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9234100000022

第22章 全球化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8)

印度海军的前身是英国皇家印度海军。1947年8月印巴分治时,印度分得海军11万人、舰船25艘,90年代初发展到55万人,主要舰艇140多艘。近年来,印度军事力量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印度坚持把成为“印度洋地区的主要支配力量”并最终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作为其基本的国策。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海军,一直是印度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海军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七、在印度洋具有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目前,印度海军编有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岸基部队、陆战特种部队、海运部队等兵种部队;按照功能编成由远洋立体舰队组成的深海海军,保卫海岸线和港口的浅海海军,保卫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的海岸警卫队等。主要装备各型作战舰只100余艘,其中有1艘航空母舰,19艘潜艇,19艘护卫舰,5艘驱逐舰以及战斗支援舰20艘,以及导弹艇、巡逻艇、扫雷艇、登陆艇等其他作战舰只。海军航空兵共5000余人,装备飞机68架、直升机75架。印度是目前亚洲两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印度政府对海军的基本要求是,“获得区域性海上强国的地位”。因此,印度海军的主战装备正在向大型化、导弹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其控制印度洋战略的需要。

印度的海洋战略明确提出,印度海军不但要保卫印度漫长的海岸线、岛屿领土以及专属经济区,而且还要具有控制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战略要地的能力,并最终实现把印度洋变为“印度湖”的宏愿。印度海军的主要作战思想,按照其战略需要分为近海作战、两栖作战、远海作战三个方面。其远海作战的基本思想是,以遏阻印度洋上大国海军的行动为基本任务,以反潜作战为基本形式,在广阔的印度洋水域中实施水下、海上、空中的立体打击。

印度政府制定的1995~2015年国防现代化目标是,近期成为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一等军事强国”,2015年进入“世界一级军事大国”。印度还制定了到下个世纪的海军发展规划。按照新的规划,印度将大力发展本国国防工业和造舰能力,将自行设计制造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等一系列舰艇,研究设计核动力潜艇,并大大提高了海军在三军中的地位及其预算在国防开支中的比率。

1997年2月23日,印度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名叫“普里特维”的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其“最高军事科学家”卡拉姆说:导弹试验证明,印度掌握了向确定目标发射导弹后改变导弹弹道的技术,这说明在导弹技术方面印度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另外试验的射程为9公里的“蓝天”防空导弹也是一种最先进的产品,可以与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相提并论。尽管这一消息未经证实,但它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印度人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力量,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和装备,将大大提高印度军队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作战能力。11月15日,印度最大的自制驱逐舰下水。这是一艘6700吨级的导弹驱逐舰。这艘“印度海军德里”号军舰总长1635米,是印度制造的第七十五艘海军舰艇。印度海军司令维也纳仁努·巴格瓦特说,“到2003年将有更多的这一等级舰艇编入我国海军”。制造这艘新的驱逐舰共花费了194亿美元,舰上65%的部件和装备是由印度国内生产,其余装备是俄罗斯产品。这艘驱逐舰的最高时速为33节(每小时65公里),装备了射程为100公里的水面发射导弹和100毫米口径的火炮,并配备了印度自行研制的预警系统。舰上还装载了两架英国制造的“海王”直升机,配备了反潜鱼雷。“一些海军分析家敦促新德里政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充其舰队”。1998年6月7日,法新社新德里电:印度报业托拉斯今天说,印度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多功能航天飞机,其体积略大于战斗机,可将小型卫星送入轨道,可在3万米的高度以6000公里的时速飞行,因而具有出色的“情报工作、监视和侦察能力”。6月26日,美联社孟买电:一位印度研究人员今天说,在俄罗斯帮助下,印度计划在2004年以前建造它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并为其装备携带核弹头的导弹。10月3日《印度时报》报道:“印度即将建造一艘核动力潜艇”,目前正在卡拉帕坎原子研究中心进行核动力装置试验。另有消息说,印度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将在2006年或2007年下水。最终将计划建成一支有5艘核潜艇的舰队,从而成为除5个正式有核国家外的唯一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上述情况表明,印度大力发展的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超出“防御型”的范畴,其目标已经远远不是把印度洋变成“印度湖”。1998年10月14日,印度从俄罗斯购买了44万吨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

印度是航母发展的后起之秀。目前,印度除了一艘从俄罗斯购买的航母外,还有一艘1957年从英国购买的退役航母“维克兰特”号。2009年2月28日,印度国防部公布,印度首艘国产航母“蓝天卫士”将正式安装龙骨。这是航母建造中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印度海军司令梅塔介绍说,这艘航母将在2011年下水,2014年正式交付使用。据印度方面宣称,在建的航母70%的部分实现国产化,排水量约4万吨,配备有30架战斗机,并携带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下一步,印度还将建造一艘64万吨的航母。

