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诡道
9133700000004

第4章 诡道之“幕”经:虚而实的烟幕术(3)

公元前506年11月19日,吴军赶到楚军阵前,列阵相峙。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允。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囊瓦弃军逃往郑国。楚军残部撤到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吴军半渡而击,俘虏楚军一半。渡过河的楚军逃到党务工作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正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部追至,楚军仓皇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楚左司马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溃败,急率本部兵马由息(今河南息县境)赶来救援。吴军先锋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吴军主力赶到后,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随后吴军一路向郢都扑去。

这时郢都城内已是风声鹤鸣,人心惶惶,楚昭王不顾主战大臣子西、子期的反对,也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带上几名家属开门出城,向云中和陨城方向逃去。昭王西逃的消息传到军前,楚军立即涣散,子期率部分精兵去追赶和保护昭王,子西见事不可为,也只好率残兵西逃。11月29日,吴军攻入郢都。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有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这也是运用暗渡陈仓的经典战役。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日武子也。”

诡道“幕”经之六:虚虚实实

运用虚虚实实的烟雾取得最终的胜利是每个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成功的必备技巧。兵不厌诈,战争之前一定要隐秘自己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诡道方略之:李存勖以虚击实败朱温

梁晋两大割据势力自唐末便结下了怨仇。梁太祖朱温和晋王李存勖屡次发生战争,但谁也无法消灭对方。

梁太祖乾化元年,另一割据势力燕王刘守光进攻容城,结果被晋军反攻至幽州城下,刘守光只得向朱温求救。

朱温闻讯,尽起大军,号称50万,北上救燕。当时,晋忻州刺史李存勖进驻赵州。梁军浩浩荡荡杀奔而来,而赵州只有少数晋军。朱温的势力太强大了,因此李存勖的部下建议他人城躲避。李存勖分析了形势,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大王将南方的事交给我们几个人,我们必须尽心尽力。虽然我们兵微将寡,我们仍然要挡住敌人,否则的话,梁军攻入内地,我们大王就危险了。让我们想想办法,用奇计打败敌人。”

于是,李存勖亲自驻守下博桥,又令史建瑭、李嗣肱派出小股部队,深入梁军占领区。小股部队避开梁军大队人马,专捉打柴割草的散兵,共抓了几百人。他们和李存勖在下博桥会合后,李存勖将大部分俘虏杀掉,留下少数人,砍掉胳膊,然后把他们放了回去。李存勖对他们说:“回去告诉朱温,晋王大军到了。”

这时,朱温率领大军已攻到了赵州,还没来得及安营。史建瑭、李嗣肱各带领三百奇兵,穿着梁军的衣服,打着梁军的旗号,和梁军打柴的夹杂在一起,向朱温大营开去。他们在傍晚到达大营门口,突然向梁军发起攻击,因为梁军不知怎么回事,又分不清敌我,晋军在朱温大营内如入无人之境,痛痛快快大杀了一遍,一直杀到天黑。然后,在夜色的掩护下,带着提到的俘虏,扬长而去。

梁军遭到突然袭击,正在惶惶不安的时候,那些断臂的俘虏又跑了回来,一人大营便大声喊叫:“晋王的大军到了。”朱温听了之后,因为不明真相,便命令部队连夜后撤。

梁军一口气跑了150多里,梁军士兵恨不得生出四条腿,保命要紧,连武器也不要了。一路上赵州的者百姓也拿着锄头,追赶梁军,梁军死伤无数。退出冀州之后,朱温才派部下进行侦察。回来的人报告说:“晋王大军根本没来,袭击我们的只是几百人的小部队。”朱温听了之后,又气又恨,竟然病倒了。

李存勖赵州一战,出其不意,仅以几百人打败了朱温5万人,取得了辉煌胜利。

虚虚实实是两军作战常见的计策。《兵经百篇·张篇》里揭暄说这是弱者的战法:“张我威,夺彼气,出奇以胜,是虚声以致实用也。处弱道也。”《草庐经略·虚实篇》则有详细的说明:“诡张远诳,能虚声悚敌之心,而乘其所向,使东西顾盼!进退踌躇,心摇而弗能定,见利而不敢趋,低回延缓,然后我得乘间抵隙。”这是李存勖获胜的重要原因。

诡道方略之:粟裕虚虚实实蒙敌人

1940年春,抗日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然而,国民党顽固派不把主要力量用于抗日,而不断加剧反共,准备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他们的进攻方案是兵分三路进剿:一路是由冷欣率部进攻苏南;一路是韩德勤率部进攻皖南;还有一路是李品仙率部进攻皖中。就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看,敌人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华中各抗日根据地都处在困难的境地,苏南的形势尤其紧张。

准备进攻苏南的冷欣,当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抗战时期,新四军要接受国民党的“统一领导”。他在出兵进攻苏南之前,想摸清新四军的情况。怎么摸清呢?他心生一计,派联络副官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联系,说“冷总”已到达深阳西北之三丫桥,日内将代表第三战区到水西村“点编”部队。这里说是“点编”,其实是想探明虚实,以便为下一步进攻新四军做准备。

