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正能量
9245900000029

第29章 人格正能量(2)

正直的施教授对这种情况深恶痛绝,明知公然发表这些看法会戳中那些人的痛处,引起他们的憎恨,可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无法想象的后果,但是,本着一颗正直的心,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回国报效国家的目的,他还是毅然发表了这些言论,只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起到一些促进科技体制改善的目的,希望每个人,至少是清华学子能从我做起,做一个自律和有职业操守的人,净化科技研究的大环境。

个人魅力绝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的是平等的姿态

很多人在成功之前和成功之后的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尚未取得成功之时一味地伏低做小,仰视他人;当他一旦取得了一些成就,成为了所谓的成功者后就立刻变了样,似乎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终于到了可以扬眉吐气的日子了,自视过高的他们不愿意再和比自己层次低的人打交道,自以为是,更不愿意再放低身份去向身份高于他们的人请教、学习。

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其实只是自我感觉良好,事实上有很多不如他人之处,而越是那些学问好、素质高的人往往越好相处,平易近人,极具个人魅力的他们越是达到新的高度,在生活中就越是容易交往,以平等的姿态待人。

被自己的同事喊做“老冯”、被学生们戏称“冯一百”的清华现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务委员会委员冯平法,尽管在学术界的地位很高,在清华学子面前也是老师,但无论大家以怎样的方式和他打招呼,他永远都是面露慈祥的笑容,为人虽然严谨却又平易近人。冯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无微不至,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生活甚至情感。有一次在他组织的实验室开组委会,他在总结了学生们的科研进展和讨论的内容后,还关心地说道:“好像你们最近的娱乐活动有些少啊,咱们的文体委员要行动起来,好好地策划一下嘛,给同学们创造一个活泼休闲的学习氛围啊。”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冯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爱护,让同学们备感温暖。在同学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个人的发展方面,冯老师也常常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他常常教导同学们:“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首先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然后一定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他常常告诉学生,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会决定这个人一生的道路,如果没有选择好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就会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苦恼。除此之外,在每个学期初,冯老师都会把学生们整体的工作做一个全面的部署,让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并合理安排高年级的博士生和低年级的硕士生的合作,让大家能很好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他还积极鼓励学生承担社会工作,合理地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全面提高自己。冯老师这种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教导与照顾让他的学生受用一生。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位专业知识过硬、深谙教学理论的老师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是一位好的老师还是一位慈父,他与“爱子”们平等交流,对他们关怀备至,是所有学子们的良师益友。

正是冯老师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态度、平易近人的处世之道,让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最好的展现,也成为了所有清华学子提升个人魅力的好榜样。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不单与自己的同事、学生相处融洽,即使与素不相识的人也能友善、平和地相处。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国际着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期间,有一年新生入学的时候,一个刚刚考取北大的学生来学校报到,他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四下张望却找不到人帮忙看守行李。突然他看见了季羡林先生,因季先生穿着朴素,手里提着个塑料网兜,这位学生便误以为季羡林是北大的校工,于是就请求先生帮他看着行李。和蔼的季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直在烈日下帮他看行李,直至这个新生办完入学手续才离开。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才发现在烈日下帮自己看守行李的老人竟然就是副校长、闻名世界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十分感动,同时也深深被季先生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晚年的季羡林由于身体不适曾在北京的301医院住了三年。平易近人的他完全没有大师的架子,和医院的很多医生、护士成为了好朋友,他的人格魅力就像一个大磁铁,将周围的人全都吸引到了他身边。有一回,一个年轻的小护士对他说起了某家报纸正在连载季羡林先生的着作《留德十年》,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本书,很想尽快看到下文,只可惜报纸上只是一期期地连载。季先生听到这里,立刻把李玉洁老师找来,让她吩咐人去买这本书,并开心地说:“书就是写给人看的,只要这里面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那就值得了。”小护士拿到季先生送的书开心极了,这一事件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医院,造成了轰动,大家纷纷来向季先生要书,还索要季先生的亲笔签名。“都给!”季先生豪迈地发话了,“买去。钱是有价的,大家的受益是无价的。”结果这么一趟趟地买下来一共买了600多本,而还在医院修养的季先生也一笔一划地亲自给签了600多个名字。作为季先生的助手,李玉洁老师对季先生的人格魅力的敬仰简直到了敬如天人的地步,李玉洁老师说:“虽然照顾老先生在体力上来说确实很累,因为我自己也是快80岁的人了,但是这却可以从灵魂深处体验到一种特别的幸福,他让我感觉到生活在他身边简直是一种享受。”当被问到享受什么时,她回答:“首先就是季先生的人格魅力。季先生在做人方面,从来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很克制,但却喜欢照顾他人,以德报怨,虚怀若谷。而且他还一直坚持着平民立场,对任何人都没有等级观念,无论是大官还是平民,都是一样对待,医院里的勤杂工,大部分都和季先生聊过家常的。”

