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销售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9273000000029

第29章 成功销售离不开销售技巧(3)

第一位同事笑笑,他有点见怪不怪的,漠不关心。

第二位同事说:“赚人钱财不容易噢,当然要受气啦。”

第三位同事听了说:“你是捧得不够呀!我们搞销售的,要专攻人性的弱点。搔着他的痒处,他就一定听你讲了,对不对?”

于是那位同事告诉王先生一个经验:刚做销售时,他利用第一个约会,跑到了客人的办公室。

客人见了他,说:“我只有十分钟,你快点讲吧!”

“当时那位客人,一边叫我讲,一边整理文件,他的态度,分明是打发我走……”同事说。

“你是如何对付的呢?”王先生问。

“虽然他当时态度不好,但到今天为止,他却是我最大的客户……”同事很有技巧地吊住王先生的胃口。王先生只好洗耳恭听,向同事请教。

“我从开始时利用十分钟,左赞右赞,赞完之后,我一针见血地问他:‘先生,你身体这么健壮,一定喜欢运动吧!’他听了我的话后,微笑地望着我!大概快要结束时,我便直接告诉客人,‘其实我们可以找到共同感兴趣的事谈谈’。于是,我就问客人,如果你有什么需要,不妨我们另约个时间谈谈。终于,客人在日记上写下另一次约会的时间……再见了两次之后,我便做成了生意。”

同事满带喜悦地向王先生诉说自己的成功之路。

听了同事的经验之后,王先生检查自己确实还欠缺一些销售技巧。李先生只给了他五分钟,为什么自己不好好将五分钟变成另一次约会的时间呢?

如果不能够和客人找共同话题,也许这个话题正是对方的弱点。客人只是和你打个招呼后便结束谈话,你也只好打道回府。

当你打到对方的人性弱点之事,就大举进攻,必然能够大获全胜。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销售人员应该做到:

(1)首先应该与客户沟通。

(2)从客户的外表寻找别人的爱好,寻找对方感兴趣的事情。

(3)在交谈中,要察方观色,从中挖掘对方的弱点,然后再出击。

(4)攻击对方的弱点时,切不可直接冲撞,要讲究一些技巧。慢慢转移话题,把客户引到他的弱点之上。不要直接对客人说:“请问你的弱点是什么?”

(5)把对方的人性弱点与自己的销售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

(6)夸奖自己所销售的产品对他有何重大作用。

解除顾客的心理防线

销售心理战术运用得是否得当,是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达成交易的基本方法。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所有有关销售的事项都是影响交易的因素。能否解开顾客的心理防线是对推销员推销心理战术的检验。

好多人可能都会把“推销员上门”当做是一件最烦的事了,因为从说话的声音也可以发现顾客的警觉。

“府上有人在吗?”

“有何贵干吗?哦,你是××保险公司派来的外务员?啊,对不起,我们已经投保××保险了。”

原来面带笑容的顾客,脸色一下子变了,我想每位担任过推销工作的人,都有这方面的经历。

不要说临时交易的推销员,经常性交易的推销员,也会碰到顾客态度忽然转变的尴尬情况;因而经常做生意的推销员,应该一开始就会体验到,所有的顾客全都免不了持有一份高度的警觉心,一不小心,推销工作就告失败。

有一位汽车推销员,他的女同事对他说:“我的叔叔要想买部车子,你到我叔叔那里去一趟好吗?”于是推销员前往访问女同事的叔父,说:“听说这里要买部车子,是你吗?”顾客一听,几乎要倒胃,推销员也不得不告辞。事隔若干日,这位顾客向另一家汽车公司买了部车子。此段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推销员忘掉了顾客的警觉心,所以好事泡汤了。