冷欣的这一不正常的举动,引起了粟裕怀疑,因此,当陈毅问粟裕冷欣这次来的真正目的时,粟裕立即回答:“很明显,他是借‘点编’为名,来探明我军人员和装备情况,以便组织向我围攻。”陈毅又问:“目前我一、三两主力团已奉命回皖南军部,兵力较少,如何应付?”粟裕回答说:“虚则实,壮我军威,令冷欣不敢轻视。”他的这一想法与陈毅不谋而合。于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立即命令机关、部队行动起来,做好迎接冷欣到来的充分准备,其实也就是作好制造假相,掩盖真情,蒙骗对方的充分准备。

“点编”第一站是水西村。那天,冷欣带领一帮人装模作样地来到新四军所在地水西村前。粟裕等带领30几个人很有礼貌地将冷欣一行迎进水西村,并陪同他们来到一个大操场。

出现在冷欣等人面前的是这样的场面:一眼望去,宽大的操场,队队方阵,刀切一般,煞是整齐;指战员们,全副武装,精神抖擞,威风凛凛。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队伍,训练有素,将强兵精;这样的方阵,如弓在手,如箭待发,无坚不摧。这个场面震惊了冷欣。未来之前,根据国民党特务送上来的情报,他得悉粟裕的部队不多,武器装备也很差。如今他亲临目睹,才看到这支部队不仅人数不少,而且装备也不错。尤其令他震惊的是:这支部队训练有素,威武雄壮,富有战斗力。

冷欣站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面前,一时语塞。为了掩盖其内心的惊慌,他将眉头一皱,向手下军官使了个眼色。那军官打开花名册,按照花名册的次序一一“点验”。不大一会儿,“点验”一事,草草收场。

当天中午,粟裕等为冷欣一行安排了酒宴。酒席间,粟裕等人谈笑风生,晓以大义,希望国民党以民族大业为重,坚持团结抗战,不要制造摩擦。同时抓住席间的机会,明确表示:我们新四军也不是那么好欺侮的。谁手里都有枪,压得太狠了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枪也是会说话的。粟裕还特地对冷欣说:“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冷总指挥,你说对吗?”冷欣脸红一阵,白一阵,无以对答,只好环顾左右而言他:“是,喝酒,喝酒!”

那天夜里,冷欣肚子不舒服,在几个勤务兵的扶持下出门解手。他的行动惊动了巡逻哨,顿时哨声骤起,警卫部队闻声而动。冷欣吓出了一身冷汗,以为新四军要对他采取行动。他做贼心虚,十分紧张。

虽然新四军并没有对他采取任何行动,但是冷欣还是害怕。第二天便推说身体不适,匆匆而去。其余各部的“点编”工作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诡道方略之:李世民虚张声势救皇驾

隋炀帝好巡游,出巡江南之后,又大张旗鼓地去巡视塞北。突厥国始毕可汗早就想夺取大隋天下,今见隋炀帝送上门来,心中大喜,秘密调兵数十万,把隋炀帝困在雁门关,驱兵猛攻。隋炀帝的御林军都是些能征惯战之士,在这个节骨眼上,当然拼死护驾。敌人攻了几次都没得手,于是把隋炀帝及御林军团团围住,妄图饿死他们,使隋军不战自灭。隋炀帝派兵左冲右突,想突围出去,可无论如何也突不出去。派人送信请救兵,信也送不出去。最后,只好把求救诏书刻在一块木板上,放在河里顺水漂去,希望有人拾到,好有救兵来救驾。

木板漂到下游,果然被人拾到,送到官府,转到太原留守李渊之子李世民手中。李世民那年才16岁,却已是个上过战场的将军了。他听到皇上有难,也顾不上召集更多的军队,就带领自己手下的几万人向雁门关进发。

离雁门关不远了,副将云定兴说:“突厥兵有几十万,咱们只有几万人,这仗怎么打呢?”李世民说:“硬拼是不行。突厥兵围得严严的,以为送不出消息去,不会来救兵。咱们就来个虚张声势,把队伍分成几股,每股多打旗帜,拉长队伍,高举大旗,鸣鼓进军,把敌人吓跑。”于是把队伍分成数股,一时间皆举大旗,击鼓行进。

始毕可汗紧围了数十天,琢磨着城中粮草快光了,正准备发起总攻时,忽听探马来报,说中原大军已分数股从关内杀来。忙爬上山头观望,只见多路军旗招展,蜿蜒数十里,鼓声、呐喊声隐约可听到,正向雁门关包抄而来。看那军旗,每股军队至少数十万。始毕可汗大惊,急忙指挥速速退兵,窜回大漠。隋炀帝的围自然就解了。

诡道方略之: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恒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遣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这是劲敌!怎能说他们是弱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