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销售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9249500000032

第32章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促成交(2)

第四,是告诉客户有必要和朋友一起享用。因为客户的选择是相当明智的,这种明智的决策足以成为客户向其朋友炫耀的资本。

第五,很礼貌地向客户告别。和客户告别时要郑重地向客户道谢。 耐心是一个销售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销售员本身的基本特征就是从拒绝开始。一个销售员如果没有耐心,一遇到拒绝就立即放弃,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

以下是销售专家为成交规划的四个步骤,值得借鉴:第一,是接近,取得和客户接触的机会。 第二,是销售员,既销售自己,又销售产品。第三,是拒绝处理,通常也叫异议处理,这是谈判的磨合过程。第四,是促成,主要是向客户提出成交要求。理论专家们强调必须按部就班,否则就是急于求成。这种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销售员可以通过促成试探来寻找成交的时机,但是就达成交易的全过程来看,这种模式比较多见。

巧妙利用客户见证说服客户成交

美国营销专家亚佛瑞·福乐曾经说过:“销售的关键在于能够向客户证明我们所销售的产品的确如所说的那么好。”客户大多是非常理性的,尤其是在做出重大购买决定时,他们需要销售员提供更多的证据来确保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销售员能记得住数十页的产品说明书,但是却不能够给客户提供一个合适的案例;即使有,也是模糊不清,这样,客户当然不会相信。

所以,销售员在拜访中要更多地了解有哪些客户用过我们的产品;有哪些客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后的确获得了明显的好处;此外,还有哪些客户对我们产品赞不绝口,愿意和我们长期合作……这些,都是我们销售的有力武器。

假如我们销售的是保险,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现在医疗费用是很昂贵的,如果您得了重大疾病而又没有购买保险的话,那么很可能会为了治病而倾家荡产,您想让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吗?”听到销售员这样说,客户不立刻把销售员赶出去才怪呢,更别提买保险了。 如果我们能转换一下思维,为客户讲一个别人的故事,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对客户说:“我有一个朋友刚结婚一年半,并且有了一个小宝宝,她的丈夫最近因为癌症不幸离世了。因为没有买保险,所以只能自己掏医药费,结果家里全部的积蓄都用来给丈夫治病了,现在我的这位朋友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非常困难。”这样的例子是不是会比我们单纯地说买保险更能够打动客户的心呢?

再比如,我们销售的是保健品,我们对客户说:“许多服用了这种保健品的人,都发现自己的抵抗力明显地提高了。”这可能是事实,但是客户的眼睛看不到,所以这样的话听起来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但如果我们接着说:“这是某个小区的委员会送来的表扬信,上面提到他们小区很多老年人在服用了这个保健品之后,觉得自己更有活力了。”这样是不是会更容易让客户相信呢?

所以,销售员要想有好的业绩,就必须重视案例的作用,平时多准备一些能够打动人心并且具有说服力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打消客户的顾虑,成功销售我们的产品。

另外,销售员在运用案例说服客户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诚实,切不可捏造故事

销售员不能为了销售产品而捏造故事,欺骗客户,否则一旦被客户看出破绽,那么我们不仅销售失败,而且还会名誉扫地。因此,销售员最好选择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这样我们讲起来会更加生动可信。

2案例要讲述得具体,不要太笼统

清楚明确地案例通常比较容易引起客户的兴趣,也更具说服力。所以,销售员一定要记住:案例讲述得要具体,保证给客户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比如销售员在销售的时候会说:“这里很多的商店都从我们公司进货,他们非常认可我们的产品。”这样的话太笼统,客户根本不会信。但是,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客户名单给他看一下,顺便拿出一些权威人士的评价,他的态度肯定会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3所举的案例要恰当

销售员要清楚自己列举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客户认可、接受我们的产品,因此,所举的案例要能恰如其分地证明自己产品品质的优越,不能天马行空地东拉西扯,这样虽然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客户却不知道我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适当妥协创造双赢促成订单

在销售过程中,有时遇到了成交障碍,销售人员采用了各种促成订单的技巧都无法达成目的时,那就只有采用降价这一招儿了。但是,在销售过程中,降价也有技巧。这个技巧就是退一步成交法。

退一步成交法是指在与客户谈判时,遇到了成交障碍,销售人员不得不降价时,己方先作一小步退让,同时将合作的其他条件作相应的调整,并立即进行促成。这样,销售人员首先以让步表现出了成交的诚意,客户只要有诚意就有可能会答应销售人员所作的相应的调整条件。因为,此时交易不成,客户方将会背上“理亏”的心理负担。大部分情况下,客户会迅速与销售人员签单的。

一个销售人员在向一个经销商推销该公司的新一代产品时,由于该经销商是公司的老客户,对其产品性能都比较了解,就没有提别的要求,仅仅要求销售人员将新一代的产品按照原来产品的价格卖给他。

