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913500000028

第28章 :不做出世的高僧,要做入世的菩萨 (1)

越南的禅宗大师一行禅师毕生都在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以推广正念、布施四方来帮助世界各地的难民和儿童。

中国台湾的慈济会法师证严法师因看到一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拒于门外,遂发下宏愿,要建造一所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后来她不仅在花莲建成了第一所慈济医院,还把慈济志业扩展到全球。

著名的佛学大师星云法师自1970年起,相继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设立云水医院、佛光诊所,并与福慧基金会于中国内地设立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育幼养老,扶弱济贫。

临济宗泰斗本焕长老也不仅是出世的高僧,更是入世的菩萨。他一生致力于修建寺庙,振兴禅宗,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使佛法真正与世俗社会联系起来,能够解决人生问题;同时,他时时不忘民众疾苦,无数善举都有他的参与。

可见出家人绝非意志消沉、行为悲观的避世者,更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寄生虫。而是克制自我、舍己为人、志愿深广宏大、行为光明磊落的救世者。学佛更非消极或与社会脱节的落伍行为,而是积极担当人间苦难的勇敢行为。

有一位法师在本焕长老105岁寿诞上发表祝寿贺词说:“长老……眼里处处都有大众的影子,耳里时时所听的都是大众的声音,心里无时或忘大众的功德,身上时刻都有大众的恩惠;佛法必须是深入社会、深入民心的。如果不能与众生结缘,一切菩萨都无法成佛。”

以出世的姿态做入世的事情,这既是佛门中人特有的为人方式,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人入世太深,必将陷于生活的繁琐和苦恼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里纠缠辗转,难以超脱出来;反之,若是只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自恃清高,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去做一点入世的、利于社会的事情,到头来也只能是“闲白了少年头”。因此,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立足于尘世,心怀着出世的追求,不失为一种睿智、欢喜的生活方式。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让我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最了解水车的人,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样呢?”

青年答道:“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水车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水车若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保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不袖手旁观,方能于人群中体现自身价值;不投身粉碎,方能保住自己,继续为世间奉献心力。本焕长老曾说,师父虚云老和尚活了120岁,而他希望自己的寿命能超过师父,这样才能为世人做更多事。尽管这个心愿最终并未达成,但长老的入世精神通过弘法寺,通过他的弟子,仍被完整地传承着。

轻看名利,知足可一生不失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

——唐·洞山良价

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中忙碌,忙着赚钱,忙着追名、追利,忙得错过了饭点,忙得忘了睡觉,忙得忘了自己的身体也需要在休息中获得补给。停一停,哪怕被名利落下,也不能变成名利的跟屁虫。身体忙碌可以,但不能让心在紧张中失去弹性。

·利他经营,在生意场结缘

本焕长老百岁之后,仍然每日接待香客,为人指点迷津。一日,一位居士问他:“本焕师父,像我们在深圳终日忙碌,又打拼在生意场上,如何修行呢?”

长老回答:“这也是可以修的。”接着,长老引用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开示:“今与诸君相见,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放生也。”

“放生”之举虽来源于“戒杀生”这一佛家教义,但诚如本焕长老对居士所言:在生意场上也可以修行。长老之所以在弘法寺举办“放生”法会,并非为了劝告众人“不杀生”,而是想以“放生”这一举动引出人心中“善”的种子。这种“善”意,不仅能用来对待生灵,更能运用于生活,乃至生意场上:用“善”来对待与我们相遇或未曾相遇的每一个人。

法会上接受放生的是几只重达百斤的海龟,长老指着海龟讲道:“我们大家都是众生,它们也是众生,为什么它们这个众生要变成乌龟呢?”长老认为,它们今天能够在这里,能够听闻到佛法,将来都会成佛。一切事情都是会变的,关键是看结了什么样的缘。接着,长老讲了一则公案:

过去有个住在山里的出家人,他用功修行时,常将身上的衣服脱光,于是就有很多蚊子来吸他的血。这些蚊子吃了修行人的血,经过轮回,就变作了鸡。出家人来世当了皇帝,每天都会吃很多鸡,而这些鸡,就是前世吸他血的蚊子。

本焕长老意味深长地说:“我讲这个故事,是希望你们不要见到一些小虫子,哎呀,打死了,那个小虫子,它很小一点,你这么大一个块头,它能吃你多少血呢,你就给它结个缘也好嘛。”

“结缘”二字,道出了“放生”的真义。无论延寿、愈病、免难,自然不可能因为一次放生的行为而实现。弘一法师也好,本焕长老也罢,都是以微言大义来指导众生,告诉人们用“善”意与人、与生灵结缘的道理。

