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913500000043

第43章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

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

——古德

失败者与成功者的区别往往是有没有坚持到最后的信念和希望。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一个人只要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并能将这三者在行动中加以贯彻,则天下没有做不成之事。

欲成事,先得吃苦当吃补

虚云老和尚初到云南鸡足山时,未看到一个僧人,因为他们都穿俗服,所以认不出谁是僧人。他们全不讲修持,不讲殿堂,连香都不烧,只顾享受寺产。虚云看到此情形,就发心重整鸡足山。

他开禅堂坐香、打七,无人进门;讲经也无人来听;后来改作传戒,第一次来了八百多人,从此当地的僧人才知有戒律这回事。后来,虚云老和尚慢慢地劝说,他们也就渐渐和他来往,渐渐知道要结缘,要穿大领衣服,要搭袈裟,要上殿念经,不吃烟酒荤腥。就这样,僧人们的行为逐渐发生改变。虚云老和尚就这样借传戒把云南佛法衰败的现象扭转过来。

从这种百事俱废的情形之中,可以想见当时虚云大师所处的境况有多么恶劣,且不说住无房屋,食无宿粮,当地长久以来所形成的陈规陋习,也均成为其兴教的障碍。但其慈悲心怀终于感化一方,他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亦有了回报,云南的僧伽队伍终因移风易俗而渐趋于正道,鸡足山的佛教亦因此而重振。

万事开头难,做成事之前,必先要吃苦耐劳。释迦牟尼出家以后,也要苦修,方能成佛。本焕长老举释迦牟尼苦修的例子告诉人们:“我们成佛的事情,同社会上人才成功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坚忍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你要成为一个高级人才,要想做成一件好的事情,做成一件大的事情,一定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才能成功。”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佛家看来,苦对于人生来说并非坏事,因为人不经过苦读、苦修、苦练、苦习,就不能成功。

佛学大师星云大师早年为了弘法也曾有段潦倒岁月,走投无路之际想到去投靠他的同学。

当他在风雨中走了十几个小时到达山门时,已经是又饥又累。寺里的同学听说了星云大师的情况后本想接济,不料该寺的老法师却以自身难保为由请他们另外设法。幸好星云大师的同学用自己的钱买了米煮了粥,为饥饿的星云大师提供了救济。一顿饭后,星云大师再一次风雨兼程。

这段经历让星云大师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因此日后他所建立的佛光山便有了不成文的规定,即每一餐都多设了两桌流水席方便来者用斋。

说到佛光山,星云大师在建立佛光山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佛光山地处深沟纵横,土质松软之处,除了搬运土石,填平沟壑是件难事外,一旦遇雨,松软的土地很容易就会被雨水冲垮,费尽艰辛建起的工程就毁于一旦了,加之当地的气候多台风危害,佛光山曾遭风灾,成水乡泽国,屋倒墙圯。天灾不是星云大师创佛光山最棘手的困难,当地一些人为了阻挠工程想方设法地阻断交通才是星云大师倍感困难之处。

但这一切都没有令星云大师停下脚步改变初衷。想抱着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天灾来了自力救济,村民断路他想办法筹钱另辟新路。

在风风雨雨中,星云大师体味了辛酸,也体味了信心、成就与欢喜。挫折何尝不是一坛陈酿的酒、一杯极品的茶?遭遇过挫折,并且认真品味挫折的人,皆能体会其中的芳香。今日的苦,便是明日的甘美。世上绝少有不必吃苦就能成功的神迹。吃苦的精神与忍耐的力量虽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却是可靠的成功筹码。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喜悦,能够把吃苦当做吃补,那么,离最终的成功便不会太远。

现实中最常听到的祝福便是:“万事如意。”可见人们对于如意的向往。然而,世间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在一些人期待如意生活的时候,有些人却期待挫折。因为失败和不完满能够使人知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努力用功,改掉错误,实现自我的完善。

