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战争结束了,小伙子荣归故里,姑娘准备好当新娘。但新郎不是小伙子,姑娘嫁给了天天给她送信的邮递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热烈的方式都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沟通。最亲切、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你可以直接感受到对方的心理变化,在第一时间正确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沟通。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如此。
某企业研发部李科长才进公司不到一年,工作表现颇受上司赞赏。不管是专业能力或管理绩效,都获得大家肯定。在他的缜密规划之下,研发部一些延宕已久的项目,都在积极推行当中。
但最近这些日子,部门主管王主任发现,李科长几乎每天都加班。他经常收到李科长前一天10点多发送的电子邮件,第二天早上又会在7点时收到他发送的另一封邮件。这个部门总是下班时李科长最晚离开,上班时第1个到。但是,即使在工作量吃紧的时候,其他同仁似乎都准时走,很少跟着他留下来。平常也难得见到李科长和他的部属或是同级主管进行互动。
王主任对李科长怎么和其他同事、部属沟通工作觉得好奇,开始观察他的人际相处方式。原来,李科长都是以电子邮件交代部属工作。他的属下除非必要,也都是以电子邮件回复工作进度及提出问题,很少找他当面报告或讨论。对其他同事也是如此,电子邮件似乎被李科长当做和同仁们合作的最佳工具。
但是最近大家似乎开始对李科长这样的互动方式反应不佳。王主任发觉,李科长的部属对部门逐渐没有向心力,除了不配合加班,还只执行交办的工作,不太主动提出企划或问题。而其他各处主管,也不会像李科长刚到研发部时,主动到他房间聊聊。大家见了面,只是客气地点个头。开会时的讨论,也都是公事公办的味道居多。
王主任趁着在楼梯间抽烟碰到另一处陈科长时,以闲聊的方式问及各小主管和李科长的互动状况。陈科长不好多说什么,只提到李科长工作相当认真,可能对工作以外的事就比较没多花心思。王主任也就没再多问。
这天,王主任刚好经过李科长房间门口,听到他打电话,讨论内容似乎和陈科长业务范围有关。他到陈科长那里,刚好陈科长也在说电话。王主任听谈话内容,确定是两位科长在谈话。之后,他找了陈科长,问他怎么一回事。明明两个主管的办公房间就在隔邻,为什么不直接走过去说说就好了,竟然是用电话谈。
陈科长笑答,这通电话是李科长打来的,李科长似乎比较希望用电话讨论工作,而不是当面沟通。陈科长曾经试着要在李科长房间谈,但是李科长不是以最短的时间结束谈话,就是讨论时眼睛还是一直盯着计算机屏幕,让他不得不赶紧离开。陈科长说,几次以后,他也宁愿用电话沟通就好,免的觉得是自己过于热情。
了解这些情形后,王主任找了李科长聊聊。李科长觉得,效率应该是最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他希望用最节省时间的方式,达到工作要求。王主任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李科长,工作效率重要,但良好的沟通绝对会让工作进行顺畅许多。而亲身接触互动所花的些许时间成本,绝对能让沟通效果大为增进。
无论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多么神速,至少到目前为止,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仍然只能通过一种手段来传递——面对面沟通。沟通是企业管理者传递思想,提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在沟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卓越的管理者应重视与员工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面对面沟通。
面对面沟通是沟通方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在以下情况下经常使用:你想进行双向式的意见或信息交流;你想看见、听见和感受他人口头及非口头的反馈;你想讨论私人事务或给予私人建议;你想进行面试或工作总结;你想让沟通更加私人化。
爱德华是一家外贸出口公司的销售主管,即将晋升为部门经理。由于赏识他的总经理调离,换了新老板后,他的任命被耽搁了下来。
爱德华暗中了解到,原来公司里有些人在造他和前总经理的谣,说风情万种的前任总经理要提拔他,是因为他与前总经理关系暧昧。
这些谣言自然传到新来的总经理耳朵里,使得新老板对他不冷不热。爱德华感到很委屈,可这事又不好直接向新老板挑明,唯有加强沟通才能消除误解。
一天,爱德华利用午休时间主动和老板交流。闲聊之中他把自己的经历和工作情况向老板做了汇报,并说明自己工作经验不足、涉世不深,希望老板多多批评指教。
这次交流以后,老板也特意留意了一下他,发现他确实是个不错的人才,对他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在有意无意的沟通中,老板觉得他并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行为举止得体大方,并且待人真诚得体,业务能力也强,于是便签发了对他的任命书。
可见,面对面的沟通,总是有助于增强信任,同时传达意思更清晰。在处理微妙的人际关系或传递复杂信息时,面对面沟通是最合适的方式。
面对面沟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沟通过程都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技巧的运用无疑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在面对面沟通中,以下几个技巧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
1.多听少说。用80%的时间倾听,用20%的时间说话。
2.沟通中不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即使对方是错误的。切忌,你沟通的目的不是去不断证明对方是错的。
