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9251800000029

第29章 魅力无限(3)

Facebook中还有一款让人心动的应用——暗恋功能。如果你暗恋一个人,不敢面对面向对方示爱,这种感觉一定很痛苦。有了Facebook的暗恋应用,你就可以直接将他(她)标记为暗恋。如果你所暗恋的人也向你做了同样的标记操作,那么系统将会同时发消息给你们两个,一对完美的恋爱就会由此展开,暗恋便瞬间转变成为明恋了。这种应用光是想想,就叫人激动不已,或许已有无数单身男女被这项功能牵线搭桥了呢。

2009年,马克在一次采访中,曾在一分钟内强调了三遍“你只有一个身份”。马克说Facebook的用户向这个世界表露的应该只有一个身份,他说:“对一个人来讲,双重身份是不诚实的表现,今天这个世界的透明程度已经不允许一个人拥有双重身份。”马克的意思是,一个人就算想把私生活和职场生活分开,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你的信息正在互联网和其他的各个地方传播。

马克的朋友们也相信,在网上公开承认自己的身份,做到表里如一,会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让人们公开自己是个巨大的挑战,不过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马克这样说。

Facebook认为这个世界正在朝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马克一直在坚持实践让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的理念。“动态新闻”的上线就是个例子,它在一夜之间几乎让人们把自己都暴露在了别人眼中。

其实,Facebook上也确实有很多用户愿意自己被曝光,他们会在个人简介中详细地填写他们的所有信息,希望别人能关注到自己。Facebook的首席隐私官凯莉说,“通过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使用真实的身份,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我们认为更安全、更值得信赖的互联网模式”。不过其他的专家们并不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Facebook的做法正在让用户们的隐私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隐私权活动家罗滕伯格说:“我们想要控制权,而不是让Facebook来控制。”

年龄大些的用户会对Facebook过度暴露个人信息感觉不太好,他们认为只用一个简介栏来涵盖他们的私生活和职场生活并不合适。有些人只把它当作私人生活交流的工具来用,而不是对职场伙伴。另外有些人则把个人内容压缩到最小,来与同事和客户交流,甚至包括他们不认识的人。有的人上Facebook,其实只在乎推销他的产品,而不是社交。

即使是马克的某些同伴也与他看法不同,霍夫曼说:“马克不相信社交和职业生活是两回事。”资深程序员查理·奇弗也说:“马克不怎么相信隐私,或者至少是把隐私保护看成是一块踏脚石。但也有人欣赏马克,德勤咨询有限公司的高级顾问约翰·黑格尔就说:“如果你只透露你的一小部分信息,那会让别人很难信任你。”

对于马克表露的“你只有一个身份”和曝光隐私的想法,社会上正有两种看法。但是马克也有底线,他好像也不喜欢无限制的曝光,比如他就从来不会在Facebook上披露一些他认为是隐秘的事情。有家长说:“如果我要批评我的女儿,我不会在Facebook上讲。但是,让别人知道我有两个女儿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暴露隐私也是有选择性的,至少大多数人这样认为。个例当然也有,纽约的高科技创业者杰弗·鲍尔夫就乐于全面曝光,他把自己的很多业务都放在Facebook上进行,并且坚持把真实生活放在上面。另一个叫赖克尔特的专家为此创造了一个“跨时空接触”的术语,她对此解释说:“能够在一定的经常性和亲密性程度下,与通常由于时空阻隔而无法接触的人们保持接触。”《纽约时报》称赞说:“这种新的认识让人们回归到了小镇生活,在那里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做什么。

马克着力让用户在Facebook上没有秘密,公司的隐私策略就是这样的,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公开,他们称“我们不会也不能保证你所发布的信息不会被未经授权的人看到”。这句话虽然主要是用来防止公司面临的潜在的诉讼,但是也说明了公司的一个主旨。

当然,公司还是会设置隐私保护的,只是有的隐私保护用户并不注意,因而会出现让自己很不爽的事情。比如,你向公司请假说你病了,而你却去参加了派对,当有好事者在Facebook上公布了你派对的照片时,你的同事、领导可能都会知道你撒了个谎。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美国有35%的公司曾因为在决定应聘谁之前查看到他们在Facebook上的不雅照片而拒绝过他们。以至于很多公司都开始这样做-Facebook成了他们雇用员工的一个参考工具。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说:“我觉得你们在Facebook上发布内容时应该慎重,因为在Facebook和YouTube的时代,你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在你今后的生活中被挖掘出来。”

Facebook的透明度还会对亲密关系造成影响,如果有谁发现了你的恋人和另外一个异性在一起的照片,那这下麻烦就大了。英国有一个痴汉杀害了和他分居两地的妻子,据说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他妻子在Facebook上的个人简介由“已婚”变成了“单身”。

在Facebook上大肆公开自己信息的人被称为“表现癖”《财富》杂志职员布伦特·施伦德把这称为是一种寻觅“网络名气”的渴望。人们在Facebook上跟踪朋友们的点点滴滴,这就好比现实中人们对明星的私生活也感兴趣一样。在Facebook上,不是一个人能出名多久,而是这个人的名声能传多远。有可能你仅仅在一个小圈子里有名气,有人据此称:“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圈子,至少会有十五个人对他很熟悉。”

那么,Facebook应该鼓励用户披露多少信息呢?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伴随着马克和他的团队。公司市场部的戴夫·莫林说:“从创建的第一天起,我们的使命就是让社会更加公开。”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桑德伯格则说:“马克确实很相信透明化,相信一个公开的社会和世界,他在把人们朝那个方向推动。不过我认为他也知道实现那个目的的方法就是给人们精细控制和舒适感,他希望你能更加公开,而他也是那种乐于帮助你走到那一步的人。”

Facebook还具备一个能力,就是能帮助用户控制自己的信息流动,不过这个功能需要用户在满足了Facebook的严格要求,使用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如果你对人们在Facebook上的身份不能确定,你就不能通过成为他们的朋友来有选择地允许他们访问你的数据,其他Facebook还有很多保护隐私的功能,特定的人群能看到特定的消息。但是,很多用户却不怎么应用这些功能,他们总觉得这些功能实在是过于繁琐。

个人信息最透明和公开的是Facebook的相册功能,用户不能控制别人发布关于自己的照片,虽然用户可以删除一张照片上有关自己名字的标记,而实际上,在删除这个标记之前,这张照片已经跟随Facebook的“动态新闻”传播了出去。默认设置下的相册是公开的,所有人均可以访问,除非你精心调整了自己的隐私设置,但实际上很多人没有这样做。

虽然Facebook在隐私设置上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却没有影响到用户对它的信赖。2009年9月,一个民意调查将Facebook列在全美国最受信赖的公司的第十位。现在,关于Facebook该不该极端透明和公开的争论还在继续,支持者宣称,尽管Facebook会让人很容易地找到你的照片,但互联网还存在其他许多站点允许人们上传照片,而不仅仅是Facebook,所以把这些归罪于Facebook,是让Facebook很无辜的。反对者当然还是那一条,隐私太过公开,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和职场,毕竟由于人们在Facebook上暴露隐私而招来严重后果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如果你能将Facebook几亿用户的资料整合在一起,那你就不仅能了解他们住在哪儿,有些什么朋友,还能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在线上做了些什么。那么,你就不只是在经营一家公司,而是在打造“互联网的基因工程”。这种基因工程会做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Facebook的俄罗斯大股东说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给人们签发护照”,这种护照指向的是一种全球公民身份。可见,Facebook其实正在超越一个“网站”,它把自己看成是全球村里的城市广场,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周遭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