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正能量
9245900000028

第28章 人格正能量(1)

清华告诉你刚正不阿才能施展个人魅力

在当今社会,为人处世方面的基本要点就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要想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人格魅力。所谓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各方面特征的总和,也可以指一个人道德品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而人格魅力则是指这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或者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力量。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是很受别人欢迎与喜爱的。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有其特殊的社会性。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说,人是群居动物,所以,没有人能够脱离其他人、脱离社会而生存。

虽然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人品、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但清华人刚正不阿的精神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且还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人格正能量。若想做到将正直、刚正不阿的精神深植骨髓,并且很好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中,用切实的行动来证明自己那一颗坚持正义的心,其人格魅力就将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校长以身作则:人格魅力不是说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有吸引人的力量。但其作为当今社会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要素,绝不是说说就能具备的。清华校长顾秉林先生忠告广大学子:“人格魅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人格魅力既表现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和处理各种关系方面的热情、友善、积极等,还有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其气质、操行、能力和知识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优秀的人格魅力不但能够吸引人和感召人,还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而这些都不是光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而需要切实地用真正的行动来表现。

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领导者,他的人格魅力是整个集体里的磁石,起着把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全都吸引到身边凝聚成一个密合的整体的重要作用。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作为整个学校的表率,要教育学生们培养出众的人格魅力得靠实际行动,校长只有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子。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无论何时,清华校长都将真诚、坦率根植于心,马克思说过:“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为人正直,是一个校长富有公信力的前提。清华校长无不心系学生,勤政廉政,以一身正气来感染万千清华学子。两袖清风,始终坚持原则,公平公正,真正是掌权却不专权,善用权而不乱用权。作为一校之长,也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展示出其人格魅力。他不一定是全校最有学问、最具智慧的人,但一定是那个最善于学习的人,他通过不断学习,完善教育理论,根据教育实际来整合教育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用行动来影响大家的思想。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他“灵魂的清香”将随着他的言行传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吸引着每个人向他靠近,被他影响。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会对全校师生起到其他人无法比拟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

梅贻琦先生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后,就到清华大学担任教务长等多个职务,至1931年,梅贻琦开始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一职,直到他在台湾逝世,都一直在为清华服务,被人们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清华大学在他的领导下,仅短短十年间就从一所有名气但没有什么学术地位的大学一跃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深受师生爱戴、个性沉静、寡言慎行的梅贻琦校长被着名外交家、书法家叶公超以“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个性。梅贻琦校长还有“身教重于言教”、“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等教育名言深受后人推崇。而他自身也是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自己的原则去做,绝不光是说说而已。

沉默寡言的梅贻琦校长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和朋友家人相处时话都很少,在公共场合更是听得多、说得少,即使在不得不发言时也是说得很慢,逻辑清晰,很少断然下结论。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敢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和没有主见,在关键时刻他总能一言九鼎,一语定乾坤。清华人评价他说:“他开会的时候很少说话,但是如果需要做报告或者讨论时,总是能够说得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当很多人因为某个问题而争论不休时,他常常能够一言解纷。而且别看他平时不苟言笑,其实他是个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的人,有时候偶尔说出的一句话,常常令人回味良久。”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他说:“如果哪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时那样谨严,那么少,那么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他在遇到问题需要讨论时,总是先征求对方的意见,虚心地问道:“你看怎么样?”当他对对方的回答感到满意时,就会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会语气和缓地说:“我看还是这么办好……”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正是这种谦虚平和的待人处世之道,让那些即使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感觉得到尊重,而不会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就心生怨愤,并能心平气和地与大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梅贻琦校长虽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却绝不是个呆板木讷的“冬烘先生”,幽默诙谐而有富有智慧的他在待人处世方面有时颇有情趣。他的一生没有写太多的文章,至于演讲这类的活动就更少参加,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而且涉猎广泛,既对理科专业的书籍刊物有所研读,例如对于物理学、工程学等最新的研究发展动态和新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的关注,还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里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他最常看的也是长期放在床头翻阅的英文版《读者文摘》和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挤出点时间来研读。所以,博闻强识的他说起话来总是引经据典、见解独到,而且知识广博的他也能和任何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者相处融洽,很谈得来。不仅是学术方面,他的业余爱好也非常广泛。他喜欢音乐,爱好吟诗诵词、欣赏字画,还爱好集邮。室外活动方面也丝毫不落后,他很爱球类运动。虽然工作上任务很重,宵衣旰食,但却始终坚持着集邮的爱好。他写字台的抽屉里常年放着几大本集邮册,里面收集着他多年来最爱的各种精美邮票。喜欢种花的他还曾在家门口特地开出了一小块地用来种花,闲暇之余就在这块小天地里给花松松土、拔拔草。有一次他的夫人生病了,富有情趣的他就将花朵剪下,送进卧室给夫人观赏。

提升个人魅力的实践活动需要一个正确的导向,它不是盲目的。梅贻琦就是这样一个富有人格魅力且能给清华的师生提供正确导向的校长,他虽然说得不多,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清华全校师生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这样具有强烈向心力的人格魅力人人都想拥有,但大多数人都是说得多,做得少。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用他自己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道理:人格魅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清华人将刚正不阿深入到自己的骨髓里

“宁作沉泥玉,不作媚渚兰”,刚正不阿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之一,也是一个人最为高尚的品行之一。我国着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在其着作《我的生活》中说道:“知识要圆,行动要方。”刚正不阿是人们的立身之本,人们需要这种正直、正义的精神,若一个人失去了刚正、正直的心,整日浑浑噩噩,任由别人摆布,无法判断是非曲直,不敢听、不敢讲公道话,那么整个社会也就没有了公正可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自幼便被教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上学后,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老师们也无一不是教育大家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是,在实际的为人处世中,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刚正不阿已显得愈发珍贵。清华人,作为我国最高等学府的代表,他们却能为常人所不能为,将刚正不阿的珍贵品质深入到自己的骨髓中,从而为人们、为社会带来一股清新的正能量。

