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看看人家温州人
9254800000013

第13章 温州式创业模式(4)

“借外力走出去发展自己”,不仅是温州人过去的战略,也同样在现阶段所常用,而由温州经济的发展模式所决定,这一个“借”字体现了一种选择的必然性。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借”的方略并未过时,中国加入世贸后,面对国内强手和国外名企的“两面夹击”,不少颇有远见的温州企业家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从容应对,从各自的企业实际出发,先人一步地进入了国际市场。

商经微言

善借者强,这是温州商人经商的一条重要原则。善于借势经商是一种大智慧,是创新思维魅力的具体体现。

寻求合作路路畅通

致富是一件需要合作的大事,单凭个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合作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现代的竞争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相互合作”的结果,而决不是“单打独斗”。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商务通讯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单枪匹马打天下已不合时宜。合作伙伴的好坏决定今后合作的愉快与否以及事业发展的强弱,一定要慎重,以理智的头脑去选择合作伙伴,保证合作的成功。

大量事实证明,善于合作是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21世纪,更多的竞争企业意识到,他们之间相互结为战略伙伴,不但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还会进一步做大市场这块蛋糕的份额,从而实现“双赢”。

实际上,温州有不少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立峰集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在温州,这家企业一开始只是一个生产摩托车闸把座的小厂,老板张峰因开发出防腐性能超过日本标准并填补了国内空白的摩托车闸把座,而得以在摩托车制造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当这一产品成为日本进口件的替代品,得到了国内市场的认同之后,张峰争取到了中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中国嘉陵集团的合作合同。其后,张峰凭借自己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寻求与嘉陵集团更深层次的合作。1992年,双方达成协议,共同出资建立瑞安嘉陵立峰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注册资金为600万元,由嘉陵集团投资180万元,占总股本的30%,公司专为嘉陵集团生产摩托车闸总成零部件。从此,立峰公司的产品成为中国产量最大的嘉陵摩托车的专用配件,其产值在3年时间内翻了一番,规模与效益扩大了10倍。在此基础上,张峰又提出将配件生产扩大为整件生产,从而利用了嘉陵集团的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开发出各种类型的嘉陵立峰摩托车。这些摩托车主要用于出口。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嘉陵”和“立峰”双方都获得了利润。在“嘉陵”方面,得以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合乎质量要求的配件和整车;而在“立峰”方面,则除了获得利润外,还获得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品牌知名度,企业的壮大发展上了快车道,自然今非昔比。

在嘉陵集团这棵大树的“庇护”下,立峰公司既拥有了摩托车整车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同时,还拥有了产品进入市场所不可或缺的资金,不仅如此,借着嘉陵集团的销售渠道,立峰公司轻而易举地在全国摩托车市场分到了“一杯羹”。及至一切条件都已成熟,由立峰公司独立开发生产的大排量、高档次的重型摩托车“大地摩王”面世了,并迅速通过了技术鉴定,获得了摩托车生产许可证。

常言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立峰集团既然具备了独立发展的能力,与嘉陵集团分道扬镳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对此,嘉陵集团即使没有预感,也是有着心理准备的,他们也没有必要为培养出了一个竞争对手而生气,因为在“立峰”与“嘉陵”合作的几年中,“嘉陵”节省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获取了丰厚利润,并且因此更为顺利地发展和壮大起来。而从长远利益着眼,“立峰”得到的好处更是不可估量:从一家生产摩托车零件的小厂发展成为摩托车市场中的一个巨头,这变化还不明显吗?而这可以说十之七八得益于与“嘉陵”的合作。由此可以说,如果没有与“嘉陵”合作、寄人篱下的那几年,就没有“立峰”的今天。

