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审计理论与案例
9031200000042

第42章 内部控制(9)

根据授权管理原则,公司设计好管理程序,管理人员如违反要求,将受到追究和处理,直至除名。对于公司内部的重大问题,由公司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该委员会由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等人组成。

三、职责分离管理

该公司按照总部的要求,对所有相关职责的岗位实施分离管理,以化解可能出现的危害公司利益的风险,这方面集中体现在工程招投标和内部采购方面。

负责招投标的是物资采购部。工程部没有决定承包工程的权力,只负责提供三家以上的承包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质证书,决定工程招标时,按照同价情况下看质量,同质量情况下取最低价的原则进行比较。除此之外,财务部还具有监督和否决权,即你认为这个工程的报价最低,财务部认为在相同质量下还有比这一价格更低的,就可以否决你的方案。

四、信息记录管理

跨国公司强调所有经济活动都要有记录,公司在信息管理上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和安全。信息的完整就是禁止账外账,并做到有始有终;信息的准确就是保持账与账之间的真实,并定期核对;信息的及时就是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入账,无论什么财务账,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入账;信息的安全,就是将所有的客户建立档案,输入电脑,按业务量和信用情况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公司设立了黑名单,如果欠账未付清,就会进入黑名单,绝对输不进销售单。

五、总部审计管理

公司总部每年派人来公司审计,主要是看对施贵宝总部制定的政策执行情况如何。审计的重点:一是合法销售,公司产品的销售是建立在质量、服务、价格和其他合法的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二是禁止贿赂,以贿赂获取销售在公司将被完全杜绝;三是无政治性捐助;四是公私分开,包括打电话上公私也要严格分开,施贵宝公司认为如果一个人公私不分,那么这个人的素质是有问题的;五是一切活动都要有记录,因此总部每年来重点审计,而且来的人不可能重复出现,以后再来另一批人审计,专门找毛病,查出的问题严肃处理。

案例4:巴林银行案例

1995年2月,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巴林银行宣布破产。这一破产事件是由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发生的巨额亏损引发的。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尼克·里森身兼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的主管,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由其一人把持。翻开尼克·里森的档案,可以发现,在他被派遣到新加坡并成为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的交易员之前,由于两项总额达3000英镑的于他不利的县法院裁决被曝光,巴林银行曾取消了他成为伦敦的交易员的申请,但却又对此事件保持缄默并支持他成为新加坡的交易员的申请。在尼克·里森成为新加坡巴林的衍生产品交易的主管之前,他对衍生产品及其市场的经验很少,参与交易的时间相对较短。尼克·里森以其前台首席交易员和后台结算主管的双重身份,开立了误差账户“88888”。开户表格上注明该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账,但他却用这个账户进行交易。通过假账调整,使实际亏损隐藏在该误差账户中,反映在总行的其他交易账户则始终显示盈利。1994年8月,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曾指出,新加坡期货公司没有对交易和结算这两个重要岗位进行职务分离,但巴林银行集团高级管理人员漠然视之。更为令人费解的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内部审计部门始终未能及时发现尼克·里森利用误差账户进行越权违规交易和发生严重亏损的问题。

该风险案例留给我们的教训是:(1)放松了职员的品质控制。巴林银行派遣尼克·里森担任新加坡期货公司的首席交易员和结算主管之前,是知道他有隐瞒法院不利判决的品行问题的,也清楚他缺乏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适当经验,但仍然对他委以重任,酿成大错。(2)忽视了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交易和结算属于不相容职务,由一人兼任容易发生错弊,并增加错弊得以掩盖的机会,但巴林银行却偏偏对交易和结算这两个重要岗位没有予以分离,导致重大亏损得以转移到误差账户进行隐藏。(3)缺少有效的内部审计。有效的内部审计至少可以在事后及时发现问题,但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居然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始终未能发现尼克·里森的越权违规交易和交易的实际亏损状况,使局面终致不可收拾。(4)授权控制形同虚设。尼克·里森开立的误差账户“88888”,未经授权是不能用于交易的,但巴林银行放松了账户的授权控制,使尼克·里森得以利用这枚关键性的棋子将败局延续下去。

