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供应、通讯设施等。由于非营利组织属于服务业的性质,因此通讯设施的便利与否对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活动影响最大。非营利组织需要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媒体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通讯设施很差,比如互联网的普及率很低,那么通过网络进行宣传的效果就会变得相当有限。因此,目标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也是非营利组织进行营销前需要了解的经济环境因素。
3.1.3社会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各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因此,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人,其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内容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西方文化是个体本位模式,因此吃饭是分餐,每人有单独的一份菜;中国文化则是群体本位模式,因此吃饭时大多是多人共享一份餐。美国是一个爱冒险的民族,因此每年用于旅游的消费支出会很多;而中国人则喜欢在饭桌上解决问题,因此在饮食方面的支出就很多。可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从而影响着企业或组织的营销活动。
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所具有的对社会服务的特性,社会文化因素对非营利组织营销活动的影响更大。比如我国比西方的发达国家更注重家庭,有着尊敬老人、孝顺长辈的优良传统,因此对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求很大;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使得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再比如教育水平高的人相比教育水平低的人来说更会关注环境污染,动物保护等问题;在年轻一代的人中有男尊女卑思想的人要远远少于老一辈人,但离婚和其他一些家庭问题则多是发生在年轻一代人的身上。此外,每一个社会都包含亚文化,它由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所产生的共同生活经验或生活环境的人类群体所构成。比如DIY(DoItYourself)发烧友、DINK一族、各类收藏爱好者等,他们都代表不同的亚文化,他们各有各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和行为,表现为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因此非营利组织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必须考虑到目标群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环境,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
3.1.4政治法律
营销的对象是人,营销活动总是发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而社会经济生活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运行的,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法律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在进行营销活动前必须要对非营利组织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有所了解。
1.政治环境
所谓的政治环境因素是指在特定社会中影响或制约组织和个人的外部政治形势,包括政治体制、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相关的一些政府机构等。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体制,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不同的政治体制的国家,其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政策都会各不相同。
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会影响和制约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策略,如人口政策、教育政策、医疗保健政策、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等等。很多非营利组织会因为政府的一个政策决定而改变其中长期的营销策略。譬如,政府在某地区新建大型博物馆自然会带动该地区的文化艺术需求;“科教兴国”战略也会给学校和各种研究机构带来新的机遇等等。
而政权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政策的稳定性。政治体制的改变、政权的更替、政府结构的变化都会导致政策的变化。政策的不稳定性将会使非营利组织难以决定如何调整其营销策略。政治局面的稳定与否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目前政权稳定,政治局面安定团结,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这些都给非营利组织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此外,非营利组织虽然不属于政府机构,但是它和一些相关的政府机构关系密切。这些政府机构的行为也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活动产生影响。比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妇联、学校及研究所和国家教委、预防艾滋病咨询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等,都有密切关系。非营利组织应该充分了解和自己有关联的政府机构的现状,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法律环境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包括各项法规、法令、条例等等,其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意愿。非营利组织需要熟悉和自身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的约束下管理和经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基金会管理办法》、《宗教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等,都和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活动息息相关。
不同的国家其社会制度不同,因此法律也各不相同,那些进行国际营销的非营利组织还应该了解目标国的法律法规。而一些国际惯例和涉及营销的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的规章条例也应该被非营利组织熟悉和了解。
3.1.5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影响非营利组织营销活动的自然资源。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然而,人类向自然界的不断索取,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人与自然的这种生态失衡并不突出,靠自然本身的调节能力就可以恢复;而现代文明对自然平衡的破坏已经超过了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环境出现了以下的一些趋势。
1.自然资源日益短缺
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森林、草原)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两大类。随着人口的发展和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对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多,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经导致了资源的退化和枯竭。比如以前被认为是无限资源的水和空气等,由于受到严重的污染,很多城市都面临缺水的威胁,而臭氧层的空洞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1亩=666.6平方米),只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流失。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甚至不足一半,比如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此外除煤炭和少数有色金属外,矿产资源的富集度也比较低。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
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全年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灾毁耕地5.0万公顷。生态退耕223.7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3.2万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253.7万公顷。
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费明显上升。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6.7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原油消费量2.52亿吨,增长12%;原煤消费量15.79亿吨,增长13.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2.71亿吨,增长28.6%;氧化铝1168万吨,增长15.7%;水泥8.36亿吨,增长15.3%。
水资源供求关系依然紧张。人均水资源207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
2.环境污染加剧
技术进步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工厂废水的排放导致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尤其是核废料和重金属的倾倒、石油的泄漏,使得公海也受到严重污染,并随洋流传遍全球各个海域。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而塑料袋、快餐盒、饮料瓶等的大量使用又造成了白色污染。
3.政府日益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追求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而应该科学地处理技术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使得自然界能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观点,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指出经济发展必须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那些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该受到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该被严令禁止。可持续发展观认为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和资源应该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日益深入人心,各国政府对自然环境的管理日益加强。我国已经把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了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口号,努力加强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
环境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关心和注意,那些和环境保护有关的非营利组织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宣传自己组织的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赞同和支持,从而推动组织更好的发展;即使那些和环境保护关联不大的非营利组织也应该充分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进行组织的活动时不能造成环境危害,否则将会引起民众的不满。
3.1.6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面目一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带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需求由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转变;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非营利组织,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尤其是通讯的日益发达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会给非营利组织营销活动带来很多好处。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服务性质的组织,必须以受众对象为中心,其营销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能与他们进行良好的互动。发达的通讯让你可以借助报纸、广播、电话、电视等各种媒体开展你的营销活动,传播你的观点;而互联网更是可以让你与受众对象零距离的交流;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营销效果的反馈;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你的营销策略;甚至使一对一的营销服务成为可能。只有与受众对象进行良好的互动,你的营销活动才有可能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标准,你的组织才能得到更多的捐款、发现更多的需求、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与拥护。
一个致力于扶贫的非营利组织,筹集捐款是非常重要的。而捐款人最在意的肯定是这个组织是否值得我捐款以及捐款是否便利有效。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可能只能靠组织的成员走上街头建一个募捐箱,发一些宣传的传单。这样平面的营销活动最多只能“晓之以理”,却很难“动之以情”,营销效果也不可能令人满意。现在有了互联网,一方面,使用互联网的人其本身受教育的水平较高,更愿意关注这些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组织可以拍下受助人急需救助的影像上传到互联网,并请到受助人现身与捐款人互动,这样不仅能“晓之以理”,还可以“动之以情”,用立体的营销方式达到理想的营销效果,并提升自己组织的公信力。而电子银行、数字货币的普及使得捐助人心念一动就可以通过轻点鼠标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非营利组织自己也容易统一管理受捐助的款项。再加上互联网技术下的市场全球化,使得捐款范围不单单局限于本地区、本国,而是可以扩展到全世界。
发现需求,找到市场机会对企业或组织的营销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而非营利组织相对于营利组织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它的这种市场需求不仅仅是组织内部的人在关心,很多公众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予以关注。比如,涉及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非营利组织就是如此。而互联网可以迅速地将有关的信息传送到组织内部。不仅公众可以直接通过在非营利组织的网站上发布信息,零时间传递市场需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传播的加速度扩散性,非营利组织自己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那些不知道自己组织的公众所发布的信息。可见,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以往通过公众了解市场需求的多少似乎取决于有多少人知道你们组织的联络方式;而现在,只要你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你所能获得的市场需求的信息是相当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