对于这一点,销售人员感到很为难,因为毕竟是新一代产品,科技成分要高一些,按照原来产品的价格批发给他,利润显然要下降很多。对此,销售人员不敢盲目答应经销商的要求,就发信息咨询了公司的主管经理。

主管经理表示:“量大的话可以考虑,量太小了就不能答应。”

销售人员得到主管的回复后,就对经销商说:“您也知道,我们的产品是换了代的,科技成分较高,成本要高一些。价格当然应该高一点。您现在要求按照原来的价格进货,确实让我们感觉到非常为难……”

经销商说:“现在市场不景气,东西都不好卖。我们是老合作关系,长期做生意的,所以我才敢放心进你们公司的货。如果新产品要提高价格,那么让我们怎么卖出去?这样吧,我也给你透一个底,要么按照原价,我们进一点货,要么暂时不进货,等市场好转了以后再说……”

销售人员说:“我们之间的合作也不是头一次。我们开发的新产品按照报价批发给您就已经够低的了。这样吧,看在我们是长期合作关系的份上,我们各自都让一步,好不好?我亏本将新产品按原来的价格卖给您,您呢,一次多进一点货,将原来的200吨货物加到300吨……”

客户听了后说:“现在市场不景气,我们进200吨货就已经够多了,进300吨……”

销售人员说:“是啊,现在市场不景气,我们产品的利润已经很低了……现在,新产品按照原来产品的价格批发给您,几乎是赔本的买卖,而您多进一点货风险虽然比较大,但是进货的价格低,利润空间大啊!这一个优惠条件是我努力向上司争取来的。在我们公司您是第一个享受这种优惠的人……”

经销商衡量了一些利弊,觉得销售人员退让了一步,自己退让一步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虽然进货过多,但是新一代产品的零售价肯定比原来的要高一点,这样利润空间也就变大了很多。

于是,客户还是决定与销售人员签下了一单。

很显然,这一单是双赢的一单,对于销售人员及其公司来说,价格虽然降低,但是销售量提上去了,能够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而对于客户方的经销商来说,用原来产品的价格进新一代产品的货,利润空间显然变大了,收益自然也相当可观。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和客户很容易在某些方面产生分歧。有时,为了各自的利益甚至互不相让,致使销售进入“对立的局面”。此时,销售人员首先要考虑尽量在不降价的情况下说服客户签单,如果无法达到目的,那么就可以采取主动退让一步,然后对成交要求作出进一步修改,要求客户“也让一步”,以此缓解“对立的局面”,促使客户下决心签下订单。

许多客户不断地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这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要得到什么而驱使他们这样做的,而是他们内心“不愿意吃亏”的思想驱使他们这样做的。在交易双方为成交的一些条件争论得难分难解时,他们如果有真实的购买需求,也希望能够在不吃亏的情况下妥善解决争议,因为毕竟拖下去也要消耗他们的购买成本。

此时,销售人员应该先退一步,让客户感觉“他赢了”,然后对成交条件作相应的调整,变相地要求客户也“退一步”,往往能达到求同存异、促成订单的目的。

当你采取这种方式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别轻易让步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要想争取到客户的满意,在谈判时不能轻易地让步。销售人员一旦轻易让步,就会让客户觉得有争取更多优惠的空间,并不断地提出要求。

2要求客户让步的部分应该略比销售人员让步的那部分小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采用退一步成交法实际上是自己“先退一步”,掌握主动权,再要求客户“退一步”的做法。此时,销售人员要求客户“让步的那一部分”非常重要,往往决定着交易能否达成。如果销售人员要求客户“让步的那一部分”过大或者触及了他们的核心利益,那么往往容易遭到客户的拒绝,从而把交易逼进死胡同;相反,如果要求客户“让步的那一部分”过小,那么相应地,销售人员及其公司的利益损失就会变大。因此,要求客户让步的部分应该略比销售人员让步的那部分小,这样,既可以促成订单,又不至于为自己或公司造成太大的损失。

3让步是痛苦的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在关键时刻让一步,虽然能够带来较大的利益,但是在客户面前还是要表现出“让步是非常痛苦的”、“让步是迫不得已的”。只有这样,销售人员要求客户让步的要求才有可能实现,才有可能达到促成订单的目的。否则,盲目的让步不仅无法促成订单,而且还会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

4让步时态度要诚恳

销售人员让步的主要目的是向客户直接表明自己对成交的一片诚意,希望客户也能以让步的行为来表明自己的诚意。而客户此时是被动的,如果他们此时能以让步的行为来表明诚意,那么签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相反,如果他们没有以让步的行为来表明他们的诚意,那么他就得为成交失败负最大的责任。然而,只要成交对他们是有利的,他们是不愿意背负这种道义上的责任的。

总而言之,退一步成交法是销售面临死亡时,销售人员积极争取主动,向客户表达成交的诚意,而又基本不损害自身利益的促成订单的技巧。为了促成订单,销售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和揣摩这种技巧,让一切看来即将泡汤的订单“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