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个代表”思想论
9031600000045

第4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理论的新探索(5)

江泽民在《论十二大关系》中提出和剖析的十二个重大关系,一方面是针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所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而作出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些涉及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矛盾,因而更加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论十二大关系》的中心思想,就是想通过对我国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分析、研究,使我们不仅充分认识到这些重大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这些重大关系的重要意义。江泽民指出,《论十二大关系》有一个总的思想,而这个总的思想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处理这些关系应“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二是这些关系的性质都是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三是之所以作这个重要讲话和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党明确我们在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时“应当坚持的原则”,“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江泽民在《论十二大关系》中首先深刻论证了总揽改革开放全局的重大关系,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个关系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看作是“重中之重”,认为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键,它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也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方面,江泽民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江泽民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后,结合我们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指出只有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人类社会的进步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一定时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对于下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质量,才具备向更高台阶迈进的条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力争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自己。发展也是我们解决国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造成的,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题、文化生活问题等等,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能否进一步深化和扩大,能否在改革开放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也有赖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祖国统一、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都依赖于我们的发展。加快我们的发展,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也是坚持“三个代表”理论的基本要求。改革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且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稳定。这就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内在联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也是我们党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才获得的共识。只有牢牢把握好三者的内在联系,才能具备清醒的头脑,做到思路清晰,视野开阔,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总揽全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前进的根本保证。

第二,江泽民在《论十二大关系》中,围绕着发展这个主题,深入分析经济活动的四个重大关系。首先是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江泽民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较高的速度。但速度本身不是目的,速度是为了效益,没有效益的速度就没有意义。经济效益不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重视教育和科技,切实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其次,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关系是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第三,发展的第三个重大关系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江泽民提出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四,发展的第四个重大关系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扩大,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把缩小地区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和今后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第三,江泽民在《论十二大关系》中还深入分析了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某一方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方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的大计。因此,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便是改革中需要把握的首要的重大关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市场中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与不足,必须加强对市场活动的引导和调控,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江泽民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三是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四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与此同时,还要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加以正确引导、监督和管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国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三是要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与所有制关系相适应,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同时,要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论十二大关系》还深入分析了涉及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其他一些重要关系问题。如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等。

(三)《论十二大关系》在理论上的新贡献及当代价值

十二大关系的提出,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思考和正确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涉及全局的矛盾和问题的一个光辉范例。《论十二大关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发展。

江泽民《论十二大关系》继承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思想。毛泽东1958年3月10日在成都会议上指出: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这五条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成为江泽民《论十二大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另外,《论十大关系》中的“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在《论十二大关系》中也作为一个重大关系给予了论述。更为重要的是,《论十二大关系》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与《论十大关系》相一致,如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认识,关于工业是主导的认识等等。尽管从论述的具体内容、角度、侧重点方面看,《论十二大关系》完全不同于《论十大关系》,但从《论十二大关系》也把它们作为重大的关系来论述这点来看,不仅说明这六个关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体现了两代领导人在理论上的继承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论十二大关系》在充分吸收《论十大关系》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做出了新概括和总结,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问题的认识。首先,《论十二大关系》提出了六个新的关系: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这些都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所没有的。这就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不拘泥于原有的认识,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不断开辟新的认识领域,提出新的结论。其次,《论十二大关系》对已提出的一些重大关系进行了再思考,并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崭新的内容。例如在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论十大关系》的标题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而在《论十二大关系》中则改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这种改变表明我们对产业结构的认识已由工业和农业的二元结构变为一、二、三产业的三元结构,是认识上的深化。在关于对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的认识上,《论十二大关系》不再从工业布局的视角,而着重从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进行论述的。同样,对于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以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的形势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原则,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论十大关系》。第三,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虽然致力于纠正苏联模式的错误和缺陷,但仍然是围绕着计划经济模式而展开,虽然围绕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这个基本方针,对矛盾的分析也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对十大关系之间的整体关系则较少论及。而《论十二大关系》则不同,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稳定”这个首要基本关系,将其他重大关系分别加以提炼和展开,形成了一个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的两层结构的整体关系。其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一切工作、一切部门、地区和一切矛盾的核心,是处于最高层次的关系。而第二至第五、第六至第八、第九至第十二,则分别构成发展、改革、保证三个子系统,位于整体中第二层次。这样,整个十二大关系,就形成了一个既互相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层次分明而又结构严密的逻辑体系。

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发展。《论十二大关系》在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特别突出了发展在实现今后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在谈到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时,精辟地发挥了邓小平关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思想,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速度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性,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强调解决效益的关键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在讲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时,江泽民则指出:要以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在分析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时,江泽民也认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在分析收入分配过程中如何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时,强调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在讲到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指出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此外,邓小平的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思想,在《论十二大关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