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9234100000032

第32章 中华民族海洋之路:辉煌与耻辱并存(1)

“银河号”事件多少有些让中国人感到苦涩。美国人为什么敢在国际上如此欺侮中国?如果中国的军舰、飞机在公海上干扰一艘美国商船的正常航行,并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强行其停泊,美国人能答应吗?如果中国拥有强大的海军,美国人还敢如此嚣张吗?不管在“银河号”事件上中国在道义上赢得了多少“分”,不管中国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采取了一让再让的克制态度和友善措施,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还没有能够确保在国际公海上自由从事经贸活动的能力!

生存·发展·综合国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强调“居满思缺”。然而,今天的中国人似乎未“满”而忘“缺”。资源匮乏、市场不足、劳动力过剩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通病,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究竟应该怎么办?

综合国力既是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是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把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作为国家战略首要的、根本的目标。

综合国力到底是什么?国内外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确地认识综合国力的实质,科学地确定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对于一个国家确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笔者之见,所谓综合国力,应当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即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它应当包括“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包括国土、资源、人口、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软件”主要包括政府质量、政治体制、思想意识、科技文化、国际关系等。对于一个国家长远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国土、资源、人口、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等。

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意义

把国土面积作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是外国学者比较一致的认识。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越大,国力也就越强,因为“地大”总是与“物博”紧密相连的。目前,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均既是国土大国,也是资源大国。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历来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9世纪初,当美国从巴拿马买到2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时,美国驻巴黎公使罗伯特·利文斯顿就曾说:“从这一天起美国取得了第一等强国的地位”。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曾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两国胜败的结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说:中国是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余地。而日本国度比较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毛泽东的论述加上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展现出国土大小的重要作用。因此,陆地国土也曾一度是列强争夺与瓜分的主要对象,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多是由陆上“地盘”之争所引起的。当前及今后,海洋“地盘”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国土的地理位置也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就自然地理位置而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求和对策,内陆国家只能发展陆路贸易,濒海国家则多了一个海上通道;内陆国家只需要陆军、空军就可以保卫国家安全,濒海国家则还需要海军维护海上安全和权益。美国东西濒临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因此其国土自“经济独立战争”(1812年美英战争)以来基本上没有遭受来自外部的战火洗劫和破坏。英国与欧洲大陆有英吉利海峡相隔,所以成为800多年来欧洲唯一没有被他国攻占过的国家。就交通地理位置而言,位于海陆交通枢纽和咽喉地位的国家,平时可以借助地缘优势发展经济,战时则可以借助地缘条件制约其他国家,从而使本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身价倍增。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周围国家就属于这种情况。就政治、军事地理位置而言,一个国家的周边国家或者政治集团越多,矛盾纠葛往往也就越多,国家的安全环境也就越复杂,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影响也就越大。中国目前与十几个国家为邻,不同时期总是有那么几个可恶的“捣蛋鬼”。当然,地理位置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国际关系、交通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比如,北极地区长期以来因寒冷而不为世人所注目,但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北极圈内的航线成了欧、亚、北美三洲之间最便捷的航线,北极的战略地位已越来越重要。

地形地貌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为,地形地貌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状况越好的国家越有利于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的西藏地区、西北地区所以经济增长缓慢,与地形地貌不便于交通不无关系。从国家安全防卫角度讲则正相反,地形越复杂,越便于设防,如果一个国家的周边都是丛林密布的陡峭山峰,必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所以能够“风风火火”、“该出手时就出手”,而在波黑战场上却像一个“小脚老太太”,正是由于两者的地形地貌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况,前者平坦无垠,后者山地丛林密布。中国的西藏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生存与发展环境较为恶劣,但中国始终坚决反对其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除了西藏历来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资源等因素之外,再就是它对南亚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可以有效地掩护内陆的安全。当年的英国人也只是人背马扛、拿着几支小枪、小炮从印度经锡金、不丹进入中国的西藏,打到江孜就不得不“打道回府”。到过中国西南边境地区的人都知道,以目前的军事装备情况而言,从喜马拉雅山南侧向北发动大规模的地面武装入侵是相当艰难的。这就是中国地理优势。

资源是综合国力中相对稳定而又影响深远的因素

资源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主要包括土地、矿藏、能源、森林、水等。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就具备了持续强盛的基础;反之,则一个国家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像日本就是一个典型,它虽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由于缺乏资源,许多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战略物资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匮乏的资源使日本的经济十分脆弱,在全球经济竞争、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往往受制于人。

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影响重大的因素,一个国家能够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是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源的种类和需求激增,而有限的资源却日益减少,资源在综合国力诸因素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突出,资源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资源的种类很多,但尤以能源资源和金属矿藏资源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为大。能源资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能源资源所以重要,主要因为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特别是石油,已经成为工业的“血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命脉,掠夺和控制石油也是武装冲突的重要原因。冷战时期中东地区的战乱和动荡主要源于两大集团的争夺;冷战后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海湾战争,重要起因之一是对该地区石油资源的争夺。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施加压力,通过减产和禁运,给西方国家的经济以沉重打击,从而导致了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并最终迫使西方国家作出某些重要让步。金属矿藏资源,是工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许多金属元素及其矿藏的发现和开掘才创造了现代工业。

