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9251800000031

第31章 广告哲学(2)

“灯塔”后来差点把Facebook逼入绝境,这是一项设计拙劣的提示服务,它甚至都不是一个广告产品,不产生任何收益。这个功能是Facebook的平台开发团队而不是广告开发团队设计的。它在最后时刻加入了Facebook的社区广告系统,几乎没有经过用户测试。这个功能上线后,用户在Facebook的合作站点上购买了什么东西,都会被第一时间发送给他们的好友,通过“灯塔”平台的广播,一名纽约女子得知自己的男友买了两张电影票,结果并没有和自己一起去看;一名马萨诸塞州的男子为妻子网购了一枚戒指,他的妻子却从动态新闻中得知了这件事,这让这名男子想给妻子惊喜的打算化为泡影。类似这样的不幸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因此,“灯塔”总让人感觉自己受到了侵犯,Facebook牺牲了用户的隐私。在很多人眼中,Facebook似乎是为了赚一笔大钱而出卖用户的隐私。很快,用户的强烈抵制就出现了,抵制中,Facebook自身病毒式的传播工具被充分利用起来,自由派政治团体“前进网”在网络上问道:“Facebook是不是在侵犯你的隐私?”然后它邀请用户加入一个抗议小组,很快就吸引了6.8万人参与,一些人甚至打算向法院起诉。

风波爆发后,很多媒体要求Facebook道歉并关闭“灯塔”服务,《财富》杂志甚至打出标题“安息吧,Facebook”,在他们看来Facebook快要完蛋了,文章称:“如果有个聪明的‘成年人’在掌管一切的话,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而在Facebook内部,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教‘孩子们’怎么做。”

“灯塔”给Facebook造成了自创办以来最恶劣的形象,它不同于动态新闻的风波,公司犯下了一个严重的产品设计失误,它导致用户的数据被滥用,这违背了马克把隐私和用户对信息的控制权放在首要目标的意愿。但是,在此后三个星期长的时间内,马克一直没有对用户的抗议作出回应,这让用户更加恼怒。实际上,马克在观察用户的统计数据,他发现“灯塔”没有影响用户在Facebook上的行为表现,但是马克同时也忽视了一小部分用户的痛苦。

直到11月29日,Facebook才将“灯塔”调整为一个“选择性加入”的系统,不经过用户的同意,就不会擅自发布信息。“前进网”为赢得胜利而欢呼。然后马克作了公开道歉,“在这个功能的建立上,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但在我们如何处理问题方面,我们犯的错误更多。这个功能在发布上做得不好,所以我在这里道歉。”

“灯塔”留给Facebook的阴影至今还在,“灯塔”出现后,Facebook的用户增长曾一度放缓,直到2008年初才恢复。领导Facebook广告系统市场营销工作的丹·罗斯则说:“这轮争议给公司带来的结果是‘毁灭性的’,等到我们修复‘灯塔’的时候,外界已经普遍认为人们不能在Facebook上控制自己信息的流动,我们确实把这件事情搞砸了,我们的品牌花了很长时间才从这段阴影中恢复过来。”

“灯塔”灾难以后,马克意识到公司需要一位年长的“保姆”了,他需要一个能教会“孩子们”怎么赚钱的人。于是马克找到了谢丽·桑德伯格。

2008年3月,桑德伯格离开老东家谷歌,加入Facebook,担任首席运营官。此后4年,Facebook的用户数从当初的600。飙升至如今的9亿,广告收入更是从2008年的3亿美元上涨到了2010年的19亿美元。Facebook广告收入的翻番桑德伯格居功至伟,曾参与搭建谷歌广告平台的桑德伯格为Facebook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教会了马克怎样将手中的用户资源转换成现金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帮Facebook找到了另一条腿。马克甚至曾经说过:“没有桑德伯格的Facebook是不完整的。”

在来Facebook之前,桑德伯格是负责谷歌线上销售业务的副总裁,她所负责部门的员工人数逾四千人,占谷歌全体员工的四分之一。正是在她的领导下,谷歌的侧栏广告业务收入激增,对公司总收入的贡献超过一半,成为谷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在她2001年加盟谷歌时,这项业务的收入仅占公司总收入的15%,其领导的部门仅4名员工。到了Facebook,她也想先拿广告业务开刀。

当时,在Facebook内部弥漫着浓厚的“工程师情结”。马克曾说:“如果我们太关注广告的话,那显然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用户产品的优化上。”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兼Facebook创始人之一的莫斯科维茨,更是将广告比作“收买灵魂的魔鬼”因此,桑德伯格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处理公司内部在观念上的矛盾,把广告作为让Facebook成为一家真正商业公司的谋生手段。

