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宅门内话管理
8958700000029

第29章 诚信与企业文化(3)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条沿袭了数千年的制度,在今天这个讲究法制的世界里,更是无可厚非。制度,在辞海中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要想站稳脚跟,要想永葆自己的纯洁性,没有刚劲有力的法度的制约、束缚和规范,那是很困难的。毕竟,太多太多的灯红酒绿、太多太多的奸诈肮脏在向着我们频频“暗送秋波”,一不注意,就将名损人亡,遗臭千古。

对于企业也是如此,一套“刚性”的制度,便是在员工的认可下,使管理者的意愿得以彻底贯彻执行,使企业管理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之间弱化为人与制度之间,以此更好地约束、管理和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更好地进行生产、工作,最终达到企业以及企业成员的兴盛、发达和富裕。

那么,有了一套“刚硬”的制度,是否就说明一个企业的管理机制已经完善、成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还涉及一个关于文化的问题。

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人不同于物,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理念的。作为企业的一员,企业的状况体现的也就是自己的状况,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员工就应该自觉地维护企业的利益,这种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实也就是我们制定制度的目的。

企业文化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和指导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和法宝。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对不符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具有自我调节和免疫作用,并通过制度文化的激励和约束的杠杆作用来使团队和个人义无反顾地朝着融会于团队目标、个人目标方向而奋斗,决定有形价值并超越其价值的保障。企业越大,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越为突出,它是新时期企业的一种最高境界的管理。

企业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是企业管理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被管理者的地位和身份往往使他们不满意,他们期望人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希望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企业文化正是将他们的愿望变成为现实。如今的企业,已经不是领导者单纯地下达命令或独断地推行业务的企业。

美国企业家考尔松认为,现代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权力的来源和清楚地了解员工的心理。他说:上级的权威是由下级赐予的,一个政治家拥有自己的选民,一个企业家同样有自己的选民——“员工”,他们虽无权直接“选举”总裁,但可以“选举”将工作做得好还是坏。传统的理性管理强调制度的“硬”管理。这些制度虽说是企业最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反映,但是由于它对企业成员行为的调整范围有限,而且它具有“刚性”特征,很少顾及人的复杂的实际情况与全方面的需要,因此不具备焕发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功能。企业文化却是在“硬”管理的基础上拓宽了管理的“非制度”因素,实行“软”约束。

由此可见,我们的制度与我们的文化有着辩证的统一关系:管理促进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想想,我们强调制度“硬”管理的目的是要使员工真正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让员工站在主人翁的角度进行生产。假如,人人都具备了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人人都为我们企业的存在发展而大公无私、尽职尽责,那我们“刚性”的制度管理还有必要吗?

“制度”和“文化”,就好像是企业的两只手,任何一只削弱都不行。

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成为我们的共识。实施科学的企业形象管理,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形象管理的成果又会凝结成企业文化,融化在员工的思想中,支配着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名牌之魂,是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说起树立企业形象,人们很容易理解为就是做一些广告、宣传工作,或者搞一些专项活动,这些无疑是企业形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形象工作首先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工作。企业形象管理思想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全面提高企业内在素质与外在表现为目标的最新一代管理思想。企业形象管理是企业开展一项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工作。它以企业的总体形象设计为总纲,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以产品及服务形象管理为基础,以员工形象管理为龙头,通过强化企业的内在素质和规范企业的外在表现,全面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形象,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资产规模的大小已经不能简单地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多少来衡量了,一个商标、一个专利、一个品牌本身都可以代表巨额资产。可以说,一个国家拥有名牌企业的多少,从某一方面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代表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世界许多著名公司非常注重用优质的无形资产来装备自己,并靠其占领市场,取得巨额利润。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创新提出的客观要求。

从长远看,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不注重无形资产的经营,不注重对知识进行管理,就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企业不能只像过去那样单纯经营产品,获取平均利润,必须着意经营企业形象这一无形资产,取得超额利润作回报。全面的企业形象管理能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形象扩散力,拥有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信誉,拥有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经营有形资产到同时经营无形资产是经营理念上的一个飞跃。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它是企业及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可以充分发掘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是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渠道,是团队间相默契的“共同语言”;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一双翅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其拥有者在市场竞争中更加灵动。

对于广大中国企业,面临WTO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来自世界范围的全方位竞争即将展开,与对手的较量已经不能局限于产品和营销。企业需要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诚信文化理念,即要求企业自觉地遵守诚信的原则,完全以诚信的文化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诚信文化建设是所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予以重视的。

从古到今,诚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宅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建立一个诚信的企业文化,无论对于人员管理、战略定位还是财务管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家的一代代在变化,可是诚信不能变,家业不能倒!

相信今天的中国企业有了诚信文化这一基石,必定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从容不迫、翩翩起舞。

补充小知识

21世纪企业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出现以下六种发展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及搭配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搭配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与生态文化有机的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

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在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第一,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人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4.将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

2l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挡,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之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5.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6.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升华出来,更重视于人商业化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着迷于铁的纪律、绝对服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这里,劳资之间变成了纯粹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著名学者杨振宁说:“2l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况且,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