初次见面时,顾客固然会有提防的意念;而见到了老主顾时,顾客那边也一样不乏警觉性,只不过这种警觉感,因人、事的不同而有强弱程度的差别罢了。遇到一位初次见面的客人,寒暄完了以后,谈话谈到本题上的时候,顾客很可能将手摆在西装扣子上,一会儿将之扣起,一会儿解开。也可能两手插在胸前,或者以一手握着另外一只手。诸如此种行动,都说明了他具有颇高的警觉心。如果在会话之时,对方跨起二郎腿、背部靠在椅背上、嘴巴紧闭着变成一条线等,都表示其潜在的自觉心。又如男人把身体站得挺直八百,女士呢?或者她两手紧紧握住,这些有形于外的举止,无非透露顾客的警惕心。

当顾客警觉心表现得很明显时,你还要运用心机和他“酣斗”的话,生意绝无成功之希望。这好比活着的海螺,去摸它的壳时,它的壳会愈来愈紧,此即表示其警觉心的作用之发挥,把紧壳的海螺松开,只需将它设置于温水中,海螺的壳自然会打开。

推销员应该先使自己宽心,一方面也要让顾客开心,不妨在寒暄后再多聊一阵,让顾客的紧张心情及警觉心渐渐放松;然后进一步使之对推销员发生好感。不这样的话,你再怎么费尽唇舌也无益于事。

所以经常交易的推销员,一旦大意说溜了嘴,也会使得顾客更加提高警觉心,因而不相信推销员。譬如推销员养成某些口头禅,说习惯了“实在讲”或“但是”,听了这些个口头禅,比较敏感的可能会钻牛角尖;对于推销员说“实在讲”这口头语时,他会想:“好么,他过去所说的话全都不可信了?”或认为:“他以前讲的话没有可靠的,全是表面文章而已!”至于推销员说“这个……但是……”这口头禅时,他会想:“从现在开始这人的说法要变花样了。”

换句话说,推销员烦腻的口头语,有时更激起了顾客高度警觉心。在顾客已经作拒绝的准备时,顾客表现出来的举动,很可能就是两手抱得紧紧的,或握拳握得紧紧的,也可能很用力地使身体转来转去;这就宣告失败了。可以认为,谁能令顾客放心,谁就永远有生意可做。

利用情感效应获取订单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每天打许多电话去寻找客户,被拒绝无数次之后,也从没有放弃过希望,详细地给客户介绍产品……可是客户就是不签单?为什么这么好的产品,经销商不愿意做?为什么客户的拒绝还是这么多?如果了解到客户心理层面的原因,这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那就是因为客户想要的不仅仅是产品,你没有给予他们附加在产品背后的情感价值。你觉得你做得很好,可是有的销售员比你更会笼络客户的心。

销售心理学中,涉及了“情感”的心理价值,其效应叫做“情感效应”,即: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用情打动对方更加能够让对方折服或是让对方成为知己,某些时候情感比利益更加容易打动人。“情感”这种因素是不可见的、无形的价值,附着在一个产品或服务上,使产品或服务从客户的角度看起来和感觉起来更有价值。

有的时候,销售员向客户保证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以市场最低价销售的,借以说服客户购买。但是,但客户更关心这家公司的声誉如何。客户宁愿购买知度更高的产品,即使多花点钱也不在乎。这是因为隐藏在那些知名品牌背后情感因素征服了客户。对于客户来说,同样产品,很多地方都有,这里不合适,以到别的地方去买,这里的销售员服务不周到,可以选择到服务好的地方去。而那些品牌店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往往是比较好的。可是说是它的情感因素获了客户的心,从而使得他的品牌得以推广。可见,情感的征服力有多大!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唯有才能感人至深。因而,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情绪会诱发和左右不同行为。在营销活动中,那些精明的销售员总是想方设法激发客户的情感,以情感俘获客户的心。

美国的乔·吉拉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销售员。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来到福特车的展销室,说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可那个销售员看她不像买车的人,根本就不理睬她。后来她走到了旁边乔·吉拉的展销室,他热情地接待了她。

