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个代表”思想论
9031600000046

第4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理论的新探索(6)

邓小平善于从哲学高度思考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论十二大关系》也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精神,放射出科学理性思维的睿智光芒。它不仅有效地分析了当前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且为人们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研究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剖析十二大关系时,江泽民这篇讲话始终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原则和灵活的实践方针政策的内在统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体现了《论十二大关系》在多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一项丰硕成果。正如江泽民在分析这十二大关系时指出的那样:正确处理这十二大关系在当前固然重要,但它不是认识的终极,“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会不断深化,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各方面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所采取的方针和政策也必然会有所调整。”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涌现的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只要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一定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深入实际,积极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找出其带有全局性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然后研究、确定出正确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这里论述的十二大关系都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相关。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加入WTO后,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处于重要历史时期。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以正确处理十二大关系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加快廉政建设法制化步伐,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因此,《论十二大关系》是我们实现“十五”计划、2010年远景目标和“三步走”战略的重要保证。

十二大关系的提出也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统一了思想,增强了信心,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它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新矛盾、新问题的新概括和新认识。它不仅指导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且也一直在指导着我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不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复杂,如何艰巨,其在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纷繁,只要我们牢牢地抓住这些带全局性的重要关系,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处理,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不断向前胜利推进。

四、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发展的新阶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既表现为由西方少数发达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一面,表现为战后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它也表现为生产力、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表现为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的一面。坚持“三个代表”理论,特别是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今天,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从而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一)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挑战

1.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利益冲突。

经济的全球化过程必然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它在把世界的人、财、物纳入到同一个市场经济的舞台,把人类的不同利益追求聚积到同一个空间的同时,也使利益的冲突日益复杂化。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它们的利益有关。”社会生活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因此,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也是利益矛盾的展示过程。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托,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必然直接制约着民族国家利益的实现。由于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性的经济组织,制定着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因此经济的全球化过程必然基于不同国家利益的实现,围绕着控制和反控制、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并进而上升到政治的、文化层面的斗争而向前发展。因为经济利益及其矛盾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本身却内在地蕴含着政治的、文化的价值及其取向。因此,经济全球化并非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给全人类带来福音的“普照之光”。当代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实质上就是这种复杂的利益矛盾体系的直接体现和现实表达。

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存在着一个深刻的矛盾: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愈是向前推进,民族的经济利益问题愈是突出。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扩展生存空间,从而大大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中获得益处,如可以弥补资金不足、提高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促进产品出口扩大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应当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互补性,但是同时我们更应该指出,它们还存在着利益尖锐冲突的一面。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是全球“大锅饭”,并不是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毫无例外地获得同样的益处。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不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是大不相同的。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收益不均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正如江泽民指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建立的,主要体现和反映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愿望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则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也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要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身在其中。

这种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实的经验表达,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日益被“边缘化”,重新被纳入“新殖民体系”的危险。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时,就揭示了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内核的、庞大的“中心-边缘”结构体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已经使乡村服从于城市的统治。它使野蛮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依赖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依赖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依赖于西方。”这是一个庞大的“中心-边缘”体系:它以欧洲为中心,以东方和其他落后地区为边缘;以现代化的城市为中心,以落后的乡村为边缘;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中心,以其他经济方式为边缘;以少数资本家为中心,以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为边缘;以少数压迫民族和宗主国为中心,以广大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为边缘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继取得了政治独立,废除了旧殖民主义的赤裸裸的经济统治和掠夺,摆脱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附庸地位,由国际关系的客体变为主体,走上了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这为经济上的非殖民化和平等地参与世界经济生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殖民地时期遗留下的各种落后特征,如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结构畸型、国内市场狭小、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的物质结构严重脱节等等依然存在。世界经济的这种“中心-边缘”结构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当代世界仍然分为两大体系:由少数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和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体系。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发展继续依附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继续遭受各种剥削,表现为一种新殖民主义化的领带关系。中心国家在世界生产、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和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基础之上,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经济压力。尽管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压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据世界银行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资料,1997年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为299257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为238021亿美元,占79.5%。而美国为76901亿美元,约占25.7%;日本为47723亿美元,约占15.9%;德国为23195亿美元,约占7.8%。仅这三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就要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产值的一半。而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554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5%,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3.7%,日本的22%,德国的45.5%。如果用人均来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就更加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质量很高,是高度发达的、高度集约型的经济,具有强大的科技优势,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都很高。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属于粗放型经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相对低下,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科技的应用能力弱。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和全球竞争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向信息社会迈进。尽管我国科技研究和开发也在不断发展,在某些领域也走在国际前列,但是整体水平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数只占10%左右,而90%的科技人员则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科研和开发的费用占世界的95%以上。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在谈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产生的客观结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困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因此,我们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差距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发展阶段上的和质量上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经济力和高科技的巨大优势,对我们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