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将军率军深入晋地,却紧逼河岸布阵,这难道是想决战吗?如果你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一决胜负如何!”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洛阳。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诡道“幕”经之七:因形措胜
孙子兵法有这么一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译为: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易怒就挑逗激怒他,敌人轻视我方就设法使其骄横,敌人安逸就设法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
战争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矛盾也是错综复杂的。作战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的阶段、所处的不同地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战胜敌人。其一,力量对比的矛盾就有各种不同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其二,敌人的情况有治乱、虚实、强弱、劳逸、亲离的不同,因而就有本段文字讲的不同对策。其三,针对敌人将帅的不同特点,也有不同对策:“必死,可杀也;必生,可烦也。”(《九变篇》)。其四,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不同,也要采取不同对策,有的“交”;有的“和”;若战,则应当“屈诸侯以害,役诸侯以业,趋诸侯以利”(《九变篇》)。其他如对不同地形分析、火攻的运用、间谍使用等,都应区别情况,区别对待。总之,孙子提出,要“因形而措胜”,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东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正月,袁绍病死,袁尚、袁熙率数千骑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不服曹操,二袁又去投靠他,曹操部下劝曹操对他们进行征讨。曹操说:“我可以让公孙康斩了袁尚、袁熙,把他们的头送来,不必我们出兵。”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引兵自柳城返回,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送来首级。诸将问曹操是什么缘故,曹操说:“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等人,若我逼迫过急,公孙康和袁尚就会团结并力;而我松缓一下,公孙康和袁尚就会相互图谋,这是必然的结果啊。”这个战例,曹操兵不血刃,说明他根据敌人内部矛盾,辅以相应的行动,“因形而措胜”,达到了获胜的目的。
明代末年,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自称为帝,其部将牛金星将明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据为己有。吴三桂得知,怒发冲冠,发誓要报此大仇。但又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斗不过李自成,不敢轻易发兵。这时满清皇帝顺治仅7岁,大权实际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吴三桂复仇心切,已不顾什么敌友,决定以清兵的力量替自己报仇,起初多尔衮假意不肯,而实际上他早就暗地布置兵力,整装待发,然后,才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吴三桂与多尔衮的两路兵马一起从山海关进入关内,多尔衮不仅将李自成赶出京城,而且将枪头对准了明朝官兵,从此清兵占领了中原,并占领了明朝大部分疆土,满人也成了中国汉人和各民族的皇帝。多尔衮的策略是积蓄力量,针对吴三桂与李白成的矛盾,“因形而措胜”,顺利地入关统一了中国。
在商战中能够抓住“敌人”弱点,是成功的一大诀窍。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年原苏联粮食歉收,原苏联派了一个代表团秘密到美国。日本一家贸易公司从一封电报得出结论:“苏联要进口大宗粮食”。近期内美苏将会达成大批粮食贸易协定,由此必将引起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本公司不得坐失良机,于是一道道抢购粮食的密令就从东京总部发出。这家公司的驻外机构几乎同时悄悄地从国际市场上购进了大批粮食。也由于乔装打扮,动用了形形色色的代理人,这一行动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久,苏、美两国粮食价格顿时暴涨。日本这家公司立即将刚刚购进的粮食抛出,获得了一笔暴利。日本公司善于了解“战场”实际变化,善于采取灵活有力的办法,取得了胜利。
1983年4月,香港的光大实业公司成立不久,董事长获得一份重要情报:智利的一家铜矿倒闭,矿主在矿山倒闭前订购了美国的“道奇”、德国的“奔驰”等各种型号的大吨位载重车、翻斗车共计1500辆,全部是未曾启用的新车。为了偿还债务,矿主决定将这批新车折价拍卖。董事长当机立断,立即组织采购人员出国谈判。利用对方已经丧失讨价还价主动权的困境,“因形而措胜”,灵活机动谈判,使7吨以上、30吨以下的载重车以原价38%的低价成交,节省外汇2500万美元,大获全胜。
诡道“幕”经之八:虚而实之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这是一定不易之理。但是双方都做到知彼知己,那就百战不能百胜了。所以你必须要知己,同时希望彼不知己,你必须知彼,同时希望彼不能知你,知与不知,权不在你,希望彼不能知你,这种权力却在你自己。你的真相完全显露,对方向你弱点进攻,你必失败无疑。只有把弱点装成优点的假象,使对方以为自己认识错误,中止进攻,才能转危为安。檀道济出师抵敌,粮食将尽。此种情形,不幸被敌人深悉,危机迫切,敌人拼力进攻。檀道济放出掩蔽弱点的烟幕,彻夜量沙,伪装白米,敌人以为粮食充足,前次探报完全错误,便不敢进攻。
这种蒙蔽方法乃为“虚者实之”的应用,需要天衣无缝的掩饰技巧,更应该有刀架脖子不低头的胆量,方可达到目的。
诡道方略之:夏言晋升
嘉靖中期,严嵩和夏言同为朝廷大臣。夏言科第在严嵩之前,地位在严嵩之上,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但是他自恃才高,难免有些目中无人,尤其喜欢别人对他奉承夸赞。严嵩对他并不服气,但他也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点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他利用与夏言同是江西老乡这层关系,设法去讨好夏言。有一次,他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心里恨得直咬牙,但表面却装得谦恭极了。他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夏言很受感动,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这也正合了他好虚荣求奉承的心理。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夏言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位由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同乡,最后竞置他夏言于死地。
