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913500000027

第27章 :不当自了汉,布施得富足

有人问本焕长老:“我刚刚参观了弘法寺的佛堂,发现没有罗汉,为什么呢?”

本焕长老用家常的语气回答道:“我跟你讲,我这里是不供罗汉的。为什么呢?罗汉是‘自了汉’,他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断除自己的烦恼,自己好了就行了,他不理众生,不去救度众生。我这里要供菩萨,菩萨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

“那罗汉有意见怎么办?”

本焕长老开玩笑似的说:“罗汉有意见?呵呵,那他有意见就找我吧。我就批评他,你为什么不救度众生,不解救众生的痛苦?我修的11座庙,供的都是菩萨。”

所谓“自了汉”是只知自己温饱,不管他人冷暖的人,他们常常希求在没有付出的情况下坐享其成,在没有给予的情况下收获。在本焕长老看来,“自了汉”即便获得了解脱、没了烦恼,也不过一个没智慧的“色壳子”(禅语,指身体、臭皮囊)。因为在他看来智慧是需要牺牲,需要付出的。他曾举例说:“文殊菩萨成佛后自己不去享福,而是现菩萨身来娑婆世界救度众生,教化众生脱离苦海,他是在法布施啊!”

佛家讲“布施”,和我们平常讲付出、奉献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佛家的布施更决然、更难行,它不仅是要付出自己拥有的食物、财物、慈悲,甚至包括奉献自己的生命。

据《大智度论》载大萨他婆同着一伙商人,坐船渡海,中途,忽然一阵暴风巨浪袭来,船被击坏了,海水直涌坐舱,眼看就要沉没了。众商人面面相望,急得无路呼救了。

正是危急的时候,大萨他婆想到大海不沉死尸,便向众商人唤道:“不怕!我救大伙儿出海!快抓牢我的头发手脚!”

众商人一听这个呼声,争先恐后地抓住大萨他婆全身的各个部分。大萨他婆,待他们全抓牢稳当了,便快刀挥舞自杀了!

即时,大风吹起,大萨他婆的尸体若浮囊般,载运商人抵达了海岸。

佛陀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牺牲自我,成就他人。一颗好心,满手好事。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释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佛陀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

佛陀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

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为比丘打扫房间,清洗身体。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

未得佛陀开示前,比丘是个自了汉,因为不顾及他人,反过来才被他人惦念。不如像佛陀那般身体力行地去为他人服务,不做自了汉,在心中常留一个付出的通道,不断输出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热心和施与心。在别人遭受不幸时,不冷眼旁观,送上一句安慰的话,哪怕什么也不做,也能让人感受到生活还有继续的奔头;在别人向我们伸出求救之收的时候,不吝啬自己的热心,为救他人于水火,而积极奔走;当我们在钱财上有了剩余,不影响个人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施几分给还在贫穷中挣扎的人……

人们能够付出的东西很多,可以践行付出的机会也有很多,所以付出、奉献并不遥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论工作如何、能力大小,都在有意无意地自我付出着,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他人付出的成果。

付出是一种精神,体现的主要是给予者的态度,我们倡导付出,为他人、为社会是次要的,对一个付出的人来说主要的是付出能让人内心的富足。它像天使背部一片轻柔的羽毛,让人在别人的微笑和幸福中感到温暖,感到希望。

看得高望得远,琐事不挂怀

佛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结缘能助成善业,化解恶因,而结怨只会造成悲剧。本焕长老研习佛法多年,读过的这类禅宗公案自是不计其数。他说,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常不轻”菩萨之所以被人敬称为“常不轻”,是因为他见人就叩头行礼,从来不会因为看轻别人而和对方结怨。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诚如本焕长老所说:“未成佛时,要先结人缘,广结善缘。”善缘结下了,能在他日遇到难题时,得人相助,问题自然有望解决;而与人结怨则无处不受阻碍,无时不违心意,不仅办事难以成功,最终还可能导致人生更大的悲剧。

与人结缘会有福报,而要洒下福报的种子,需要在自己的心量、胸怀上下功夫。后来有人问他,怎么在心上用功夫,大家的心不都是一样的吗?本焕长老没有回答,而是讲了无德禅师点化信徒的故事。

信徒问无德禅师:“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禅师并未直接回答,他对信徒说:“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说:“城垣造完了。”

禅师说:“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说:“毫毛造完了。”

禅师问:“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问道:“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用全部的心去造。”

接着,禅师就对信徒开示:“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能大能小啊!”

人心能大能小,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取舍抉择。心量狭窄,看得不高,望得不远,事事诸多计较,就只能在狭窄的天地间打转。胸襟宽大,不为小事挂心,才能开拓出一条条人生大道。本焕长老所说的在心量、胸怀上用功夫,其实就是努力让自己的心胸打开,争取将可大可小的调节到博大得足以装下“宽容”为止。

普通人的心胸多半过于狭小:不过就是少年时爱父母,结婚后爱伴侣,再后来就是爱儿女。在佛家看来,这种爱实在太少了。有些人心量小得连他人的一句恶言都容不下,因为无法包容,所以,整天都活在愤怒和争执中。

有位青年脾气暴躁,总是跟人起口角,甚至打架,听完一休禅师的说法后,他发誓要痛改前非,便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打架了,就算有人冲我吐口水,我也只会把它擦去,默默忍耐。”

一休禅师笑了:“何必擦掉?就让唾沫自己干了吧。”

青年不解,一休禅师继续说道:“你觉得无法忍受?其实,天底下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事。把唾沫当作蚊虫停在脸上不就行了,总不能与蚊虫打架吧?虽然被吐了唾沫,但并不算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可是,如果不是被人吐唾沫,而是被打了一拳,又怎么办?”

“这不是一样吗?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这话,认为一休禅师有些不可理喻,于是举起拳头朝他打去。

“和尚,现在怎么样?”

一休禅师道:“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倒是你,手打痛了吧?”

落在我们身上的痛感,不会因为我们还击给对手而变得不曾痛过,反倒是握住对方的拳头,和他握手交朋友,能把疼与怒化成双份的满心欢喜。人在广阔天地间其实是很渺小的,可是心胸却能无限量地扩大。懂得扩大,其实是做人处事,结交善缘的重要原则。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登上高山时,在巍峨的山顶放眼一望,那种境界真是海阔天空,一下子就能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烦恼的虚妄,身心似乎都被涤荡干净,心量也放宽了。可是一下山,便感觉自己又身陷尘世烦恼之中。所以,一个人需要以宽广的心态审视原有的人生,否则,人生只会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狭小,为人也会越来越计较,身心就会钻进牛角尖。而一个画地为牢、将心拘囿于小世界的人,是没有机会结人缘、积善缘的。

能结人缘、积善缘是一种胸襟,对他人的缺陷、过错,甚至恶意,都心怀包容,能化干戈为玉帛。有这种胸襟的人,凡事看得高、看得远,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当然容易有成就;没有这种胸襟的人,处处与人计较,琐碎小事就能扰乱他的心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减少了。了然如此对比,把心胸放开,给自己、给他人一个相互结交的机会,不因对方的误解、无礼而动心嗔怒,不因对方的挑衅而针锋对麦芒,善缘的花雨便会落满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