来源《禅悟人生大全集》

下一番苦心,才能灭苦灭惑

苦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在佛眼里,苦无处不在。而苦的来源有五种:物质上的要求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苦;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的苦;身体的病痛、衰老,以及心理上的烦恼、忧愁所产生的苦;因妄想、计较、执著而产生的错误认识所导致的苦;自然界的灾难所造成的苦。

总而言之,苦是因“我”而起,因为“我”的内心有计较、比较,有欲望、妄想,执著于身体、生命等无法长久的存在,所以才有了苦。要离苦得乐,也只能从“我”入手。

本焕长老说:“我们要想用好一个功,一定要下一番苦心,没有一番苦心,怎么达到灭苦灭惑呢?”长老所说的“苦心”,是指能够吃苦的决心,“灭苦”则是灭除人生各种痛苦,达到了脱生死的境地。这种说法虽是针对佛家修行而言,但也给世人提示了减少痛苦的方法:要灭苦,先要有不怕苦的信念,在苦难中磨练自己。

对于修行佛道的人,领悟佛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在尘世苦海里沉浮的人来说,活着同样是件不易的事情。然而若是肯做个有心人,学习、修行和生活,无论哪一样,都不会变成难处。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便是如此。

从前,在巴蜀有两个和尚,一个很有钱,每天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另一个很穷,每天除了念经时间之外,就得到外面去化缘,日子过得非常清苦。有一天,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很想到印度去拜佛,求取佛经,你看如何?”

有钱的和尚说:“路途那么遥远,你要怎么去?”

穷和尚说:“有一个钵、一个水瓶、两条腿就够了。”

有钱的和尚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想去印度也想了好几年,一直没成行的原因是旅费不够。我的条件比你好,我都去不成了,你又怎么去得成?”

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印度回来,还带了一本印度的佛经送给有钱的和尚。有钱和尚看他果真达成愿望,惭愧得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若能下定决心,有恒心、有毅力,那么天底下再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穷和尚虽然没有钱,坐不起车船,但是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虔诚向佛,于是跋涉遥远的路途,一路以化缘为生,终于达成了愿望。

“有心”是一切成功之因。多少满怀宏愿的人信心百倍,志气昂扬地踏上生命征途,却在遇到挫折之后迅速偃旗息鼓。影响他们做出选择的因素其实并不在于外界的挫折,而在于他们的内心缺乏实现愿景的勇气,因为恐惧而害怕选择自己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此也错过了成功的机会。而有些人正是怀着对成功的希望,尝试去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子,村中的人们守着一片绿洲过了几千年,偶尔沙漠中风沙四起,或者绿洲干涸的时候,村里的人便会遭受巨大的折磨。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总是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平,却从未尝试从这里走出去,他们一直留在原地,并且固执地相信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禅师,人们围住他劝他不要再继续往前走,他们说:“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你就不要再去冒险了!”

老禅师问:“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幸福吗?”

村民们说:“虽然环境有些险恶,但是也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福。”

老禅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走出这片沙漠呢?你们看,我不是走进来了吗?那就一定能走出去!”

村民们反问:“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老禅师摇摇头,拄着拐杖又上路了。他白天休息,晚上看着北斗星赶路。三天三夜之后,他走出了这片村民们几千年也没有走出的沙漠。

村民们接受了恶劣的环境,从未试图揣度原因,也不做任何突破困境的尝试,只是默默地承受着环境带来的折磨,甚至没有动过改变这种现实的念头,几千年来日复一日地过着相同的日子,实在可悲。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如果当初都在一个个“不可能”的面前,因恐惧失败而退却,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尝试的机会,那么他们也将归于平凡。而从不放弃任何希望,努力做出尝试的人就会迅速做出决断,即使失败,也由于对实际痛苦的亲身经历而获得宝贵的体验,从而在命运的挣扎中,愈发坚强,愈发有力。来源《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禅悟人生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