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养的教养
9272700000015

第15章 礼仪规范:有教养的孩子知礼懂礼(1)

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是一个懂礼的人。在生活中,父母只有加强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才能使孩子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教孩子从小懂礼貌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礼貌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们个人修养的显现。如果缺少了礼貌,一个人会被别人视为缺乏教养而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有一个姑娘从城里到乡下办事,在途中迷了路,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看见前面走来一位老大爷。姑娘由于心情焦急,脱口喊到:“喂,往王村还有多远?”老大爷一看这个打扮漂亮的姑娘说话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也就没好气地回答说:“还有五拐杖!”姑娘心想,人家都急死了,你还有心思开别人的玩笑,有说:“哎呀,路是论里的,怎么论拐杖呢?”“‘论里’?论理你该叫我声‘大爷’!”姑娘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由于心急而忘了礼貌,赶紧给老大爷赔不是,并正确称呼了老大爷。这位老大爷也就很详细地给姑娘指了去王村的路,姑娘,连声谢谢。终于达到了目的地。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仅仅因为一个小节的礼貌疏忽,便使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相反,一个有礼貌的人很容易就会被别人认可、接受,既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也会使自己变得十分愉快。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心理学家认为,礼貌归根到底是习惯的问题。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大人,而不懂礼貌会使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所以说,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就应教孩子从小懂礼貌、讲文明。

但遗憾的是,礼貌常常被不少家长视为小节而忽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却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在游乐场里,许多孩子在玩旋转木马,忽听几声叫喊:“李国华,你给我回来,我还没玩够呢,我还要玩。”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在叫他爸爸。有好事者说:“怎么这样与长辈说话,真没礼貌。”男孩回了一句:“你管得着吗?我叫惯了。”那个爸爸赶紧抹稀泥:“对不起,他是叫惯了。我们家父子平等。”这事让外人看着怎么不那么对劲儿,有这么父子平等的吗?分明是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

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必然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孩子比较受人欢迎,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礼貌要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了。只要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王淼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有一天放学,王淼的妈妈去学校接他,在校门口,母女二人与某位老师模样的人迎面相遇。老师略微一怔,走了过去。王淼告诉妈妈,刚才走过的是自己的数学老师。妈妈问道,为什么不和老师打招呼呢?王淼回答说,语文老师是另一个班的班主任,只给他们代课,说不定不认识自己呢。妈妈听后,耐心地开导孩子:见了老师应该有礼貌,要主动打招呼。老师即使还认不准你,你也要记住老师尊重老师啊!从这以后,每当再次遇到老师的时候,王淼都会主动打招呼,老师也夸她是个懂礼貌的好学生。

可见,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做父母的责无旁贷。只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耐心地加以指导,自然会形成礼貌的行为习惯。

礼貌既是一种礼仪规范,也是社交技巧,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就是要使他们学会亲切、和气、文雅、谦逊地说话和做事;正确有礼貌地称呼人;热情地招呼客人;正确地运用礼貌语言;能有礼貌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相对来说,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成为一个有教养、受欢迎的人。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懂礼貌的好习惯。

做有礼貌的家长

孩子有没有礼貌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以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娜娜是个有礼貌的小女孩,“您好”、“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总是挂在嘴边。邻居都夸她是个好孩子,在学校她还获得了“文明礼貌小标兵”的荣誉称号。娜娜之所以如此懂文明礼貌,跟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妈妈是商场的售货员,自身的文明素质比较高,所以从小对娜娜文明礼貌方面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妈妈的影响下,娜娜才成了一个人见人夸的讲文明的小姑娘。

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社交礼仪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影响。平时,父母就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实践,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对孩子的礼貌行为及时肯定赞扬,让孩子体验到礼貌行为带来的愉悦,以利于巩固,重复这种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孩子学会礼貌语言

薇薇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但让妈妈比较困扰的一点就是:薇薇不太懂礼貌。

薇薇想吃苹果了,会冲着妈妈大喊:“我要吃苹果!”

妈妈为了教会薇薇使用礼貌用语,就故意装作没听见。

薇薇叫了几声,见妈妈不理,就跑过来说:“妈妈,你有没有听见我说要吃苹果呢?”

妈妈说:“我听见了,可我不知道你在叫谁呀,你又没有叫‘妈妈’。”

薇薇笑着说:“妈妈,我想吃苹果。”

“说得还不对。”

“怎么又不对了?”

“你要说:‘妈妈,我想吃苹果,请您帮我拿,好吗?’”

薇薇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后,妈妈才去拿了苹果。

等薇薇吃完苹果,转身去玩时,却被妈妈一把拉住说:“还没完呢!”

薇薇瞪着大眼睛说:“完了,吃完了!”

妈妈说:“你还没有说声谢谢呢。”

“哦,还要说声谢谢?”

“当然啦,别人帮你做了事,你怎么可以不说声谢谢呢?”

