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形容我是亿万富翁,但我只想住在公司附近,每天走路上下班。——马克·扎克伯格
一个拥有百亿美元身家的年轻富豪,他该拥有什么样的豪宅?答案是,一套租来的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和一张床垫。
在2010年加利福利亚州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一场对话中,马克说:“外界形容我是亿万富翁,但我只想住在公司附近,每天走路上下班。我的助理在公司旁边帮我找了新公寓,我根本没有看过那个地方,只要能走路回家睡觉,再走路到公司上班就行。”这就是马克。马克在他的Facebook主页上,引用了“极简主义”、“革命”、“消除欲望”等词汇来描述自己,他的早餐通常是一碗麦片。
马克的书房中,只有一张桌子,三张椅子和两个木书架,厨房面积也不太大。这只是一个普通职员居住的地方。马克不是生性节俭。在幼年时代,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改变了他对金钱的看法。
在小学时代,马克性格孤僻,因为天生的早熟,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能力远远超过同龄人。大家称呼他“古怪马克”。在同一个班上,有个叫纽芬迪的男孩子,和马克坐得很近。纽芬迪的穿着总是脏兮兮的,身上有股怪味。正在贪玩的年纪,同龄的孩子都没有在意。可是,马克对纽芬迪表现出了极度厌恶,甚至有了成年人的飞扬跋扈。
在一次兴趣培养课上,老师艾丽塔安排两人搭建一个建筑模型。建筑模型的设计由两部分构成,就像一座大楼,分主副两栋。马克完成主要的构造以后,发现纽芬迪呆坐在教室的木地板上,一点动静都没有。教室里其他的同学都在积极地搭建,因为艾丽塔说过,要奖励最先完成的那一组。纽芬迪的举动,无疑会拖后腿,别说拿到奖励,甚至要被别人远远甩在后面。马克的好胜心理,简直不能容忍。
他站在教室中间,大声喊,纽芬迪!你这个大傻瓜!你在干吗!纽芬迪听见马克的叫喊,急忙站起身。他看到别的小同学基本完成任务,急得满头大汗,手忙脚乱地搭,模型摇摇晃晃的,越着急越搭不好。马克站在一边,忽然推了他一把,大声喊,滚!你这个白痴。只听哗的一声,纽芬迪倒在模型上,模型在教室里滚乱一地。小朋友们大喊大叫,教室里乱成一团。艾丽塔在隔壁,急忙跑回教室里来。马克面色通红,怒气冲冲地望着纽芬迪,嘴里不停骂,你这个混蛋,乞丐!纽芬迪坐在模型里,一声不吭。艾丽塔一把拉马克出了教室。
在美国的教育机制里,强调对学生的心理培养。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马克的父母,一定要接受学校带有强制性的心理辅导。马克做出这样激烈的行为,让马克的父母也很震惊。马克的父亲爱德华向校方承诺,一定加强对马克的心理疏导。
马克的母亲是心理医生,她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儿童的大脑里,没有一些道德观念或者条律来约束,通常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由此,可以断定孩子的性格、心理动态等等。爱德华夫人想到,这件事一定有根源,于是,决定跟马克好好谈谈。
马克这样跟母亲说,纽芬迪不修边幅,衣服上总有肮脏的饭粒,身上有很臭的味道。纽芬迪反应迟钝,总拖他后腿,让他感到丢人。马克一扫平时的冷漠,语速极快。马克母亲意识到,纽芬迪一定在马克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负面印象。她在跟马克谈了很久,马克领悟能力很强,他很快读懂了母亲话语里的意思,就是,对待他人要友好,绅士风度,发现别人的优点,或者,多多帮助别人。马克答应他的母亲努力做到。事情并没有所想的那样顺利。马克确实安静了几天,但是,同样在一次兴趣课上,马克再一次对纽芬迪大打出手。而且,这一次,更加激烈。
当时,艾丽塔组织了一个击鼓游戏,孩子们围成圈,一个孩子背着大家围成的圈,在圈外击鼓。鼓声响起,孩子们急着传送手里的卡片,鼓声一停,卡片传到了谁,谁就要“受罚”,代替击鼓的人。马克并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他更偏向于翻看教室里的图文卡片,因为卡片上有很多新鲜的诗文,令马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克的父母也注意到过这一点,他们一直以为,马克会是一个准书呆子,但是没想到的是,二十年以后,马克成长为世界最年轻的富豪。
马克在圈子里心不在焉,卡片到他手里,只是机械地传给别人,大家静悄悄的,没有声响,空气很紧张。击鼓的正是纽芬迪。纽芬迪的鼓声,比别的小朋友慢很多,毫无节奏,叮叮咚咚敲了很久,终于停下来,这时,卡片正好在马克手上。小朋友们忽然大笑起来,纷纷说马克是猴子。按照游戏规则,鼓声一落,卡片传到谁手里,谁就被称作猴子。马克脸涨得通红,从圈子里站起来,走到鼓手纽芬迪旁边,接过纽芬迪的小鼓槌,纽芬迪不敢看他,低头回圈子里。
但是这时,扎克忽然拿起小鼓槌,冲纽芬迪的头砸去。纽芬迪啊啊大叫,在教室里乱跑,马克紧追不舍,嘴里不停骂,小朋友们有的跟着起哄,胆子小的就躲在角落里。教室里乱成一团。艾丽塔老师赶来时,马克已经把纽芬迪堵在角落里,不停用小鼓槌敲他的头。幸亏艾丽塔及时赶到,制止了马克。但纽芬迪的头上起了一个大包,站在角落里,委屈得直掉眼泪。
马克的行为,显然面临被学校赶走的危险。马克的父母百般道歉。校方严正声明,必须有医院开具的证明,证明马克心理矫正成功,不会再发生同类的事情,否则,坚决不允许让马克再在学校待下去。
生性倔强的马克在出门时,还在气势汹汹地望着纽芬迪。纽芬迪站在教室的门口,看着马克,眼睛里没有一点憎恶,好像在为失去一个朋友而伤心。