3.善于运用沟通三大要素。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三大要素是文字、声音以及肢体动作;行为科学家研究发现,面对面沟通时三大要素影响力的比率是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沟通是要努力和对方达到一致性以及进入别人的频道,也就是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所讲和所想的十分一致,否则对方无法收到正确讯息。
兵知将意,让员工听懂你的话
管理者掌握语言艺术最基础的是要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要让人家听得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兵不知将意”是许多管理者面临的困境,究其根源是沟通的缺乏。“有沟通,才有通向,才能同步;没有沟通,就没有共振,也没有共鸣”。只有让员工听懂你的话,并接受你的话,沟通才有真正的意义和可行性,否则,沟通将是无效的。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故事中秀才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修养显然与卖柴人有很大的差异,而秀才在于卖柴人沟通的时候,却用了很多书面语言,这些语言完全与卖柴人的语言环境没有交集,因此,秀才每讲一句话都会让农夫费解半天,所以最后,双方的交易无果而终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表达不清楚,语言不明白,对方听不懂你说的话,就可能会产生沟通障碍。
有一个采购员被受命为办公大楼采购大批的办公用品,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了一种过去从未想到的情况。首先使他大开眼界的是一个营销信件分报箱的营销员。这个采购员向他介绍了他们每天可能受到的信件的大概数量,并对信箱提出一些要求,这个营销员听后脸上露出了大智不凡地神气,考虑片刻,便认定这个采购员最需要他们的CSI。
“什么是CSI?”采购员问。
“怎么?”他以凝滞的语调回答,内中还夹着几分悲叹,“这就是你们所需要的信箱。”
“它是纸板做的、金属做的,还是木头做的?”采购员问。
“噢,如果你们想用金属的,那就需要我们的FDX了,也可以为每一个FDX配上两个NCO。”
“我们有些打印件的信封会相当的长。”采购员说明。
“那样的话,你们便需要用配有两个NCO的FDX转发普通信件,而用配有RIP的PLI转发打印件。”
这时采购员稍稍按捺了一下心中的怒火,“小伙子,你的话让我听起来十分荒唐。我要买的是办公用品,不是字母。如果你说的是希腊语、亚美尼亚语或英语,我们的翻译或许还能听出点门道,弄清楚你们的产品的材料、规格、使用方法、容量、颜色和价格。”
“噢,”他开口说道,“我说的都是我们的产品序号。”
最后这个采购员运用律师盘问当事人的技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慢慢从他嘴里搞明白他的各种信箱的规格、容量、材料、颜色和价格。
在沟通中,很多人也许因为习惯,也许因为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才华,而过多地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在听的人看来,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听不懂你的意思,就很容易让沟通陷入了僵局。所以,如果我们一定要说一些专业术语,可以用简单的话语来进行转换,或者在专业术语后面加上解释,让人听后明明白白后,才会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这也是值得管理者特别注意的一点。
在一个企业里中,不同的员工往往有不同的年龄、教育和文化背景,这就可能使他们对相同的话产生不同理解。另外,由于专业化分工不断探化,不同的员工都有不同的“行话”和技术用语。如果管理者注意不到这种差别,以为自己说的话都能被其他人恰当地理解,就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因此,管理者应该选择员工易于理解的词汇,使信息更加清楚明确,使沟通更顺畅。
一对父子正在建设一座奶牛场,儿子管奶牛,父亲做细木匠,将赚来的钱投入奶牛场建设以扩大牛群,两人都指望有朝一日能靠这座奶牛场养老送终。这父子俩都承认,如果在今后10年内父亲发生什么意外,全家就不可能达成此目标,因为现在奶牛场尚不能靠一个人支撑下去,还需要额外提供资金。可是,当销售人员提到,为了给父亲购买足额的人寿保险,以保证他万一发生意外后他的保险金还能继续向牛奶场提供必需的资金,把牛群扩大到可以赢利的规模,有必要每年交一笔保险费时,全家人都表示反对,说他们没钱,办不到。销售人员马上换了一种说法来争取他们:“为了保证万一你们当家的遇到不幸你们能继续达到既定的目标,你们愿意把那两头牛的牛奶送给我吗?只当你们没有那两头牛好了。不管出什么天大的事,它们的牛奶都可以保证你们在将来一定能建成赢利的奶牛场。”结果,他做成了生意。
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内容多么重要,沟通最起码的原则是对方能听得懂你的话。所以,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多用通俗化的语句,要让下属听得懂。如果下属听不懂你的方言,你要尽量用普通话;下属不明白你讲的术语或名词时,要转换成对方熟悉的、理解的语言等等。
总之,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是沟通成功的保障。作为管理者,不要简单地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认识、看法、高度是一致的,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模式,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