案例5:山一证券公司案例

1997年11月,日本山一证券公司倒闭,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证券公司倒闭事件。山一证券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更有内部存在的经营管理不善问题。山一证券为留住大客户,承诺承担大财团等客户的投资损失,以远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从要求索偿的一个财团购入其投资,再以保证一定固定回报率返售的附加条件,以远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转售给另一客户。按照这种模式运作,由于每一客户年底结账时间不同,所有客户账面上都可以没有投资损失。但是,山一证券的做法违反了不得向客户进行直接的投资赔偿的法律规定,属于非法交易和违规操作。而且,随着股市的不断下跌,其买入的贬值投资无法真正出手,造成自身累积下来大量不良资产。再加上其业务部门私下违法经营,非法隐瞒的账外债务约合22亿美元,占其全部资金的60%之巨,而违法经营又使其丑闻频传,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最后只得惨淡收场。

该风险案例留给我们的教训是:(1)忽视了风险管理。山一证券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风险控制,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正确判断及对经营风险的预警及补救措施,过度负债投资,以致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和经济的持续低迷,证券资产价格剧烈下跌,而负债仍以原数额保留下来,山一证券从股权中得到的收益远不能弥补资产方面的损失,由此造成了资产负债的严重失衡,最终因巨额负债而宣告破产。(2)放松了法律法规控制。山一证券为了留住客户,不惜进行非法交易和违规操作,这不仅造成大量不良资产,而且因丑闻不断,使公众对山一失去信任,筹资上举步维艰,许多大型客户也相继停止与山一开展业务。可见,违法违规经营至多能得逞于一时,而守法合规经营才会笑到最后。

案例6:香港百富勤公司清盘案例

1998年1月,香港百富勤公司做出清盘的决定。证券业的重大风险案例为数甚多,香港百富勤的清盘,对国内证券业的触动最大。香港百富勤公司以其积极上进,勇于冒险的风格著称,然而危险的是它的风险控制有名无实,单一性投资、主要靠外部借贷和市场融资维系大规模的经营,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百富勤公司债券部持有亚洲各国的公司债券和国家债券,虽然公司资金约有8亿美元,但其持有的债券在1997年7月达到50亿美元。至1997年12月底,百富勤手中积压的东南亚市场垃圾债券仍有5亿美元,而大多数是风险极高的印尼债券,这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提供给SteadySafe公司的过桥贷款2.6亿美元。SteadySafe公司是印尼的一家出租车公司,为了能够取得其发行债券的承销权,百富勤公司同意提供这笔过桥贷款。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对SteadySafe公司所拖欠的2.6亿美元贷款顺利回收的机会变得渺茫。同时,百富勤公司持有的其他印尼债券资产也大幅缩水,造成财务状况急剧恶化。1998年1月,面对6000万美元的到期债务,百富勤公司终至无力偿还,只得进行清盘。

该风险案例留给我们的教训是:(1)放松了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百富勤公司破产的最直接原因是留下了6000万美元的现金缺口,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但是,如果不是错误地对垃圾债券进行单一性投资造成流动性问题的话,也许就用不着在破产时哭诉“现金为王”了。

(2)忽视了信用风险。在提供巨额过桥贷款时,百富勤公司满足于承销权的取得。但SteadySafe的信用问题使贷款有去无回,对百富勤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因此,承销项目的取得不应以承担巨大的信用风险为代价。(3)高层基调过于冒进。百富勤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太过强调冒险精神,大规模扩张业务,大量持有垃圾债券,最后不得不面对过高的风险。

案例7:内部控制业务分析

1.甲公司2003年12月31日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1748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97500元。针对以下情况,试分析甲公司在银行存款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指明进一步审查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