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决策的逻辑
9232600000031

第31章 为消费者创造新体验(4)

过度承诺和承诺不足都会使企业失去品牌竞争力。最有效的策略是,承诺比竞争对手多,对消费者行为的满足比承诺多。为消费者提供高于期望的行为满足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可以是物理层面的实惠,也可以是基于情感层面的额外满足。

物理层面的行为满足多指消费者实际享受的价格优惠、赠品优待等。一些品牌商品不轻易举行降价销售的活动,但偶尔的折扣优惠就能给忠诚的消费者带来惊喜,同时开发出新的消费者。

相反,过于频繁的价格折扣反而令人对商品的价值产生质疑,打破原有心理价值的平衡。超出消费预期的行为满足并非需要付出昂贵而巨大的代价。从消费者心理分析,原有期望值上有0.1的增加比例都能够带来消费的刺激。

为消费者创造预期之外的消费体验,是情感层面行为满足的表现之一。营销实践显示,单纯的物理层面的超预期行为满足,配合情感策略能够提升商品的综合价值。比如减免商品价格的零头或是原价打折之余,额外配送一件品牌特制小礼物,或是向消费者展示商品的其他功能、功效,这些都会极大地提升品牌的忠诚度。

5.重整价值链

购买了麦乐鸡翅汉堡的消费者,还会购买什么?他可能想再来一杯大可乐,或是一包薯条,或者全部都要。因此,麦当劳和肯德基推出各种各样的套餐方案,并且很受欢迎。即使快餐店不提供任何套餐,消费者也会自己选择搭配一份完美的午餐。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是会不断地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斯格尔在其《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到有关“配套效应”的典型例子。

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收到朋友赠送的华贵睡袍,非常喜欢。当他穿上这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睡袍时,总觉得家具的旧式风格、地毯的粗针脚与睡袍不相匹配,于是先后更新了家具装饰。当一切妥当之后,狄德罗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消费者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某种消费行为所胁迫。他们今天购买了一条新领带,明天可能正为没有可以搭配新领带的衣服而苦恼,于是决定为新领带物色一件新西装。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配套消费的心理很可能造成计划外消费、透支消费,这不是一种良好的消费习惯。但对于决策者而言,这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去弥补消费需求的空白,问题只在于是否可以找到引起配套消费行为的那一件“睡袍”。

愿打愿挨的配套消费心理

连锁商店7-ELEVEN针对“购买御饭团的顾客还会购买什么”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午休时段,二十几岁的女性顾客通常喜欢购买“五目御饭团”,同时还会选择一种面包作为搭配;购买山泥荞麦面的顾客,同时也会购买纳豆。于是,销售人员干脆将这些关联商品就近摆放,配上醒目的宣传海报:“将纳豆放入荞麦面中,可以增添美味,并且有益身体健康。”

消费者选择“配套”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消费中,决策者也乐于利用这种配套消费心理来增加营销利润。

买椟还珠的消费者

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化工企业杜邦公司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发现著名的杜邦定律:63%的消费者根据商品的包装和装潢做出购买决策。新的营销理论在传统的“4P”组合的基础之上,提出将“包装”列为第5个元素。

在市场营销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决策者使用精妙绝伦的包装,使产品更具吸引消费者的魅力。进入超市选购的家庭主妇,由于产品包装精美,实际购买的商品通常超过她们原计划购物数量的45%。

“买椟还珠”的消费者固然夸张,但包装的确可以左右消费决策。从消费者心理分析,包装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观”,它更能代表产品的特性、品质和个性,并作为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撞击着消费者购买与否的心理天平。

在首因心理的作用下,作为配套产品出现的包装,不再是产品的附加物,在消费者看来,它同样是经过他们精心挑选、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独立的产品。这种心理认知令消费者在对包装的选择过程中,进一步产生消费的配套效应。

“供不应求”的消费念想

消费者基于“包装印象”产生的心理选择倾向,只是配套效应最浅层次的表象之一。正如同哲学家狄德罗由于一件睡袍而引发的不平衡心理一样,消费者会在购买新产品以后,不断为该产品寻找可以配套使用的其他产品,直至达到心理平衡与满意的状态。这种源于某一次消费而增加更多消费的行为,便是配套效应的深层次表现。

最典型的配套消费行为常发生在房产与家居商品的购置中,买到一套新住宅必然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者木地板,天花与吊灯自然要能够“遥相呼应”。装修风格成型以后,随后而来的就是购买与之配套的各式家具。出入豪华公寓的人再进一步会产生着装也应当相配的想法。

