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看看人家温州人
9254800000015

第15章 温州式生意经(1)

在机遇与风险的挑战面前,有准备的头脑从不放弃搏击的机会。机遇是挑战,在商场上,机遇更是一种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善于抓住商机的人才能不断走向新的征途。

善于挖掘赚钱契机

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社会,致富的机遇是非常多的,它没有注定要被谁发现。只有善用头脑,细心观察的人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许多致富良机。而对那些粗心大意,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的人来说却怎么也发现不了它。

致富机遇处处存在,它是公平与客观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去发现它。当你失去机遇时,你不能怪谁,只能怪自己缺乏一双慧眼。它一直在那儿,你却没发现。别人发现了,那是因为人家的脑筋转得比你快。

悠久的经商历史,使温州人天生具有一种商业意识。但是,在做生意过程中,温州人最突出的特长是很善于从各种事件、场合和时间上挖掘商机。

作为商人,无论从事什么生意,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赚到钱。温州人是中国最精明的商人,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商业敏感,能够从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创造财富。

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重庆被确立为第四个直辖市,当政府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早年到重庆创业的温州人喜不自胜,将其作为“二次起飞”的最佳时机。来自温州本土的殷商更是将此作为“二次创业”的良机,他们当然无需动员,不清自来,主动移师大西部创业宝地,涌进了这座美丽的山城。嘉陵江畔的温州商人群落由此更加壮大。

新世纪之初,包括温州人在内的浙江商群在渝已达30万,而温州人则是主体。经商办企业的约10万温州人80%从事商贸流通,其余则分布在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在西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重庆朝天门市场,以温州人为主体的70%的商户来自浙江,掌握着市场80%的销售额。作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的摩托车配件,每年有近百亿元的产值为浙江人所创造,占全行业产值的一半。据统计,以温州人为主体的浙江商人在渝至少掌握了200亿以上的资金。数百亿的资金吸引了号称“江浙第一猛庄”的“金信证券”进入重庆。“金信证券”注册资金5.2亿元,在全国拥有36个营业网点,是重庆第一家外地券商。据其重庆营业部总经理所称,他们看中的是浙江人在重庆的现金流量,是浙江人在重庆投资的补充。

温州人的确以善抓商机闻名遐迩,许多典型的案例令商界叫绝,善抓商机几乎成为温州人的共性。说到温州人这方面的本领,有人说他们能够在满目荒山的地方发现淘金的富矿,一般人都认为没得钱赚的地方,温州人却能将其变做聚宝盆。

温州人商业头脑特别灵光,而且精明而超前。他们很善于从别人漫不经心的事儿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在他们看来,一次谈活,一件小事,一个街景,都潜伏着商机。

1980年一个炎热的夏天,周平到上海出差,办完事后,闲着无事,他想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好好看看上海。当他走到福州路时,突然发现街上许多人或拎着,或抱着大捆大捆的文件夹、财务册急冲冲地来了又走了。他疑惑不解,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当他走进一家文化用品商店,把心中的疑惑告知商店负责人后,负责人给了他一个答案:上海正在全面开展企业整顿,原有表格、账册要全部更新。当他知道单位从商店买回去的这些表格账册,还得自己加工编制时,很有生意眼光的他顿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印制出适合各单位企业管理的表格、账册,利润不就滚滚而来?

说干就干,周平首先买下几份不同格式的表册,然后又购得一本《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他的家乡在温州苍南县金乡镇,是有名的穷乡。回家后,他埋头制作了一套包括财务、设备、档案、物资等14类企业管理的表格,将这上百种表格委托家乡一家印刷厂印刷,同时发动家人和亲友,按照《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上提供的地址和单位名称,写信封,塞样张,寄订单。他发出8700封征订信,花了上千元,几乎是他多年积蓄的全部。在急切的盼望中,有1000多家上海企业寄来了订单。忙碌两个月,他售出了七万余本文件册、账册,净赚六万元。这六万元成了他创业资本。他买来了印刷机、切纸刀、装订机等设备,一家文教用品厂就这样成立起来了。1982年春天,他及时捕捉到上海开始评定“文明企业”的信息,便又来沪推销他独家生产的“文明企业验收台账系列产品”;1983年岁末,国家决定对工业企业评定“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称号,他又抢先为上海企业升级提供系列用品。1992年,在国务院国营企业自主经营条例下达前,他及时向上海国营企业送来了据称“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企业管理账册。如今,这家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的温州金乡文教用品厂,一年的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

