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的人得具备两个特征,第一是高智商,第二是我迫切需要。——马克·扎克伯格
越来越多的硅谷高管们开始相信,社交网络会成为一片很大的盈利市场,肖恩也是这类管理者之一。2003年秋,硅谷的风险投资者们将总金额3600万美元的资金投向四家刚成立的当红社交网络公司——Friendster,Linkedin,Spoke和Tribe。
2004年3月底,就在Facebook在几天之内横扫斯坦福校园后不久,肖恩给马克发了一封邮件。邮件中,他着重介绍了自己曾经效力的Napster网站,并主动提出将马克介绍给旧金山那些对社交网络基本常识有所了解的投资方。他提到自己认识Linkedin和Trib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那两位高管联合购买了于社交网络而言极为重要的关键专利。肖恩建议与他们开会,以此帮助确认应用那项专利并非对Facebook不利。爱德华多回复了肖恩,然后他们在纽约安排了一次晚宴。
4月初,肖恩飞到纽约赴宴,和他一起参加的还有马克的女友普丽西拉·陈、爱德华多和爱德华多的女友。所有人齐聚纽约翠贝卡区66号一家新开的华人餐厅,那里是当时流行的聚会地。遇到Napster的创始人让马克兴奋不已,因为他将该网站的创建视为互联网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马克描绘了自己对Facebook未来前景的构想,它甚至比肖恩预计的更为远大。“他没有想着‘让我们一起来赚些钱就收手吧’,”肖恩说:“这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主题,这是‘让我们共同建立持久的文化价值,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但他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他还是个大学生,接管世界相当于接管学校。”肖恩记得马克那时雄心勃勃,“他有王者风范。”为了支付那天晚餐的费用,肖恩不得不透支账户,但他认为值得。
两个月后,马克在帕洛阿尔托的街边跑向肖恩时,还清晰地记得纽约会面的美好情景。肖恩看来就是真正了解Facebook运作意义的那类人。
在帕洛阿尔托共进晚餐的过程中,马克目睹了肖恩与Plaxo投资方那持续数月的战争是如何收场的。6个年轻人走进一间附近的餐馆,马克约肖恩在那里向他介绍了Facebook的近况,也让肖恩更充分地了解了他的哈佛好友们。就在一行人坐在餐馆时,肖恩接到自己律师打来的一个重要电话,律师带来了坏消息。Plaxo董事会决定,肖恩留在Plaxo的一半股份将不会授予他本人。换言之,肖恩被自己的公司逐出了门外,假如公司今后上市或出售,他将不可能从中获得收益。
肖恩得知消息后恼羞成怒,他当时已经喝醉了。Facebook的成员们听到肖恩的遭遇后,既惊惧又失望,这成为当晚谈话的主题。虽然从3月左右就时常有投资人接触马克,想分享Facebook的成长收益,但他没有多少和这些人打交道的经验。肖恩的教训能让他引以为戒。马克回忆说:“风险投资听起来有些恐怖。”这是个迈向成熟的时刻,对Facebook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马克既出于为朋友打算,又觉得可以向肖恩学到更多经验,于是邀请肖恩与自己同住。到了9月,他开始将肖恩称为公司的总裁。
尽管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对商业模式也不够重视,但肖恩仍然拥有非凡的商业头脑。假如商界与艺术家两个词可以相提并论,那么他也许就该被称为商界艺术家。肖恩在Facebook的个人简介中说自己是“一个拧脾气的双面人:一个理性的唯美主义者”。他的身上结合了对企业史、经济学细致入微的了解和艺术家的烦躁、冲动以及对更美好世界的设想。可他的视力反倒一点也不好。如果忘记戴隐形眼镜或重度眼镜,他的视线就很模糊。他的性子飘忽不定,好像他会像彼得潘那样飞来飞去,身边总会有漂亮的女朋友。
自学成才的肖恩是一位求知若渴的读者,深深地沉迷于政治书籍。他会在对当前形势的分析中加上些“筹划者意图”的参考说法。他在Facebook的个人简介中引用了艾略特、伯特兰·罗素和阿尔伯特.加缪的名言。肖恩喜欢像“做生意的外行人”那样交谈,只要听者对谈话内容表现出丁点兴趣,他就会急切地讲起自己那套可以追溯到古登堡时代的传媒历史理论。关键在于,他喜欢讲话,语速很快,态度热情,而且谈的都是创新想法。肖恩熟悉并了解商界的现实,爱好哲学思辨,这些都被他带入了Facebook。这样的辩论也促使马克完善了自己对公司前景的设想。与肖恩交流就和与那些哈佛宿舍里的同学谈天说地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之处是,现在对话时讲的都是关于如何让Facebook走向成功。
男生们很快养成了每天固定的生活习惯-起得很晚,走入餐厅然后开始工作。餐桌上高高地堆着电脑、线缆、调制解调器、相机,在它们的间隙里还挤满了垃圾和日常用的瓶子、罐头和杯子。马克是起得最迟的-他几乎都是下午才去工作,经常忙到深夜。在这个办公室里他最常穿搭的一套就是上身一件T恤,下身一条睡裤。在那间出租屋里,当这些男生都围着餐桌坐在各自的手提电脑面前时,整个屋子就鸦雀无声了,这是因为他们即使是坐在对方身边,想谈话的两个人也都是通过网上的即时信息交谈,这样就不会妨碍其他人集中精力做事。像马克和莫斯科维茨这样的网虫在编写代码时容易陷入忘我的入神状态,那时他们不会在意周围的背景音乐和电视机里传出的声音,只是受不了被人中途打扰。
无论莫斯科维茨和肖恩的加盟是否马克有意为之,他都借此组建起了一支理想的团队,由此可以发挥他个人的才华。莫斯科维茨具有的特质是每家创业公司都需要的-勤劳肯干、脚踏实地、多才多艺又注重实效。他负责维护网站服务的运作,为新入网的学校建立数据,必要时他会工作整晚,保证系统运行。
肖恩则正相反,他创建公司的经验丰富,熟悉运作的方法手段,善于建立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在硅谷人脉很广,了解怎样得到硅谷的信息。他懂得享受生活-只要手里有余钱,就会去品尝美食、理时髦的发式、买新潮的衣服。他可能偶尔会因为参加前一晚的聚会筋疲力尽而突然取消第二天的会议,却还是最适合站在前台宣传Facebook的人,毕竟这种能力正是网站所需要的。在硅谷,那些听说过Facebook的人大都认为这个网站愚不可及,只是迎合了一群性饥渴的大学生而已。而肖恩勾画的宏伟蓝图有助于为Facebook赢得业内尊重。
这两个人在团队中各司其职能让马克发挥所长,思考Facebook应该变成怎样的面貌以及为此要怎样发展,或者是依他的性子腾出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发Wirehog。颇为讽刺的是,马克不是Facebook的资深用户。事实上,其他网站的创始人和早期的成员也同样如此。2004年的夏天,莫斯科维茨带领着网站的实习生们开始收集数据,了解用户使用网站服务的真实情况。他们发现,有些用户每天浏览数百甚至数千份个人简历。他们的设计正是为这些用户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