号称“死不甘心”的自由斗士的殷海光,是我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和启蒙大师。早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求学,毕业后进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师从于我国着名的逻辑学专家金岳霖。他的一生,是不畏强暴的勇士的一生,他为人刚正,坚持真理,从未被强权吓倒过。942年,殷海光经过了在西南联合大学的4年刻苦学习后,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研究所,但热心政治的他,很快便卷入了校园内的各种政治斗争中。在1944年底蒋介石发表的《告知识青年从军书》的鼓动下,年轻气盛且对国家富有强烈责任心的殷海光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学术研究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参加了当时的青年军,准备为祖国和民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几番努力进入军营后,经过了8个月的摸爬滚打,天生书生气重的殷海光发现自己实在不适合军队的生活,无法成为一名铁血军人,无奈之下他离开部队回到重庆。但是这点挫折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而是转换目光,开始了在政治场上的角逐。

踌躇满志,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殷海光在同乡陶希圣的帮助下进入了国民党创办的《中央日报》,成为了替国民党摇旗呐喊的吹鼓手。不久,殷海光就认识到,像这样喊口号、歌颂丰功伟绩完全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于是,他完全没有考虑自身的个人处境,调转枪口转向国民党,不断对其进行尖锐的讽刺。1948年11月4日,他更是直接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赶快收拾人心》的文章,猛烈地抨击国民党的权贵和其对国内外的政策,并因此惹怒了蒋介石,受到蒋介石严厉的斥责和警告。但深入骨髓的刚正精神让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在1949年3月又发表了一篇社论,讽刺跟随蒋介石到台湾的政要都是“政治垃圾”,因此受到国民党的攻击和迫害,不得不离开《中央日报》。

殷海光离开《中央日报》后只觉一身轻松,不久就到台湾和胡适、雷震等创办了在当时影响力颇广的半月刊《自由中国》,推出了以“今日的问题”为总标题的一系列社论,对台湾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展开了全面的探讨,他在其中提出的一些尖锐的问题再一次惹怒了蒋介石,受到了蒋介石的一系列攻击迫害。紧接着《自由中国》被国民党查封,所有的编辑都被软禁,台湾的“警备总司令部”还专门为殷海光设计了一个陷阱,买通了他的一个朋友,利用其对国民党的不满来引诱他,准备在得到充分的证据后就对他动手。幸好国民党的这一诡计被他的好朋友识破,使得殷海光逃过一劫。差点被捕的殷海光依然没有被这些白色恐怖吓倒,反倒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宁折不弯的刚正精神,斗志昂扬,继续在各种杂志上发表文章,痛斥国民党的罪行。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刚正不阿的精神,才支撑着殷海光不断地战斗,终其一生为祖国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直至1969因病去世。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和民族都亟须这样正直的年轻人来拯救和振兴,而且在那样的年代,面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仍能保持刚正不阿的清华人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胡乔木先生虽然只是从清华大学肄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后来成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获得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家等一系列头衔。930年,胡乔木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因为不想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实验上,而是想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书籍,于是,他转入了历史系。在学校,胡乔木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开始参加一系列的学生运动,接着还秘密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进步组织读书会的骨干。1930年,刚正不阿一心报国的他被北平团市委吸收,被委任为市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但好景不长,不久,他就被以“同情‘托派’分子”的罪名调离了岗位,后来,他离开了北平回到南方。之后进入浙江大学求学,又因为“插图”事件被当时具有严重法西斯教学思想的浙大校长郭任远认定为“赤色分子”,对他十分不满。就在胡乔木即将升入大四时,郭任远通知教务人员把胡乔木的考试成绩由80多分改为50多分,判定其不及格,然后,以此为由开除了他。这件事情被正直的费巩老师知道了,他积极地为胡乔木申辩,但专制的郭任远还是把胡乔木等十余名学生开除了。胡乔木没有因为被开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依然积极地和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联系,将党的指示和思想传播到了浙大的每个角落,还组织了一场“驱郭运动”,成功地推翻了郭任远在浙大的统治,迎来了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的竺可桢校长。不久,胡乔木自己也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追随毛泽东,长期担任主席秘书,人称“中共中央一支笔”。

清华人的正直不单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才存在,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正直、诚实依然是清华人坚守的宝贵品质。

世界着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他曾给化生基科班的毕业生留言:“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他认为,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就是诚实地做学问,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完全尊重原始的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必须时刻警惕在研究和学术论文分析时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同时做人也要诚实,但更重要的是要正直。诚实而正直并不代表固执和木讷,一个人不可能从小到大都没有撒过谎,一个成年人也不可能每句话都是完全真实的,若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是允许善意的谎言的,这不仅是符合情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比如对于病危病人的适当隐瞒和安慰,即是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但在一般情况下,则要谨记,邪不压正,社会风气需要人们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学术风气更需要正直。在学术界,国内存在着一些歪风邪气——学术潜规则,它的危害程度绝不亚于学术造假,而且比学术造假更具隐蔽性。这一现象很广泛,而且很难人赃俱获,给之以应得的惩处。现在国内最大的学术潜规则就是“官商勾结”,各取所需,那些掌握了立项、评审大权的科学家们通过和有实权的局处级领导合作,利用手中的权力取得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这种学术潜规则严重阻碍了科研创新、学科新人的培养和年轻科学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