马克的父母对马克做出的事情相当震惊。两人跟马克谈了很久,但是收效甚微,马克内心里,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相反有着无比的自豪感,以为自己惩罚了纽芬迪的愚蠢和对自己的挑衅。是的,纽芬迪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这样下等的人,简直不配和他站在一起。这时候的马克心里,有了明显的对抗情绪。他狡猾地表面认错,但是内心里,仍然有不肯低头的优越感。
马克在家里休整了一个星期,仍然没有成效,母亲跟他说的道理,他全明白,点头答应。但是脸上仍然有掩饰不了的倔强。父亲知道马克喜欢看典故,他拿来那些名人的典故给他,告诉他要博爱,关心别人,但是,还是不见效果。
爱德华夫妇担心,照这样下去,马克的性格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暴躁异常,而且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夫妇俩所有的努力都不见成效,担心焦虑。正在这时,艾丽塔老师打电话来,告诉他们,那个挨马克打过两次的纽芬迪,主动请求老师原谅马克,希望他早点回学校来。接电话的时候,马克也在旁边,马克认真听着电话里的声音。爱德华夫人注意到,当马克听到艾丽塔说,纽芬迪希望他早点回到学校来时,脸上有着异样的变化。很明显,马克也感到意外,同时,他也觉得歉疚了。
事情发生转变,还是在一个星期以后。艾丽塔跟马克的母亲做了一次彻底的沟通,既然马克在听到纽芬迪主动原谅他的消息时,心理有了触动,那么,沿着这条线下去,应该会收到不错的矫正效果。
这一天是周末,马克跟父母一起,驱车到纽瓦克公立学校附近的郊外。一路上,风景迷人,马克显得很兴奋,还对着车窗外吹口哨。但马克的父母面色凝重,他们不知道此行会给马克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车子在郊外的一个偏远的地方停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当地有名的棚户区。在一座半秃山脚下,一座座窝棚杂乱堆积在一处。下车之后,艾丽塔老师站在棚户区的入口,向他们招手。马克看到艾丽塔,直往车里钻,这个桀骜不驯的孩子,还是有些害怕他的老师的。
爱德华夫妇紧握着马克的手,跟在艾丽塔的身后。穿过一阵阵恶臭,和一个个矮小破旧的窝棚,每个窝棚里都有人,睁着茫然新奇的大眼,看他们走过。到了山坡的脚下,艾丽塔在一个小窝棚前停下来。纽芬迪正端着一个破了边的瓷器,望着有马克。他脸上挂着热情洋溢的笑,让他们进棚里。爱德华夫人注意到,这时候的马克异常安静。棚里很小,根本没有能坐的地方,到处摆满了东西。棚的最里面,一张破毡子上面躺着一个人。艾丽塔介绍说,这是纽芬迪的奶奶,因为帕金森症,常年瘫在床上。纽芬迪的妈妈,在外做家政服务,常常要深夜回来。平常,奶奶就是纽芬迪负责照料。
纽芬迪没有跟他们谈话,一直在窝棚里跑来跑去,收拾东西,张罗给奶奶喂饭。窝棚里有一股味道,这个味道就是马克所厌恶的纽芬迪身上的味道。但是,马克一直没有说话。马克一家人坐了一会,起身就走了。在出窝棚的路上,马克一直回头望。的母亲知道,马克一定意识到自己的错了。
20年之后,马克向纽瓦克公立学校系统捐赠1亿美元,帮助全美最为落后的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当年的纽芬迪不知去向。那个窝棚区也早已拆迁,但在马克的心里对那个窝棚区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心结。
爱德华夫妇回到家以后,没有和马克说些什么,倒是马克问起了棚户区。爱德华夫人又重新给扎克说了关于博爱仁义的事。扎克只是低着头,没有表示。一个星期后,马克重新回到学校,性情大变。对纽芬迪异常友好,主动帮助纽芬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跟母亲说,这样可以让他尽早回家,帮助需要他的人。此后,马克再也没有常开口向父母要钱,极其自律。
虽然马克没有向媒体透露过这件事情,但是无疑在他心里留下了很重要的痕迹。马克性格的形成,以及对慈善事业的热忱,皆是因此而起。伟大从心开始,如果你最终成就了内心,那么,钱只是副产品。带着巨富而死,是一种耻辱。这是石油大王卡内基的名言。
2010年,6月16日,微软创始人盖茨与股神巴菲特,发起了“捐赠誓言”活动。誓言的主要内容是,倡导加入活动的成员在生前或死后至少将自己一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两位问鼎世界首富的大富翁广邀美国富豪慷慨解囊,初期以名列《福布斯》杂志排行榜的美国四百大富豪为主,现在,这个活动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世界各地。
在“捐赠誓言”活动发起不久,马克通过签署“捐赠承诺”,同意将个人大部分财富捐赠给慈善机构。Facebook另一位创始人莫斯科维茨也签署了“捐赠承诺”。在之前,马克就一直在做慈善事业。
马克忠于慈善事业,并不是因为他钱多,撒不出去,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对钱、对财富的认识。有这样的一件事情,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明马克对钱、对财富的认识。
2006年,Facebook网站仍处于初创阶段,雅虎前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有意收购“脸谱”。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个在世界上都鼎鼎有名的人物,却在一个26岁的毛头小子面前碰了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