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为什么让Google感到紧张?这恐怕还要从互联网浪潮的推演递进说起。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商业空间,但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如何利用它去赚钱,就好比一座宝藏等待开发。这也正是互联网经济的迷人之处,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从而激发出形形色色的创新互联网发展史上,那些真正得其门而入的公司都曾辉煌一时,并被视作某个时代的象征。
AOL开启了互联网商业化大门。它提供网络宽带接入服务,类似电信运营商,赢利渠道主要是流量费,属于原始的接入时代。接下来,Yahoo开创了互联网门户时代,提供资讯吸引流量以广告赢利,相当于媒体公司,只不过将载体变成了网页。
Google的兴起代表着互联网搜索时代到来,它提供搜索服务,对海量信息进行检索,不过在商业模式上,仍是依靠广告盈利。Google从本质上讲属于广告公司。其高明之处在于,利用搜索引擎将整个互联网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用户使用搜索服务的同时,通过搜索抓取网页关键词,达到广告传播效果。Google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自动化广告发布平台,根据用户键入的搜索词汇,自动提取相关广告内容,传播精度、效率获得极大提升。这个过程中Google不需要售卖、制作广告,只需提供算法、维护和技术服务,广告效果自动达成。因此,又被称之“自动印钞机”。
显而易见,Google将散乱的网页链接为一个世界,它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制定者,一切都听命于它。然而,Facebook却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创建了一个互联网世界。这个世界不对Google开放,不论Google搜索能力如何出众,始终无法突破限制进入其中,Google的商业模式在此失灵了。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清楚新的潮流何时兴起,只有当它变为现实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改变早已发生。如果说Facebook代表着互联网经济的新时代,那么这个时代则将是社交网络的天下。在此之前,从AOL,Yahoo到Google,几乎全都是基于已有事物的商业创新。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本身就是一座富矿,只要找到合适的开采方式,那么这个公司便可能屹立于浪潮之巅,AOL,Yahoo,Google分别用各自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们所代表的潮流开始被习以为常,并渐渐褪去光环。这时候,Facebook踩踏着社交网络的鼓点飞驰而至,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宠儿。
社交网络并非新兴概念,在Facebook之前,早就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站。它们固然有各自可取之处,作出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但并未有真正的革新,它们对人际交互的理解和开发始终停留在感性层面,就如同面对巨大的宝藏无从下手。
Facebook第一次深入理性地分析人际关系,将其量化为一种可控的人际关系模型,并将之从现实社会移植到网络世界。这正是Facebook的高明之处,它没有跟在某个领先者身后亦步亦趋,或迷失于既有概念无法自拔,而是自成一统,建立自己的规则。幸运的是,Facebook抓住了人际交互的身心渴求,让用户心甘情愿将自己的真实信息提交给它。在人际关系的推动下,用户呈现爆炸式增长,于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世界渐次浮现,而Facebook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个的主宰。
在Facebook之前,几乎所的社交网站都停留在社交层面,它们将自己牢牢锁定在工具属性上,甘愿做搜索时代的配角,甚至对Google的“开放社交”平台趋之若鹜,却从未想过再造一个世界。与它们不同,Facebook从一开始便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它要开启互联网经济的新时代。通过社交网络,Facebook重塑了互联网格局,在Google链接的世界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世界。
在Facebook创造的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能找到现实社会的个体对象,Facebook用互联网延长了人们的联系触角,它不仅成为现实世界的真实影像,也极大推展了时空纵深。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星球上每个人都拥有一个Facebook账户,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势必与社会产生密切关联。人们希望在互联网上与真实社会中的个体建立关系,而不愿漫无目的地冲浪,或者将精力花费在不切实际的虚拟交往。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纷纷加入Facebook,它所创造的那个世界日渐膨胀壮大,而传统的互联网世界日益黯淡。对于Google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种被取而代之的隐忧,数据库资源萎缩、流量下降、广告客户转投他处……如果听任事态发展,Google帝国终有一天轰然倒塌。
一切迹象表明,后起之秀Facebook与今日霸主Google之间的战争已经打响,而且,前者企图取后者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Facebook的不屑一顾,他强调:“赢家在哪里都会赢”。可是,事态的发展并非如施密特所期待的。
据ComScore的数据显示,Google目前是美国最大的网站,覆盖了81%的美国入口;Facebook仅覆盖了53%的美国入口,落后于Google、雅虎和微软。但是,Facebook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oogle,访问量已经超过Google。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Facebook的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位居美国第一;其次为Google,访问量所占比例为7.03%。一年之后,Facebook在访问量方面仍然领先于Google,而且优势越来越大。到2011年5月的第一周,Facebook占据美国网络访问量的10.4%,而Google只有8%。这让Google倍感压力。
Facebook与Google之间的战争随着Facebook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升级并备受关注。双方首先上演的是人才大战。在Facebook迅速成长的几年间,马克从Google挖走了好几位重要人物,包括Google在线销售与运营副总裁桑德伯格,Google地图共同创办人拉斯·拉斯穆森等。
《纽约时报》的一份统计表明,约有200名Facebook员工曾任职于Google,占到Facebook员工总数的10%以上。甚至有人戏称,Facebook的大厨都是从Google挖来的。为了抵御Facebook的挖脚,施密特不得不为全体员工加薪10%,部分高管的加薪幅度达到30%,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防止人才外流。但是,在一家已经发展壮大并走上平稳发展轨迹的企业,显然缺少创造奇迹的机会。而在Facebook,这样的机会却唾手可得。谁小时候没有一个成为“英雄”的梦想,加入Facebook,他们可能会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况且,Facebook还抛出了吸引人才的杀手锏,那就是为他们提供未上市股票,一旦公司上市,他们可以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施密特曾经在公开场合否认过Google与Facebook之间正在发生冲突。他的理由首先是两家公司在广告市场上并不存在竞争,其次,Facebook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这对Google而言也并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