就其整体形态而言,温州经济在相当程度上都是“配件经济”。造成这种形态的最初原因也许是因为温州地区从来没有设置过国家重点企业,不仅重要的国防企业不在这里没置,连日用化工企业也不在此立足。除了标件厂可以算得上是温州惟一一家相对有名的企业外,再无可夸之处。由于自知无论经济还是技术方面都缺少实力,温州人养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进入市场后,他们多不喜欢直面市场,强打硬拼,而喜欢搞一些比较小巧而且较容易为其他企业忽视的配件产品,一来二去地将生产转向了“配件经济”的方向。无论在苍南还是在乐清、瑞安等地,不难发现温州人至今仍然根深蒂固的经营思路,即“配件意识”:别人生产服装,他们就生产和经营服装上用的扣子;别人生产产品,他们就印刷包装纸;别人生产机械,他们就生产机械的通用零部件,这正是一种避免对抗的意识在起作用。也许可以这样说,温州人的最早经济取向就是从一种“寄生意识”出发而设计的:附着在大经济身上发展小经济,当然可以避免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扣子当然是通用的,人总要穿衣服,因而无论全国有多少家服装厂停产,一批服装厂倒下去就还会有另一批服装厂生出来,而一旦有服装厂做衣服,衣服上就需要钉扣子。生产扣子本钱不大,而且这种小件商品通用性强,因而市场不小,这样,温州人就有效地具备了抗击市场疲软波及的能力。

温州人多是从仿制开始生产配件的。由于改革开放之前温州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基础当然也谈不上,及至改革开放后,温州人在选择配件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不会就学的精神。他们首先向一些生产成品的厂家学习——当然是偷着学,当时所有的温州家庭作坊都是从拆解买来的样品入手,通过分析研究,进入模仿生产,不断地使自己所生产的配件产品接近样品的技术水平。当今温州大企业林立,一家比一家“牛气”,可他们几乎无不是从在小作坊里仿制别人的零配件起家的。

由此可以说,与强者同行战略是温州人进入市场后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商略。温州人特别善于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合作,利用大企业的名气和技术来壮大自己。

商经微言

温州人认为,致富是一件需要合作的大事,单凭个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敏锐的市场意识

无论是做生意,还是经营企业,都要善于争夺市杨,开辟市场。其实,能够在一个竞争对手相对集中的地方站稳脚跟,实属不易。但如果转换一下思路,避开激烈的较量,去一个新地方开辟市场,可能会更轻松便捷地取得成效。

独辟路径,往往意味着改变传统的经商风格或思路,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开辟一块新的土地,这是获得巨大财富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山东莱芜服装界,提起邵国峰,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其大名的。邵国峰、邵东萍夫妻二人都可以说是莱芜服装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凭着敏锐的直觉意识,邵国峰感到国内服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便一门心思想在服装剪裁加工上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

商机终于来临。上世纪90年代,经历过初步创业实践的邵氏夫妇由陕北移至山东,在济南驻足。那时,温州人的加工销售大军已在国内各地初具形态。

邵氏夫妇在济南市场上的发展并不顺利。这年邵东萍到莱芜去碰运气,她没有想到偌大一个莱芜竟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邵东萍接下来又遇到了另一个令她惊喜的事情:在莱芜市人民商场里,她找到了商场负责人,询问能否在这里租一个柜台做服装生意,商场负责人听她的温州口音,话未落地便立即表示热烈欢迎。为了吸引外地客商人驻商场,搞活经营,商场负责人特意为邵东萍开出了免费一个季度试营业的优惠条件。欣喜万分的邵东萍当即在人民商场开办了第一家温州人的服装柜台,打出了“温州服装”的旗号。邵东萍的款式新潮的西装让莱芜人大开眼界,于是他们纷纷割爱放弃“中山装”,争先恐后地穿起了当时被称做“洋装”的西服。邵东萍的生意异常火爆,于是电报急召邵国峰带着孩子一同“落户”莱芜。邵国峰到了莱芜,夫妻店更是锦上添花,但见做丈夫的利剪翻飞,技艺高超,做妻子的机动轮转,嗒嗒和鸣,缝纫技术一流。量衣的、裁衣的、做衣的,外加看热闹的,夫妻店在商场里成了一处好风景。

许多客户慕名而来,一时间顾客盈门,二人连喝水喘息的空儿也没有,于是又召来邵国峰的弟弟、弟媳、妻妹、妻妹夫独办市场。邵家远亲近戚应召而至,一天天扩充形成了莱芜的服装加工村,后来又发展成了温州服装一条街。当时,邵氏夫妇的生意火爆,平均每天都要做10余套各式服装。为了扩大战果,邵国峰又开办了国峰布匹超市,服装加工兼卖布匹,共招收员工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