是的,季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从来不会介意自己或者对方的身份,永远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他人。他同情弱者,主动关心他们,同时接触不同行业的人,绝不会以世俗的眼光将不同职业的人分出三六九等,在他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

个人魅力的体现不仅在于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术素养,还需要个人在为人修养方面具备一定的深度。骄奢是做人的大忌。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其值得尊重的地方,富有个人魅力的人不该是高高在上,供世人敬仰、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应该融入大众,与普通人为伍,将他的人格正能量传递给所有人,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所有人。

清华人——“正义的使者”

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震动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人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人们心中那崇高的道德准则。”坚持正义,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要的道德准则,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正义这一精神一直被传承着。

我国近代史上着名思想启蒙家梁启超的着作《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只有少年们心存正义,这个国家才能正义长存。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高等学府,清华人更是当代少年中的优秀代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正义的清华人是整个社会的良心,是社会正义和文明的化身,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未来。正如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之于社会的价值是居首位的。

我国近代着名的人类学家、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先生,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他对于自己的考古工作有一句名言——考古先要有人品。确实,考古学家在工作中随时都能接触到无价之宝,历史上那些无法复制的瑰宝几乎都要经由他们之手,若是没有一颗正义的心,没有正直的人品,将可能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

李济先生早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后在麻省克拉克大学学习心理学,接着又在哈佛大学修人口学,并拿到了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他回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人类学导师。李济真正参与考古挖掘是在1926年春天,加入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考古组的主任。1937年,在对殷墟的第15次发掘完成后,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随着抗日战争的愈演愈烈,李济先生为了保护挖掘出来的文物不被战争破坏,他和几位工作组成员夜以继日地护送着1132箱珍贵的文物来到了长沙。但就在长沙暂住的3个月里,工作组的年轻人目睹了自己的国家被日本人侵略的场景,大家都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他们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参加到抗日的队伍里去。李济先生也不方便劝阻,只好自己带着大量的文物来到了昆明,幸而在这里遇到了几个同仁,加入了考古研究的队伍。之后又因为战争的激化,时局更加动荡不安,李济与他的考古队伍,辗转来到了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在这个小镇,他们在一次搬运文物箱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一个装着人头骨和体骨的箱子,里面的人骨散落一地,被当地村民撞见后,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在战争中饱受煎熬的村民心里充满了恐惧,开始流言四起,村民们都说李济先生的考古队伍是专门吃人肉的组织。为此,李济先生和队友们引来了村民们的敌对和排挤。李济先生决定澄清这个误会,邀请了当地的官员和最有名望的乡绅座谈,解释他们的工作,讲述了研究人骨的意义,这才让村民们重新相信了他们,化解了一场暴力冲突。就在这场护送文物迁徙的过程中,身携无价国宝的李济先生一路上风餐露宿,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吃尽了苦头。而且,就在途中,他的两个孩子也因为路途颠簸,患病不治而亡,这件事情给李济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无论是多么艰苦的情况下,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任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好地将大量珍贵文物保存了下来,为国家和民族挽救了一笔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