空中力量、战略核力量也是印度军事实力发展的一个重点。2007年9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文章指出:印度海军可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海军,从莫桑比克海峡到马六甲海峡,这支海军在印度洋表现得越来越积极。12月23日,《印度教徒报》透露,印度空军一个具备完整功能的战斗机基地即将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坦贾武尔完工,这个基地附近就是世界最繁忙和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世界60%的海洋贸易运输都要从这里经过,而中日韩等东亚国家急需的石油资源对这条航线的依赖性更重。2008年2月28日《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已经获得了第二次核打击的能力。26日,印度在印度东部海港维萨卡帕特南附近水域进行了一次水下发射试验,没有潜艇发射装置的印度搞了一个水下发射平台,外观如同潜艇一样。利用这一平台,印度发射了一枚潜射导弹。目前,印度空基核力量主要由美、英、苏式战机携带核弹组成;陆基核力量主要由短程、中程和远程导弹组成。这次水下发射的成功,加之能够发射导弹的潜艇即将试验成功,印度将同时具备了空、陆、海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和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有资料介绍,印度还计划在未来5~7年内拥有300~400件核武器。5月7日,印度又成功地进行了“烈火-3”导弹的实验,射程超过3000公里。印度认为,这次试射全过程十分精确,二次核打击能力猛增,凭借这种导弹印度“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印度每年贸易量的95%和贸易额的75%来自海上,石油进口量的80%也来自海上,地处印度洋的印度重视军事实力建设、重视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本属正常。问题是,就目前印度洋地区而言,有哪个国家能对印度构成威胁呢?印度的目的非常清楚,即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上力量,支撑“印度湖主人”的地位,支持国际话语权——正如印度德里大学的战略学者查特吉教授所说:“印度洋对于印度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印度一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脉”。不仅如此,翅膀越来越硬的印度,胳膊腿伸得也越来越长。一个时期以来,印度的眼光已经不仅仅盯在“印度湖”了,东进太平洋的脚步已经迈开。

——日本海军想圆昔日梦。日本国四面环水,陆地总面积377万平方公里,由4个主要岛屿和3千多个沿海小岛组成,海岸线总长约3万多公里。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是日本海进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日本控制了这些海峡,则可以切断太平洋与日本海、中国东海的连接通道,封闭中国的海上力量于日本海和东海,保护自己海上航线的安全;反之,如果丧失这些海峡,既可以使日本的海上交通陷于瘫痪,并给日本海上力量的活动造成很大困难。从地理位置上讲,日本是一个“无纵深可守国家”。而从经济上讲,日本最大的弱点是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日本历届政府都认为,日本的生命线在海上。日本军事当局称,“进行本土决战,就等于一亿人口的自杀”。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从而,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1874年以武力侵犯中国台湾;1879年吞并琉球;1893年建立了海军司令部;1894年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霸占了中国台湾等诸岛;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并打败了俄罗斯海军;1910年完全吞并了朝鲜;1931年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并给美国海军以重创,直到1945年8月15日被迫投降。此后,日本曾一度处于美军占领之下。1951年日本同美国缔结了《日美安全条约》。50年代初,日本利用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需要,迅速恢复经济,至60年代末跃居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70年代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国建立了“伙伴”关系。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确定新的国家目标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过渡。1991年末,日本发表《外交蓝皮书》,提出要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承担国际责任”,要在亚太地区发挥“中心作用”。这一举措,表明其向“政治大国”的方向迈出了实际步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开始重建国家武装力量,并与美国结成同盟,以原苏联、中国、朝鲜为敌。1954年6月,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并将海上警备队改为海上自卫队。当时赋予海上自卫队的任务是“内线和某种程度外航线”的防卫。60年代开始,进一步扩充军事力量,实行“日美共同防卫”,重点对付中国、朝鲜。70年代确立“专守防卫”战略,加强日美军事联盟体制,强调以原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80年代,进一步调整军事战略,提高自卫队质量,继续强调原苏联的威胁,并提出了“海上击破”的战略方针,其基本点是在海洋(公海)上而不是在日本本土上阻击、歼灭来犯之敌。海上自卫队也改变了“近岸歼敌”战略,将其调整为“海上歼敌”,强调远海的制海权。到80年代末,日本已经拥有“相当于美国第七舰队两倍的驱逐舰,三倍的反潜飞机,其战斗机与美国用于本土的战斗机数量相同”。军事部署实现了“远洋、近海、本土”的三线配置。进入90年代,在军事建设方面,日本继续稳步推行“少而精”的原则。1992年3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自卫队法“修正案”,为的是一旦需要,能够向海外派遣自卫队。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从而,打破了不向海外派兵的禁区。

长期以来,重视发展海空力量特别是海上军事力量,一直是日本军备发展的一大特点。其理由,一是日本经济对海外依赖程度很大,漫长的海上交通线必须依靠海空力量保护;二是美国远东军事战略,要求日本发展海空力量,以承担封锁海峡和反潜护航的任务;三是日本推行“前方早期处置”、“海空决战”战略的需要。另外,则是日本政治野心作祟的结果。当前,不少日本政治家认为,21世纪将是“日本世纪”,日本的经济技术力量能够保证日本去“支配世界”。目前,日本雄厚的资金和高技术支持下的军事、经济、金融、文化将在21世纪的世界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日本已经把与美国分享未来世界经济领域甚至政治领域里的领导权作为其21世纪的基本目标。早在中曾根当政时,日本就提出了日、美、德“三驾马车”率领世界“新潮流”的观点。此后一段时期,财大气粗的日本人已经不满足“三马并行”了,而要“独占鳌头”。

1987年,日美发表了“日美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承诺日本分担西方防备责任,提出日本在军事上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把日本列岛构筑成像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那样的巨大壁垒,以抵御外来攻击;二是控制日本列岛周围的三个海峡,不允许敌对国家潜艇通过同时阻止其他舰船活动;三是确保东京到关岛,大阪至台湾海峡的海上通道安全,把海上航线的保护范围延伸数百海里。此前,日本还提出了1000海里海上航线保卫和“前方阻止”的战略。到目前,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专守防卫”的需要,一是军费突破了“不向海外派兵”的限制;三是突破了“无核三原则”的限制,1996年的国防预算451亿美元,列世界第三位。根据20世纪末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美军从日本对海外进行干预时,无论机场和港口24小时都将作为美军的“出击基地”。该“指针”规定,美军的舰艇和飞机根据防卫协定第五条,获准在不支付进港费和着陆费的情况下就可以降落于民间机场和驶入港口。这一消息告诉世人,日本自卫队的海上力量建设不仅可供本国使用,而且还可以提供给美国使用。所谓美国的“出击基地”,主要是用于应付太平洋海域里的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