这位母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训练女儿学会使用文明语言的。

教孩子学会礼貌语言,是培养他们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语言美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灵美与高尚的情操。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和交往的经验,不懂得什么是礼貌语言,也不会使用,家长要认真地教会他们。

其内容有:对父母、老师和其他年长者要称呼“您”;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吻说“请”、“劳驾”;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当别人感谢时,要说“别客气”;当妨碍了别人或给别人带来麻烦时,要说“对不起”、“麻烦您了”、“请原谅”;当别人赔礼道歉时,要回答“没关系”或“不要紧”;在街头巷尾碰到同伴、长者,要说“您好”,而不能低头侧身装没看见;与别人分别时要说“再见”。

教孩子待客之道

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所以,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着名的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好父亲。他有个儿子叫丰陈宝。丰陈宝小时候特别怕生人,在客人面前显得不太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到上海为开明书店赶一项编辑工作,把十三四岁的小陈宝也带了去,想让小陈宝帮着抄抄写写。有一天,来了一个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这位客人同丰子恺先生谈了好长时间,小陈宝一直没有与客人去打招呼。客人与丰子恺先生谈完后,就过来与小陈宝打招呼、告别。这下小陈宝可愣住了,他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

丰子恺先生送走客人后,语重心长地对小陈宝说:“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可以不理睬人家呢?”后来,丰子恺先生一直非常注重小陈宝的礼貌教育。他告诉小陈宝,客人来了,应该为客人端茶、盛饭,而且一定要用双手捧上,这样表示恭敬。他还风趣地打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饭,就好像皇上对臣子赏赐,更像是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

丰子恺先生还教育小陈宝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陈宝的心中,后来,小陈宝果然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父母要给孩子讲解待客的规矩,使孩子懂得一定的行为规范,比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声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然后帮客人拿拖鞋、倒水、让座,如果大人之间有事要谈,孩子就要主动回避,不能在一旁插话,缠着父母;有小客人来,应主动拿出玩具给小客人玩;进餐时,客人未完全入席时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

当客人来时,让孩子直接参与接待,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待客活动,通过直接参与,不仅能满足孩子想要与客人接触的心理,还能使孩子待客的动作和技巧得到练习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

记住别人的名字

善于记住别人的名字,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礼仪,是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美国卡耐基说过:“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容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

在交际过程中,记住对方的名字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既表现出了你对对方的重视,同时,也让对方感到你的亲切,如此一来,对你的好感也就油然而生。抓住了对方的这一心理特征,你也就轻松地赢得了交际的第一回合了。

某学校招聘教师,要通过试讲从几名应聘者中选出一名。几名应试者都作了精心的准备。

铃声响了,一个个试讲者分别微笑着走上讲台。师生互相致意后,开始上课。为了避免满堂灌,有一个试讲者也效法前面几位试讲者的做法,设计了几次并不高明的课堂提问,但效果一般。下课时,比较自己与前面几名试讲者的效果,估计自己会输。

谁知,第二天他接到被录用的通知,惊喜之余,他问校长为什么选中了他。“说实话,论那节课的精彩程度,你还少逊一筹,不过你在课堂提问时,你叫的是学生的名字,而其他人叫他们的学号或手指,试想,我们怎么能录用一个不愿意去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师呢?”

古人云: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记住别人的名字,不仅传递了你对别人的尊重,满足了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其他礼节所达不到的效果,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涵养和魅力所在。

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当有人问他深受学生爱戴的原因时,他说: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多年以前,有一次,教授在一家饭馆吃饭,忽然听到有人喊他老师,一抬头他发现是他们学院几年前毕业的一个学生和他的女友,看情形是刚交上不久的朋友。碰巧,教授记得这个学生,但当时忘了他的名字,只记得他姓季,就随口叫了“小季”。可等他刚叫出口,那个学生就惊喜得瞪大了眼睛。说了几句话,教授又想起了他的名字,这一次他的惊喜简直无法形容。那位学生激动地说:“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老师还记得我!”

几天后,教授接到那位学生的电话,他在电话里不停地道谢!原来,他的女朋友起初对他不冷不热,但上次在饭馆吃饭时碰到老师,老师叫出了他的名字,女朋友对他的态度竟然改变了,她说老师过了这么多年仍能叫出了他的名字,说明他在大学时一定很不错。

从那件事以后,教授就意识到,一个老师随口叫出一个学生的名字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后来每接一个新班级,教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叫出班里所有学生的名字!

善于记住别人的姓名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感情投资,在人际沟通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牢记别人的名字,并正确无误地唤出来,对任何人来说,是一种尊重、友善的表现。否则,万一你不慎忘记而唤错了人家的名字,很可能还会招来一些不愉快的事。

记住别人的名字,不光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教孩子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心理上缩短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从而愿意与其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亲近感,还可以让孩子更加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锻炼孩子的辨识能力,为孩子将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促进作用。但孩子并非天生就能记住别人的名字,这就需要靠家长有意地培养,使其形成的好习惯。

学前班开学第一天,妈妈送儿子叮叮去上学。在路上,妈妈对叮叮说:“今天至少记住3位和你说过话的小朋友的名字,回来告诉妈妈好不好?如果记住的超过3位,回家就可以多看15分钟动画片。”这天回家,叮叮记住了4位小朋友的名字,妈妈奖励他多看了一集《喜洋洋与灰太狼》。第二天,叮叮能说出的名字更多了,而且还能描述出其中几位小朋友的特征。当叮叮记住了同班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后,妈妈又将范围慢慢扩展到学前班以外,对于家里来的客人,路上碰到的熟人,只要有机会,叮叮都会仔细观察这些人,向爸爸、妈妈询问对方的名字。经常是只见过一面的叔叔、阿姨,与叮叮再见面时,叮叮就能准确而礼貌地向他们打招呼,他们都惊喜地夸奖叮叮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交际中,最明显、最简单、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当然,我们教孩子记住他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最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孩子记住他人的名字,学会人际间的交流,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这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所以,教孩子记住他人的名字,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而且还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育。

教孩子犯了错要道歉

孙子曾说过:“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在生活中,倘若自己的言行有失礼不当之处,或是打扰、麻烦、妨碍了别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及时向对方道歉。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弥补被损伤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不愿放下面子主动去道歉,有可能是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可能是对道歉的理解存在误区,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不少人从小就没有建立起向别人道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