桑德伯格是个做事很有条理的人,她希望在Facebook建立起一套整齐有序的领导风格。她来到Facebook,是要把Facebook变成一个强有力的广告中心的,她要求所有团队的员工和同事都协同工作,她认为Facebook将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广告平台之一。桑德伯格到任五周以后,马克给自己放了个长假,开始了一个月的环球旅行。所有人都明白,马克这是给了桑德伯格梳理公司业务的机会。

在这期间,桑德伯格在公司内部开了八次探讨商业模式的研讨今会议每周开一到两次,从早上六点开到晚上九点,有时连晚餐加.间也在开会。每次会议都有十五到二十个员工参加,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桑德伯格会把大家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

当时,Facebook的货币化战略五花八门,微软正在Facebook上销售横幅广告,虽然微软只在广告总收益中占据25%,Facebook还是希望进一步压低这个数字,以便牢牢掌控自己的命运。Facebook还有他们称为“资助方故事”的广告形式,它植入到用户的动态新闻里,表面上像是一系列好友动态提醒,实际上却可能是来自可口可乐或者其他什么公司。虚拟礼物也在使用,只是这项赢利较小。

桑德伯格在黑板上列出了Facebook应该做的赢利业务,包括售卖用户信息、向用户销售虚拟商品,或者支持交易。但最后与会者还是达成共识,Facebook70%的业务应该来自于某种广告形式。尽管马克不喜欢广告,但他也知道,“灯塔灾难”动摇了每个人的心,他需要做出些改变。

广告需要做,但怎样才能在广告界中脱颖而出呢?要知道,在2008年,Facebook全年的广告收入也不足3亿美元,而雅虎的广告收入近16亿美元,谷歌的更高,突破了21亿美元。Facebook显然被自己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在了身后。

桑德伯格和同事找到一个Facebook的与众不同之处,谷歌的模式是帮助人们找到他们想买的东西,而Facebook将会帮用户决定他们想要什么。谷歌的方式,是用户在谷歌上搜索时,它会提供给用户一个和在搜索栏输入的关键字相关的广告,很多时候,它正是用户想要的,谷歌也因此狠赚了一笔。但是,这种模式是用户点击的广告,是和用户已经知道的或者想买的东西相关的,广告界将这称为“满足需求”。但在全世界高达6000亿的广告业中,仅有20%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更多的广告还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属于“创造需求”。但是在互联网行业中,还没有哪家公司在做“创造需求”类的广告,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正在转向网络战场,这就是Facebook的机会。

Facebook将产生需求,这是品牌广告长期占据电视广告渠道的目的,也是广告费用投放最多的地方。现在,在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Facebook是网民们每天在线时间最长的网站,如果这一点能与Facebook根据用户信息投放广告的能力相结合,那么,它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创造需求的广告。方向出来后,马克正好旅行回来,一位广告事业部高层回忆起当时马克的反应时说,“现在马克相信,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符合长远利益的商业模式,所以,他现在很乐于此道。”

桑德伯格说服了马克,她认为Facebook与其他网站的不同就在于,Facebook有能力帮助用户间或者用户与广告投放者之间进行双向的对话,这种广告服务的基本理念是“广告要变成内容”。它们需要变成组织好的用户正在站点上源源不断产生的内容。很多用户的信息就具有商业价值,用户的个人简介其实也是一种广告,吸引你喜欢的广告。

后来Facebook把这种新的广告形式称为“订制式广告”。它是指“碰巧”出现在用户页面上,引导用户进行参与的、来自广告投放者的、适度前瞻性的广告。订制式广告的理念是“创造需求”,与谷歌在搜索页面精心匹配的“满足需求”的广告相对应。

例如星巴克提供一些免费试饮的优惠券,或者是马自达邀请你设计2020年概念车。Facebook给广告商们提供了比别的所有网站都有针对性的选择,因为Facebook掌握着用户的大量信息,他们可以实现精确投放。比如把一则广告投放到加州一个35岁正在准备买房子的只在星期一去报社的男记者的页面,或者把一则广告投放到正在讨论尿不湿的、住在纽约的一个准妈妈的页面。

订制式广告吸引了很多公司的关注,很快就取代了赞助商模式的广告,成了Facebook的广告营销人员主推的产品。马克认为赞助商广告“不是人们在网站上创造出来的有机信息”。果然,订制式广告大受欢迎,仅在推出后的第一年,Facebook的收入就有好几亿美元。2010年,Facebook的广告收入达到近19亿美元,比两年前翻了六倍。而谷歌的广告收入增速减缓,在这三年间,谷歌的广告收入仅增加了40%不到。根据电子商务咨询公司的预测,2011年Facebook的收入可能还要继续翻番,突破40亿美元,超过谷歌成为互联网广告界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