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有句遗言:你的身体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多余的脂肪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只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念想、多余的追逐只会增加生命的负担。所以,人要敢于割舍生命中的多余。
——叶舟
别等到痛了再放手
我们都知道布袋和尚,他背一个大口袋,见到有缘人就把大口袋放在你面前,他要做什么?有的人说他是在化缘,其实他是在让人们放下,放下我们的烦恼,放下我们的困惑,放下我们的执着,放下我们的偏激,放下一些不良习惯、不良习气和负面情绪。
——湛如法师(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从前,有一个痛苦的年轻人去寺院找一位老禅师倾诉心事。
年轻人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禅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年轻人说:“我也想放下,可是有些人和事我偏偏放不下。”
“让我来帮帮你,”禅师拿来一个茶杯,让年轻人双手端着,然后他提起一壶沸水,往茶杯里倒水,一直倒到水满杯溢,直接流到了年轻人的手上!
年轻人被烫得手一抖,当啷一声,茶杯掉在了地上。
禅师说:“看到了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痛了,仍不放下,只会更痛苦!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应该放下,也必须放下,而且不能等到痛了再放手。
放下本是禅语。佛经中记载:有一个叫黑指的婆罗门,他修行非常刻苦,数十年如一日,终于练出了大神通。但他自己清楚,这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他心里总有一缕无名的烦恼。这天,黑指奋起神力,左手举着一棵合欢树,右手举着一棵梧桐树,前来献佛。佛祖亲切的招呼了他一声,然后说:“放下吧!”黑指赶紧放下左手的合欢树。“放下吧!”佛祖又说。黑指又放下了右手的梧桐树。然而佛祖还是对他说:“放下吧!”黑指不解:“我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佛祖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花树。你应该放下的,是心中的执著。也就是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舍至无可舍去之时,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黑指当下领会,礼拜而去。
佛家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中六识”。此三者是人们产生意识活动(也即欲望)的所有途径。如能全然放下,便可解脱。
坦率地说,佛家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也未必值得效仿。我们只需思考:差不多的两个人,有的人为什么活得轻松?有些人又为什么活得沉重?很简单,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
有求皆苦,放下同样令人痛苦,尤其是在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但人生在世,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们做主,“长痛不如短痛”,我们现在不放,将来被逼无奈也得放;我们现在不放,将来恐怕连放下的机会都没有。
春秋时期的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越国大夫文种非常佩服他的才学,便把他推荐给了越王勾践。后来,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会稽。鉴于形势,勾践采纳了范蠡的计策,向夫差称臣,并亲自前往吴国做人质。当时,夫差听说范蠡很有才能,曾经试图延揽他,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范蠡说:“大王能够留我一命,我就很满足了,哪还敢奢望荣华富贵?”不肯变节。
此后数年,范蠡一直陪着勾践在吴国当人质,多次化解了夫差的疑虑,最终骗取了夫差的信任,与勾践回到越国。回国后,范蠡又配合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历经二十余年,最终灭掉了吴国。
勾践班师回国后,大摆庆功宴,席间一个乐师即兴作了一首《伐吴曲》,曲子中不免称颂范蠡、文种的功劳,勾践听后什么也没说,但是表现得有点不高兴。范蠡顿时心寒:勾践猜疑、嫉妒,不想归功于臣下。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范蠡决定激流勇退。
第二天,范蠡面见勾践,请求退隐江湖,勾践却假惺惺地说:“没有先生,寡人就没有今天。如果先生留下,我愿意和您一起共享越国。”范蠡再次请求,勾践居然威胁他说:“先生如若私自逃走,必将身败名裂,一家老小难保!先生还是留下来与我共享越国吧!”
范蠡与勾践共事多年,非常了解他的心思,哪敢留下来和他共享越国?当天晚上,他便带着家人不辞而别,终生未回越国。善于经营的他,不久便成了富可敌国的实业家,被后世尊为“商圣”。
范蠡走后,还给曾经“风雨同舟”的好朋友文种写过一封信,劝他“速速出走”,文种起初不信,但后来看到勾践与功臣们逐渐疏远,方才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然而为时已晚,勾践深知文种才华过人,便借奸臣诬告文种之机,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先生曾经教我伐吴七策,我仅用三策就灭掉了吴国。现在请先生带着其他四策去地下服侍先王吧!”文种仰天长叹一声,说道:“我真后悔当日不听范蠡之言,如今果然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说罢拔剑自刎。
纵观五千年中国史,我们悲哀的发现,尽管“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一再重演,但因为贪恋名利最终飞蛾扑火的人从来不曾少过。难道这些人都不明白吗?显然不是,单说故事中的文种,其智谋并不见得就比范蠡逊色。其实,范蠡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看透了名利场这个最残酷的战场,从而敢于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激流勇退。这是大智,更是大勇。而且从范蠡后来“三致千金”来看,弃政从商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片更适合的天地。
总之,人生需要放下,人生也没有什么放不下,别等到痛了再放下。当你觉得难以抉择时,放下就是最好的选择。
放下,然后前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
美国有一个故事:
一个青年感觉生活压力太大,他找到智者,向他求教。智者找来一个空篓子,让青年背在肩上,然后指着不远处的一条沙砾路说:“你沿着路走,每走一步就捡一块小石头放进去,我在尽头等你。”当青年背着沉重的篓子,气喘嘘嘘地走到智者面前时,智者问他一路走来有什么感觉?
青年说:“感觉篓子越来越重。”
智者说,“没错,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背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世间捡一样东西放进去,一路走来,自然越来越重,越来越累。”
青年问:“难道没有办法可以减轻一些吗?”
智者反问:“那么你愿意把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青年不语。
智者说:“我们的篓子里,除了精心寻找、追求所得,还有责任。当你感到生活沉重时,也许你应该想想总统,庆幸自己不是总统,他的篓子可比我们大多了,也沉多了。”
生而为人,有些责任的确不能推脱,不能逃避,但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经验,因为他们不懂放下。如果你感觉自己的篓子很沉重,那就定期把篓子放下来,检查一下,里边说不定会有很多无关紧要的负担、无谓的应酬、无关痛痒的摩擦和矛盾。
佛经中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次,佛祖在讲到断爱时,给弟子们打比方说:“比如有一个人,他在旅行时遇到了大洪水,他所处的河岸边充满了危机,但彼岸非常安全,他想渡河,附近却无船可桥,他便采集草木枝叶,扎了一个简单的木筏,顺利登上了彼岸。上岸后,他想:“这个筏子真是太有用了,这么丢了太可惜了,我不如背着它上路,以后再渡河就不用着急了……”
接着,佛祖说:“这个人的行为非常愚蠢,因为他不能断爱。”
“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有弟子问。
佛祖说:“正确的做法是把筏子拖到沙滩上,或者停泊在一个水流平静和缓的地方,然后继续行程。因为筏子是用来渡河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所谓断爱,就是割舍。佛经上说,“断爱近涅盘”,“涅盘”就是修成正果,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有所转机,有所成就。相反,不懂得割舍,像那个扛着船前行的人一样,只能是因爱负累,因爱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