严嵩知道自己的计谋在一步步得逞,心里甚为得意;但表面却不露分毫,对夏言仍是俯首帖耳,只是暗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倒。时机未成熟他是不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分赐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嘉靖帝的迷信活动,不肯接受。而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很不满。而且夏言撰写的青词(道教中茶神仙的“奏章”)也让皇帝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也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还迎合皇上心意,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得道的“高人”。皇帝越来越满意严嵩而疏远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乘坐腰舆(一种小车)。几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一改他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所宠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皇帝本来就已经对夏言有诸多不满,现在又是他的两个宠臣来揭发夏言的过失,他也就没什么怀疑,一怒之下罢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职,令严嵩取代了夏言的首辅职务。
诡道“幕”经之九:虚拟示意
《三国演义》中,张松欲献四川地图与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张松,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舌辩之士,斥责张松,傲慢地声称曹丞相具有雄才,并出示曹操撰写的兵法书籍(孟德新书)以佐证。谁知张松博闻强记,将书接过看了一遍,便熟记于胸,而后大笑道:“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只好瞒足下耳!”杨修驳斥说:“丞相私藏之书,虽已成恢,本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张松立即表示:“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纳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竟令扯碎其书烧之。于是让杨修领张松来见他。
在这场交锋中,张松之所以能够打掉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一种论辩技法——虚拟示意法。
虚拟示意法,就是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作客观事实推出,并竭力让对手相信,从而战胜之的一种论辩技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包括虚拟和示意两个步骤。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但比较起来,虚拟较容易些——主导者就是自己,虚到什么程度,拟出何种样式,全凭自己;而示意则较困难——目的是要对手相信自己的虚拟,如对手不相信,虚拟则徒劳。可见,虚拟是前提,示意是关键。
要成功地运用虚拟示意法,就需要巧妙把握这两个步骤。具体说来,就是:
①要虚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惺惺作态,就是装模作样做给对手看的姿态。这种姿态要合情合理。也就是说,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虚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状况。因为人对是非的判断,靠的是知觉,知觉的正确与否,依赖于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当对手的虚拟同自己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相吻合或一致时,知觉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就对对手的虚拟予以理解、认可。前例中,张松虚拟的“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操是一位统兵主帅,要写兵法书籍,难免对前人总结战争的经验有所借鉴。加上他的猜疑心本来就重,当然就会相信了。反过来,如果张松虚拟的是“此是我对席所作”,抑或“此是江东孙权所作”,杨修、曹操的知觉,都不会产生认同。因为这与他们的实践与经验相差太大。
在论辩中,作为对手,对方总是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的;对你所说的,本能地会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虚拟时,于合理上下些功夫。有时,不防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混沌局面。如张松的“无名氏”,不说具体,让你莫测高深。这时,对手的知觉是:实亦实,虚亦实。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虚拟的全部内容,而落入圈套。
说虚话技艺圆熟者经常使用“有几分真”的谎言来使人倍以为真,蒙蔽性非常大。
②示意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表达巧妙示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言语。同时,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对手对你的虚拟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的示意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自己的示意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手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孙刘联合抗曹,在劝说周瑜时,便虚拟出“曹操征伐江南,是为了得到二乔”之说。而为使周瑜深信不疑,其示意就相当细致周密:先是将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锁殊”,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前夕之与共”,巧妙地移与二乔。激起周瑜大怒后,又详作惶恐之状,连称:“失目乱言,死罪,死罪!”待周联合破曹之意已定之后,再放意劝其“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这样才巩固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示意,是在操纵对手的知觉。虚拟一旦实施,摆在自己面前的,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手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要让对手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这是将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树在对手眼前,迫使他只能作出相信你所说的唯一选择。
为了更有效,示意还可以利用人们对共同点具有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手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话,使对手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如诸葛亮的“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现代社会诸如“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如此,对手的防线最终会崩溃,自觉不自觉地会相信你的虚拟。
诡道方略之:酒场订货
有一年在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名酒节上,外省某经贸公司与贵州一酒厂的谈判,酒厂即成功地运用了此法。该公司欲订购白酒10吨。但贵州的酒厂如林,名酒如云,各家竞争激烈。究竟订哪家的,委实举棋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