苏乾国的申瑞装潢公司独家赶到现场,以低于底价2500万元的价格拍进。

苏乾国随即为公寓新了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叫“水岸枫叶”,这也有利于冲抵实地公寓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恶名。同时,苏乾国又声明申瑞公司将为所有入住“水岸枫叶”的业主提供菜单式装潢。虽然“水岸枫叶”从前的名声很不好,但苏乾国却以“申瑞”这块牌子为购房者提供了心理保证。他定的价位也是比较低的——每平方米3400元,在上海市区,这可是一个动人心弦的低价位。这样一来,“水岸枫叶”在销售上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不到半年就基本售完了。苏乾国不仅赚了钱,也因为他为政府和市民分了忧,解决了心头之患而提高了“申瑞”的形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利润,苏乾国都得到了。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素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存能力,谁能及时正确地洞察社会变化,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谁就将走在前头。而头脑封闭、反应迟钝、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人,会一再地坐失良机。不能深察明辨、盲目轻率地追随变化潮流的人,也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造成决策的失误。

解密箴言

在多变的社会里,真正的危险不在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在于认识不到变化,或不能把握变化的规律。一个发展节奏加快、组合形式复杂的社会,在不同的人们中产生了不同的际遇:对于那些适应能力强的人来说,多一扇门就是多一分希望,多一种变化就多一个机会;对那些适应能力弱的人来说,多门等于没门,多机会等于无机会。

变中求胜

(引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现实世界是一个变化的社会,时代在变,市场也在变。商界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唯有适应时势的需要而革故创新,才能抓住商机,成为行业的先锋,获得更多的财富。因循守旧的人在变化的局势下很难有所转机。

温州由于地域相对狭窄,交通受限,高校科研机构优势欠缺,以及经济起步早、区域性规模经济形成早,规范化、集团化的名牌企业林立因而竞争激烈。这样一来,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以转求变”的必要性、必然性。没有“变”的思考、“变”的果敢、“变”的追求,就没有温州的当代经济,也同样造就不出温州的着名企业家。温州企业家做惯了战略阵地转移的大文章,除了在本土教育上投资的郑元忠,还有投资4亿元创建上海建桥学院的周星增,投资3.5亿元在上海浦东创建金苹果双语学校的张文荣,他们都是“变”的策略的受益者。

温州人“善变”,温州商人说:不知道灵活多变,还算什么温州商人!从当初的“蚂蚁军团”中脱颖而出的温州商人,往往是最具有“跟风”特性的人,他们过去靠着“跟风”和“模仿”,创造了温州个体经济的“森林”,而敏锐的商人头脑又使他们将自己的特性转移到对新的商场形势、新的技术要求、新的质量和款式要求的“跟风”与“模仿”上来。这一“以转求变”的战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循环”。

温州商人在新时期体现的善变素质表现在随市场情况而变,或转变经营的领域,或转变经营的行业,或转移生产基地等。正是为了求“变”,均瑶集团在上海投资数亿元,购地建厂,打造跨区企业的“航母”;正泰集团、天正集团、德力西集团、华通集团等,都或将自己的经营中心移至上海,或将自己的经营触角伸向全国各地。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国内建筑行业大兴的势头,温州泰顺人不失时机地瞅准了建材生意,开办了不少陶瓷厂,生产出不少陶瓷产品,由于生逢其时,因而一开始适销对路,生意十分红火。但到了80年代末,国内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外资的投入和港台技术的引进,广东陶瓷业很快兴起,后劲很足,质优价廉的产品占领了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温州陶瓷制造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重挫,几乎可以说一蹶不振。作为国内最早的陶瓷生产商,温州泰顺人无不感到憋气,但市场是无情的,憋气也是无可奈何。而在另一方面,商人的灵活善变素质便发挥了作用,他们转而认识到:自己在陶瓷生产上既然无法和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粤商竞争,何不三十六计“变”为上?虽然自己不生产陶瓷产品了,但熟悉陶瓷的优势还是有的,何不变生产为销售,顺力顺心地去经销粤商生产的优质产品呢?基于此,泰顺原陶瓷生产商首先来到了建筑业发展快、浦东新区宏图待展、“可以大有作为的”上海,经过论证考察,征地400多亩,建起了十分气派的红都建材市场。千余名泰顺农民闻风而至.到这里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营起陶瓷产品来。据统计数字显示,红都建材市场中该县销售商占该市场60%的份额,温州其他县的商户也被带动起来,纷纷进入红都市场。

温州泰顺人思路之“变”,变得十分顺畅,而且越变越有劲,越变越大胆。青年农民赖家程、吴用等人沿线北上,到了青岛,发现那里的市场急需品种齐全的高档室内装饰品,于是融资1.2亿元,投资兴建了华东地区最具规模的装饰城——在青岛近郊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市场建成后,他们颇具气魄,展开广泛招商并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使得这一高档装饰品市场名副其实。青岛的经验又使他们再接再厉,继续西进北上,先后在内地大中城市兴建建材市场32个。“变”的甜头的确不小,其实即便在不同的城市兴建各有侧重的市场时,泰顺商人的决策也无不与“变”字有关。“灵活多变才会有市场”。这就是温州泰顺人对于“变”字的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