在生意场上也是如此。抱持“善”的心怀,以结缘为重,不以利益为尊;以利他为本,不以利己为生——如此方能将金钱看得通透,不为物质所缚,不被永无休止的忙碌夺去健康和幸福。

获取财富须认清财富本质,金钱只是获得福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能靠智慧赚钱,又能将钱财看淡,既不为钱的多少所苦,也懂得分配财富,能将散财当成聚集金钱的最终目的,这才是正确的对待财富的态度。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过:“利他是企业经营的起点。”企业盈利的行为不仅不能侵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应给别人带来好处。在他眼中,利润只是暂时托管物,应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如此经营,方能长久。

做生意虽以赚钱谋利为目的,但对商人而言,赚钱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一位法师在为道场添置用具时,店老板对他说:“我常在报上看到你们的消息,你们做那么多好事,不像我整天只是计算着能赚多少钱!”

法师和善地告诉店老板:“开门做生意当然要赚,只是你可以想,除了赚钱之外,赚欢喜也是赚,赚信用、赚道义,赚结缘,赚友谊,通通都是赚。”法师希望人们在求取数字利益的同时,不要忘了开发内心的财富,这样无论生意如何,也能天天“发财”。

生意买卖其实是一种人际互动,要建立良好的买卖关系,就需要做到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让人受惠、皆大欢喜。在一场买卖中,双方都能够满意,而且能相互感谢,进而成就一段友谊、一段缘分,这便是成功的、皆大欢喜的交易。

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曾有位法师讲过一个藏钱的故事。故事中的守财奴,拥有很多金砖,但却从不用其中的一毫一厘。为了能长久地拥有他们,这个守财奴将这些金砖藏了三十年之久。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金砖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脱盗贼的觊觎,被洗劫一空了。守财奴哭得昏天暗地、痛不欲生,这时一位僧人安慰道:“既然你的金砖是用来藏得,不如找几个转头来,把它们包上金纸,你还可以继续藏。”

守财奴本来有享受财富的机会,却因藏财而白白丢掉了。由此而观,爱财人倘若不会用财,不如无财可藏。相比于此,拥有了钱还会用钱不仅是好事,还是好功德。本焕长老曾经拍着自己胸脯对信众说:“每分钱的因果都是我来负,没滥用。”言语中流露出智慧用钱的自信。

他谈到佛教与慈善事业时笑成自己不过“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饭有三顿,房有一间,穿衣有几件袈裟就够了,十方供养的还是要回报给十方。”佛门中人四大皆空,靠十方信众供养,但本焕长老没有供养的财物“藏”起来,而是尽己所能,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在身、心两处回报十方,可谓是将拥有的钱用得淋漓尽致。

佛家经书里说钱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本焕长老的用才之道也不过是在这几个方面上下功夫。

曾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请教佛陀一般在家俗人怎样才能在这辈子里得到平安和快乐呢?

佛陀对他讲述了四种办法,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方便具足是指人要掌握各种谋生的技术,如种田、经商、写作、绘画、计算等;守护具足是指要能妥善处理自己辛苦经营得来的财富,合理分配,不浪费、不挥霍;善知识具足是指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对于未生之忧苦要心存预设,不因现时的舒适,放任自己懒惰下去;对于未生之喜乐,要心存希望,常常给自己一个好的设想,让自己有力量坚持下去;正命具足就是指要保持金钱的收支平衡,出入多少要有一定的比例。

佛陀说的这四个方法,是在强调人们要自力更生,节用钱财收支平衡,保证自己的每一分钱都用到点上。在佛家看来,不能合理使用钱财的人是为愚痴。过于贪财和过分施舍,都不是佛家所提倡的用财之道;将全部的钱都存入银行,财富等于不曾为我们所拥有;将全部财富用在自身的享受上,总会遇到坐吃山空后的落败。

《六度集经》中讲,从前有个年轻人获得了父亲留下来的大笔遗产,却不知如何管理。生性好吃懒做的他又交了一帮坏朋友,挥霍家财、坐吃山空。

他父亲生前有位朋友是当地有名望的富翁,他为人善良,在听说这个年轻人的困难后便主动教他如何管理财务、劝导他辛勤劳动积累财富,还送给他金子作为开业的资本。

年轻人表面上听着但却一点也没有入心。表面上他照富人教的办法做买卖,实际上依旧不改吃喝嫖赌的恶行,很短地时间内,富人资助的那些钱就被他吃用一空了。富人前前后后向他提供了五次资助,但每次的结局都是一样。但富人仍然没有死心,一直在想办法开导劝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