于是我们看到,配套效应一环扣一环地刺激和促成人们不断消费的行为和心理。人们总以为购买一台电脑,鼠标和键盘是配套产品;购买一个电磁炉,锅具和餐具是配套的。实际上,消费者必须为这些配套产品支付额外的交换价值,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并心甘情愿地视配套产品为必备消费。

发现利润区:产品附加

在管理界享有盛誉的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在其著作《发现利润区》中提出企业不仅要选择今天的客户,更要寻找和塑造未来的客户。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已经很难像传统的竞争时期那样,比较容易地固守一个稳定的利润区了。

技术的进步和外来资本的涌入,使得本土企业或多或少面临行业壁垒和垄断经营的困局,企业对消费者的争夺演变为一场激战。

企业很快发现,昨天的利润区转眼可成明日黄花,创造利润单凭守住消费者往往令企业陷入困境,企业必须时刻寻找或创造未来增值的利润区。

利润保护区:核心产品

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有“看家产品”,这些产品(或服务)是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保护企业基本利润的中心。

比如联想的核心产品是计算机主机,尽管它还兼营手机等业务;微软公司的软件产品涉猎广泛,但使它得以崛起并发展壮大的核心产品仍然是“用户操作使用界面”;与苹果牌音乐播放器配套使用的耳机,其单品销量一直不错,但显然得益于主产品与品牌强大的技术与质量的支撑。

决策者期望长期保护企业的基本利益,通常会选择利用最初创造利润的核心产品,但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最关心的不是企业在为他们推销什么,而是哪些商品能满足他们的购买需求。因此,核心产品最多只能将企业的利润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这种保护在不确定的未来竞争中甚至是岌岌可危的。

利润保护区中核心产品的利润走势维持在基本的利润水平之上,增长的幅度也非常小。换句话说,核心产品本身无法为企业谋得一个高增长的利润空间,它创造利润的能力十分有限。

利润增长区:产品附加

比界定利润保护区更为明智的做法是,开发企业的利润增长区,并从中寻找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所赚取的利润总和的最大化。在对增长利润区的描绘与完善中,决策者可以清楚地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基本利润结构与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和竞争因素。

迪士尼公司从它的核心产品动画电影中所赚取的利润,只占整个利润区域的一角。该公司常常投入比电影制作更长的时间,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配套需求,去挖掘与之有关的影视、音乐、玩具等衍生产品,而这些产品则是整个利润区中比重最大的利润份额。

迪士尼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正是基于满足消费者“配套”心理需求所建立起来的成功范例。它为利润增长区的发现提供一种重要线索,即创造企业利润增长的真正制高点应该是产品附加。从图6-2中可以看出,在利润增长区,产品附加往往呈现一种接近直线增长的曲线,这与核心产品缓慢前移的状态有着明显差别。

产品附加带来利润的持续增长,并且增长幅度一般都比较大。在寻求利润增长区的商业模式下,决策者所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把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还有如何让客户更方便地使用产品,以及他们需要哪些相关的配套服务。因此,产品附加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配套需求,从而刺激和引发更多的消费行为,为企业开发利润无限增长的空间。

改善消费者的内部价值链

《全脑优势》的作者奈德·赫曼说:“如果你只想发生小小的改变,只需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如果你希望带来成倍改变,就必须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创造持续增长的利润区,必须使用以核心产品带动产品附加价值的商业模式;企业使用产品附加刺激消费需求,必须先改善和重整消费者的内在价值链。

增加需求基点

在汽车行业价值链上,赢利最高的一环是汽车租赁业务,其次是其他相关的金融服务产品,控制60%销售额的制造商和销售商,所获得的真正利润却相对比较薄弱。如果继续深究其他配套服务链条,我们会发现二手车销售、汽车美容等各种新奇的商业活动也占有很高的利润额。

这个现象从侧面说明,消费者非常需要配套的产品与服务,甚至对此趋之若鹜,这使得产品附加所创造的新价值是产品本身的10~20倍。因此,决策者所要做的是主动创造并且创新消费需求的基点。

首先,售后环节。

通常意义上,售后环节包括为产品提供安装、维修、培训和外包服务等过程。这是产品营销的后续阶段,也是提升顾客满意度的重要环节,顾客更是将售后环节的服务视为配套消费必不可少的附加项目。在创造顾客需求价值链节时,售后环节的优质是增加情感需求基点的动力因素,提升实力的手段则是恰如其分地增加与顾客的接触。

其次,配套需求。

配套需求主要是一些针对于消费核心产品所派生出来的附加产品。在这一环节中,与核心产品配套使用的各种附属商品,它们本身制造着更多独立的实际消费行为,同时还可以像核心产品一样,创造与其配套的需求和服务。

再次,利益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