当今世界,劳动力和技术也成为一个国家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口众多的国家,劳动力过剩往往是一种包袱,而人口匮乏的国家,劳动力则十分“金贵”。“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其战略意义将是巨大的。德国前外长根舍曾在德国《每日镜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仅由于它的人口数量就是一个世界政治因素。对这个有着伟大文化的伟大国家进行冷战,是人们可能做的最错误的事情。中国的经济要素是不可忽视的,今天没有中国这个伙伴,要奉行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技术资源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将越来越突出。

工农业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业生产能力的基本标志,是国家的粮食能否自给。通常情况下,农业生产能力强,粮食能够自给,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就具有了可靠的基础;农业生产能力弱,粮食不能自给而需依靠进口,其生存与发展就很困难。当今世界,非洲战乱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能力低下,民众缺吃少穿。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历代君王都把农业问题摆在施政之首,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核心问题是农业问题,只有人民吃饱肚皮,才有社会的稳定,才有社会的发展。一个时期以来,虽然中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效益不佳,劳动力下岗数量增加,但中国社会基本保持着稳定,经济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农业长期健康地发展,老百姓“肚里有粮,情绪高涨”,政府则“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农村稳则中国稳”,是中国的千古定律。

工业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标志。英国的历史最能够说明工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作用,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正是依靠其强大而又遥遥领先的工业实力,在世界上建立起比自身国土大百倍的殖民地体系,成为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而今,也正是由于工业生产能力在世界上所占比重的下降,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国际竞争能力是指一个国家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和生命力,其基本标志是在国际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大小。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很强,就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则只能依靠本国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很困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份额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当今世界,越是发达国家越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用人家的资源发展自己的生产,用人家的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岂能不富?中国的“产品过剩”、劳动力就业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许多产品和劳动力总是在国内市场上“打转转”,国际市场却不足。

中国发展前景是否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海洋资源、国际市场的开发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综合国力正在向着强盛的方向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从长远看,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因为,资源匮乏、国际市场不足、劳动力过剩这三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无论如何乐不起来。

关于资源匮乏尤其是能源匮乏、国际市场不足的问题,笔者在前面已做阐述,此不赘述。关于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尤其凸显出来。2600万返乡的农民工、150~300万待业的大学生、每年新增1000万左右的劳动力,不仅是他们个人就业的问题,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在实行土地流转政策的情况下,再过十年八年,许多农民的土地将流转到一些“大户”手中。到那时,失去城镇就业岗位的农民再返乡时,等待他们的就不会是可以维持生计的土地,而是空空的房子和一点点自留地。在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类似西方国家工人下岗后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的“基因”。

解决资源匮乏、国际市场不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总沿着“长江、长城”找“馍馍”,围着“黄山、黄河”做买卖、建“厂子”,“馍馍”再多也会吃光,“厂子”再大也装不下太多的中国人。要生存、要发展,岂能不难?如果能在“四大洋”及其所连接着的其他土地上想办法,吃别人的鸡下的蛋,花从别人那里挣来的钱,又有何难!因此,中国必须走向海洋,走向世界,才能拥有良好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笔者好看地图,每当思考到劳动力就业这一问题时,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在这个地球上,不就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多一些吗?非洲、欧洲、俄罗斯的远东、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的人口密度不都很小吗?许多发达国家不总是吵吵劳动力匮乏吗?中国的富裕劳动力为什么不能更多地走向世界呢?

海洋·未来·空间·资源

不能说“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全然没有,但人类生存主要靠的是自己从地里刨“馍”,人类发展主要靠的是自己用双脚走出了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和克里特岛。今后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一点也离不开海洋,中国怎么办?

人类自成熟以来,虽然自己打个不停,但人类真正的敌人、最大的敌人并不是人类自己,而是自然界。面对地球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能源不足、流行病扩散等问题,人类确实到了必须以极大精力关注生存问题的时候了。

中国虽有大片“蓝色国土”但却是一个“海洋小国”

如果说生存问题是一个全人类普遍的长远的问题的话,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今天的中国,人口之多属世界首位,物理空间不足、资源短缺、市场匮乏、劳动力就业困难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应当比其他国家更多地考虑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资源。资源问题历来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并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军事矛盾。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资源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当代各国领导人和政治家的普遍关注。

有人说,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它仅仅看到了海洋的交通功能。海洋不仅是经济贸易的交通要道,更是资源的宝库。有资料介绍,陆地上的煤炭还可供开采200年,石油则仅可供开采100年。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海洋和越来越依赖于海洋。因此,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实质将是为了国家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有效地利用海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