中年妇女说:“今天是我55岁生日,我想买辆送给自己当作生日礼物。”“生日快乐!夫人。”乔·吉拉德一边说,一边请她在销室里到处看看,接着出去交代他的秘书去买束鲜花来,然后回来对她说:提人,您喜欢白色车。我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双门式轿车-也是白色。”

10分钟后,乔·吉拉德的女秘书走了进来,递给他一束玫瑰花,乔·吉拉德把.送给那位妇女:“生日快乐!祝您长寿!尊敬的夫人。”那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送礼物了。”她说,“刚才我到对面的福特车行看过车了,,位福特销售员看我开的是部旧车,以为我买不起新车,就把我晾在一边。现在想,不买福特也可以。’,这位夫人当即买走了一辆雪佛兰。

乔·吉拉德就是凭着他那颗真诚的心,感动了顾客,打开了销路,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他在15年的时间里卖出13001辆汽车,并创下一年卖出.25辆的世界记录。由此可见,客户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他们不仅仅关注产品,更注重隐藏在产品之后的情感价值。

美国有家着名的辛迪诺商店,他们每年总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做公益事.。他们买了许多垃圾箱放在大街小巷,上面印有该店的名称、销售的主要商品,还特别印有“请爱护公共卫生,把垃圾倒入箱内”的字样。

群众看过后啧啧称赞:“辛迪诺舍得花钱办公益事业,讲道德,这样的商店信得过。”不久该店产品由滞销转为畅销。

第二年,他们又拿出更多的钱在一些城区大建绿地草坪,人们对辛迪诺好感加大,对辛迪诺商店及其商品也逐渐产生信赖之情,其生意日隆。

得人心者得天下,赢客心者赢市场。只有遵循“情感定律”,销售员才能牢牢抓住客户内心,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循序渐进,得寸进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在1966年曾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首先,弗里德曼派一位助手去登门拜访一组家庭主妇,声称他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对这一运动的支持,请她们帮一个小忙: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多数主妇认为这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加上签个名也并不麻烦,所以,大多数的主妇都爽快地签了名,只有个别人拒绝了。

过了几天,弗里德曼又派这个助手去登门拜访一组家庭主妇,不过,这次他除了拜访第一次拜访过的家庭主妇之外,还拜访了一些以前从未拜访过的家庭主妇。助手这次带的是一个写着“谨慎驾驶”四个字的大招牌,他的任务是请求那些家庭主妇把这块牌子竖在她们各自的庭院里。

这个招牌看起来很笨拙,竖立在庭院里有些不协调。此次要求显然有那么一点点过分,那些被拜访的家庭主妇们究竟是会答应,还是会拒绝呢?

最终的结果是,在那些曾经同意在请愿书上签名(一个小要求)的家庭主妇中,有55%的人接受了在自己庭院里竖这块牌子(一个大要求)的要求,而在那些从未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勉强接受了该项要求。

其实,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在你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如果你上来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则往往容易被拒绝;而倘若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在较低的要求被对方接受后再去适当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这种现象就是被心理学家定义的“门槛效应”。

在人们进行消费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门槛效应”的影响。例如,你正走在繁华的街道上,两边是数不胜数的服装店,你并没有要买衣服的打算,但是突然有家店门口的售货员对你说进来看一下吧,你就会想:“看一下又无大碍,反正也没有别的事情。”于是你接受了对方“并无大碍”的要求,抬脚迈进了那家服装店,这时,热情的售货员又说:“喜欢就试一下吧,不买也没关系。”于是你也会想:“既然不买也没关系,那就不妨试一下吧。”又一次“无大碍”的小要求被你接受了,当你穿上以后,售货员忙不失时机地说:“带走一件吧,穿在您身上多合适呀!”你感觉这衣服穿在身上虽然不是非常好看,但也的确不难看,再加上售货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你便不好意思拒绝了。由此可见,循序渐进是攻破人的心理防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