商机的发现和捕捉当然需要一种善于制造市场需求的天分,温州乐清五金机械厂朱厂长发明剥壳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1年朱厂长到上海考察市场寻求商机,久而不得,脑子里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无意之中发现上海人十分喜欢吃糖炒栗子,在栗子上市的季节,街角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排着长龙买糖炒栗子吃。这边的商贩满头大汗地操着铲子不停地炒,那边的队伍越排越长,人们宁可看着报纸、翻着杂志等上一两个小时也非要买到不可。好不容易买到栗子的人,往往经不住喷香炒栗的诱惑就迫不及待地放到嘴里咬,烫得直甩手。在这里朱厂长还有个发现,人们吃糖炒栗子时,先用牙把栗壳咬破,再用手把栗子掰开,由于往往不能使栗仁和栗壳相脱离,迫不行已只好用牙又啃又挖。朱厂长见此情景忍不住笑了。转念一想,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上海人这么爱吃糖炒栗子,为什么不能替他们想个办法,让他们吃得舒服呢?

凭着商人特有的敏锐,朱厂长脑子里便飞快地旋转:如果能制造一种专用的栗壳剥离器,岂不是应了上海人之需,为自己抓住了一个项目吗?朱厂长原本就是搞机械设计的,在回温州的路上,他便开始了琢磨,手指也在不停地比划:等到了家,一种简单轻便的剥壳器便成形了。3天后,数万只新颖的产品便运到了上海,排队等待买栗子的上海人中间,已经有人买到了这种便宜实用又小巧的剥壳器。一个季节下来,这项小小的设计便为乐清五金机械厂赢得了4万元的纯利。

商经微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是了解社会的触角,只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才能全面掌握市场、开拓市场,寻找更多的致富机会。

要赚钱靠眼光

商人要有一双捕捉信息的眼睛,能够从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以超乎常人的商业敏感,综合分析广而新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敏锐地觉察哪些信息是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哪些信息是可以忽略的,善于从简单的商机中看出它所包含的复杂内容,然后用立体全方位的手段整合它们,并做出正确决策,进而果断行动,直至实现自己的目的。

有100个温州人,便会有100个发现和创造商机的故事。在劳教所的高墙里受过“再教育”的刘世明是这样“嗅”到商机的:刚刚跨出劳教所大门的刘世明走到了大街上,他的脑子里装的是如何就业、如何拥有自己真正人生的很现实的问题。时值温州服装业鼎盛时期,既然亲戚朋友都在经营服装,这就为自己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稍许优势。但令刘世明着急的是,自己对服装业一窍不通,比如款式、色泽,价格对他来讲都是门外汉。刘世明觉得自己的脑筋在这方面玩不转,因而很发愁。

有一天,刘世明受到一位朋友的邀请,要他一起到北京考察市场。二人乘车来到北京长安街,透过车窗,他们留意到街头上有人穿着皮夹克,既漂亮又时髦。接下来刘世明也发现,偌大的北京城,人流滚滚,很少有人穿这种皮夹克。本来对皮夹克情有独钟的他也想去买一件,结果他失望了。在热闹非凡的王府井,仅有两处卖皮夹克,而且总是缺货。但这次也没有白来,他从这里了解到,皮夹克货源很缺,商场里常常进不来货,一旦购进,便会被对皮夹克情有独钟的顾客一购而空。

在王府井,刘世明亲眼见到了那种蜂拥争购的场面。这个场面使刘世明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独创自己最感兴趣的皮夹克生意。

当时市场上的皮夹克只有黑色,款式也很少,生产工艺也不复杂,对于技艺娴熟的温州裁缝而言一看便会做,就这样,刘世明很快就设计出了第一批产品,面世后很快告罄,于是他又组织生产第二批、第三批,很快便卖光了。久而久之,刘世明成了王府井商场的供货商,几个市场都喜欢进他的货。卖皮夹克不仅使刘世明赚了大钱,还使他名声大噪,响誉京城。回顾自己成为皮夹克供货商的历程,刘世明也为自己当年从街头“嗅”到商机而感到欣慰。

同样身为温州人的钟文龙,他的生意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完全是通过自己的一双眼睛在上海街头抓到商机,进而步入富翁行列的。

当初,当钟文龙到达上海时,口袋里的钱已经全部花光,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得到某家工厂打工。那时候,工厂的效益也不好,尽管他很卖力气,但发工资的时候,他才发现苦干了几个月,竟然连回乡的路费也没有挣到。无奈之下,他又离开了这家工厂。有一天中午,钟文龙为了躲避炽热的阳光,就一头钻进书店,在那里看了半天书。直到饥肠辘辘,他才走出书店。正在此时,他看到一辆三轮车载着一车旧书从书店后院里出来,询问得知这车书是书店仓库里清理出来的废品。在钟文龙看来,这哪里是废品,不过是一些旧书罢了。爱书如命的钟文龙不忍心看到好端端的书只卖废纸价,于是叫住收废品的老汉,用仅有的钱把这些书全部买下来。

钟文龙从一车旧书中看到了商机,他以此为开端做起买卖旧货品的生意。起初只是试探,不知道这种生意是否能在上海做下去。结果他扛着一箱旧书到农贸市场摆摊卖了一天,居然挣得了15元钱的纯利。这件事让钟文龙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卖完了这车旧书,又到处收购旧书刊,收收卖卖,赚得的钱比打工强上数十倍。生意越做越大,钟文龙开始雇人、租房,专门从事旧货买卖,旧书刊、旧电器、旧家具,只要有利的旧货翻新生意,他都要试上一番。

上海人生活水平高,收入也高,因而他们总喜欢跟着时尚走,不断地更换家中的电器、家具以及其他装饰品。这种习惯让钟文龙找到了旧货贸易的市场潜力,于是他把自己专营旧货的店面生意升格为公司,在市内各个角落都设置了专营店。就这样,钟文龙以上海为基地,生意不断拓展到周围的省份,安徽、山东、湖南等省都有他的业务,这使他成了闻名遐迩的“旧货大王”。

在善“看”能“抓”商机的温州商人中,张文荣似乎可以称为最大的“玩主”。1986年他闯入上海滩时,怀揣着数百万的创业资金,而经多年苦拼,如今他的亚龙公司的经营范围已从钢材、电缆拓展到了房地产等领域,资产总额已达6个亿。

初入商海,张文荣凭着头脑灵光,靠着一双机敏的眼光,四处寻找商机并屡有所获。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文荣做起了买卖“梦特娇”服装的行当。他买进低价商品,赚地区差价,三个月便赚得了10多万元。那时的10多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因而他的暴富使朋友惊得目瞪口呆。

张文荣的精明接下来还有表现。有一个时期,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日本产的名牌本田摩托车生产厂商停止了向大陆市场的供货。国内市场没有了货源,本田摩托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变得十分紧俏起来,零售价一路飙升,涨到了一万多元,即使如此市场上也很难买到本田车。这时张文荣正在黑龙江,了解信息后他决定要做一次跟风的“短平快”生意。在那里他发现了还有五六辆本田摩托车没卖完,便毫不犹豫地以现金全部买进,而且他并不以此为满足,接着又在大街上四处寻找摩托车骑手,一见到轰鸣的“本田”便眼睛发亮,拦下车主便商量以原价购车。车主多半经不住诱惑,将车换成银子。如此这般三个月,张文荣先后买下了600多辆二手本田摩托车,经过翻新维修处理后,全部拉回温州,每辆车平均获利万元,赚得了600万。

1988年,张文荣意识中国的经济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城市经济正在大跨步发展。经过一番市场调研,他发现电缆行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于是,他决定和国营企业上海电缆厂进行公与私的合作。厂长对他的诚意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兴趣,本来打算拒绝,但经不住张文荣劝说,最后只得同意。在签订合同前,他又许诺说,愿意拿出500万元作为信誉担保金,称一旦将上电厂原来的牌子做砸了,那么这笔资金将分文不取。后来,厂领导把张文荣送来的报告送至上海机电局,局里领导被张文荣的赤诚感动,欣然地批准了国有与个体的合作方式。这样,上海电缆厂亚龙公司开张了。

由此开始,张文荣真正走进了市场,一举结束了以往的投机生意。上苍不负有心人,张文荣涉足电缆行业的第二年,即1989年,铜材价格由国家监管的机制被废除,开放的铜市场价格一路高涨,到了1995年,铜材价格由1989年的20000元/吨涨至30000元/吨。而张文荣一路顺水行舟,赚得舒心畅气。整体行业利好,张文荣一举成为上海商界的风云人物,被人誉为“电缆之王”。封侯称王对于张文荣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在1997年便以1000万元兼并了国字号的浦东电缆厂,终于有了自己的实体。

温州人年轻头脑活,能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转枪口投资。

叶世光是前年到南京投资的,当时看重的是南京众多的人才以及南京人的厚道。但投资什么,心中无数,他注意到,当时南京的饮食、休闲很火爆,便多次去消费,了解他们的投资额和消费结构。与此同时,他看中南京城南闹市区夫子庙一幢在建的高楼,并多次与该楼发展商洽谈租赁事宜,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个行业,因为他感到消费热点一定是投资热点,往往市场越火,投资越要谨慎,恰恰是在需求和市场的空当和矛盾中发现新的经济生长点。就在他想开办公司租房子时,他注意到当时南京办公房难租到,价格也高。于是,他决定投资数千万元开发中低档的商务中心。这一招果然击中市场要害,他的诺亚商务中心建成后,由于市场定位准确,一经招商,立即吸收了许多中小公司。几年来,出租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南京大量高档写字楼因为租金太贵而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