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经的智慧
8929400000038

第38章 不变的人生哲理(1)

保罗改弦易辙:信念是人一生中巨大的动力

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你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圣经》上是这样记录保罗的事迹的:

保罗的原名叫扫罗,生于基利加的大数城,这座城建于一条名叫昔拿士河的河边,离海不远。扫罗本是拥有罗马国籍的犹太人,出生第8天,父母就按着旧约律法,为他行了割礼。他自小就守着严谨的犹太教,热心学习并遵守摩西的律法。

当他年龄稍大时,父母就把他送到耶路撒冷做了法利赛人,跟着一位既著名又严格的法利赛教师迦马列学习旧约律法。扫罗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进步得很快,成绩也比同族里其他同年的人更好。到他成年时,他不仅熟悉旧约,严守律法,行为也循规蹈矩,按着祖宗遗传的犹太教规矩,热心侍奉神明。

但是扫罗反对耶稣,迫害刚刚接受基督教义的基督徒。因为,当耶稣在各地传福音时,常常受到别人的反对,那时反对他最厉害的就是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总是夸耀自己超凡的宗教生活、对神的虔诚与对《圣经》知识的了解。他们空有许多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真正运用,甚至最后和祭司长商议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也是法利赛人。他们不认为耶稣就是上帝所差来的那位救赎他们的人,也不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与此同时,他们不仅杀害了耶稣,还逼迫跟从他的人。

扫罗自幼就受法利赛人的教导,长大了自然而然也以为跟随耶稣就是与上帝作对。所以他想尽办法,去威逼迫害信耶稣的人。扫罗只要听见谁呼唤耶稣的名字,就知道谁是跟随耶稣的人,立刻不由分说地把他们拉到监狱去。

有一天,扫罗去见大祭司,求大祭司写一封捉拿信耶稣的文书,让他带到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诏告犹太人,凡是找到跟随耶稣的人,无论男女,都可以捆绑他们,带到耶路撒冷。扫罗就是如此厉害地逼迫所有跟随耶稣的人,他一个也不肯放过。

当他求得这份文书后,就启程前往大马士革。在路上,扫罗很兴奋,他得到了权力,可以捉拿一切跟随耶稣的人,把他们带到耶路撒冷,投进监狱。就在他快到达目的地,接近中午的时候,忽然有光从天上四面照着他,他于是仆倒在地上。

这时候,扫罗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你为什么步步逼迫于我?”

扫罗当即双目失明,问:“你是谁?”

耶稣回答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扫罗向来认为耶稣已经死了,他以为跟随耶稣的人是错的,是违反祖宗传统的,所以他逼迫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他哪里想到,现在向他显现的这位神,就是他所逼迫之人的精神向导,并且竟然对他说,他逼迫的不是人,而是神自己,他的名就是耶稣。原来他逼迫那些跟随耶稣的人,就是逼迫耶稣,而且这位耶稣是真的死而复活了,并且是活在那些跟随他的人里面!现在扫罗不仅外面被阳光照着,他的内心也感觉照进了光来,知道他以前那样的逼迫信徒,完全是在抵挡上帝。

他立刻问耶稣:“我当做什么?”

耶稣对他说:“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有人告诉你。”

进了大马士革后,耶稣让一个名叫亚拿尼亚的信徒去见他,为他医好眼睛。扫罗于是受洗,做了耶稣的使徒。他此后改名为保罗,成为早期基督教向外邦传道的最重要的使徒之一。从扫罗到保罗,他的信仰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完全改弦易辙。

我们从故事中很容易就明白: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你的信念程度。心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同样,一件发生在美国内战期间的奇特的故事,也可以说明信念的魔力。

基督教信仰疗法的创造人玛丽·贝克·艾迪,当时认为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后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抛弃她。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贫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岁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儿子的下落,以后有31年之久,都没有再见到过儿子。

因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她一直对所谓的“信心治疗法”备感兴趣。可是她生命中戏剧化的转折点,却发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个很冷的日子,她在城里走路时突然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过去。她的脊椎受到了伤害,她不停地痉挛,医生甚至认为她活不长了。医生还说,即使奇迹出现而使她活命的话,她也绝对无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张看来像是送终的床上,玛丽·贝克·艾迪打开《圣经》。她后来说,她读到《马太福音》里的句子: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耶稣对瘫子说,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耶稣的这几句话使她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能够医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开始行走”。

“这种经验,”艾迪太太说,“就像引发牛顿灵感的那个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怎样好起来,以及怎样才能使别人做到这一点。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改变自己的信念,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信念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事业。勒格森·卡伊拉年轻时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他的故事同样也证明了信念的神奇力量。

勒格森仅有只够维持五天的食物,一本《圣经》和《天路历程》,一把用于防身的小斧头和一条毯子。带着这些,他急切地踏上了他的人生旅途。他将徒步从他的家乡尼亚萨兰的村庄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在那儿他可以乘船到美国,开始他的大学教育。

对勒格森来说,他的旅途源于他的一个梦想,不管是多么遥远,这个梦想促使他决心要接受教育。他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亚伯拉罕·林肯那样,林肯虽然出身贫寒,却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为解放黑人奴隶进行不懈的斗争。他想要像布克·T·华盛顿那样,是华盛顿打碎了奴隶制度的枷锁,成为一名伟大的改革者和教育家,为他自己和他的种族带来了希望和尊严。

勒格森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那些英雄那样能改变世界,服务于全人类。不过,要实现他的目标,他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知道只有在美国才能得到他需要的教育。

不要去想勒格森名下毫无分文,也没有任何办法支付船票;不要去想勒格森根本不知道他要上哪所大学,也不知他会不会被大学接收;不要去想勒格森的旅途从开罗到华盛顿有3000英里之遥,途中有数百个部落,说着50多种语言,而且他对此一窍不通;不要去想所有这一切。勒格森还是出发了。他必须踏上征途。他一心只想着一定要踏上那片可以帮助他把握自己命运的土地,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度外。

他并非总是那么坚定。作为一个不大的男孩,他有时把自己的贫穷作为在学校没尽最大努力和不能成功的理由。

对勒格森来说,他和村里的许多朋友一样,原本相信居住在尼亚萨兰卡荣谷镇的穷孩子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后来从传教士提供的书籍中他发现了亚伯拉罕·林肯和布克·T·华盛顿。他们的故事启发了他,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且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于是他就有了徒步到开罗的想法。

在崎岖的非洲大地上,艰难跋涉了整整五天以后,勒格森仅仅前进了25英里。食物吃光了,水也快喝完了,而且他身无分文。要想继续完成后面的2975英里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了,但勒格森清楚地知道回头就是放弃,就是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

他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我誓不罢休,除非我死了。”他继续前行。

有时他与陌生人同行,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孤独地步行。每到一个新的村庄他都非常小心,因为不知道当地人是敌意的还是友善的。有时他找到一份工作,暂时有栖身之处,但大多数夜晚却是风餐露宿。他依靠野果和其他植物维持生命。艰苦的旅途生活使他变得又瘦又弱。

一次高烧使他病得很重。好心的陌生人用草药为他治疗,并给他提供了地方休息和养病。由于疲惫不堪和心灰意冷,勒格森几次都想放弃。他推断说:“回家也许会比继续这似乎愚蠢的旅途和冒险更好一些。”

他并未回家,而是翻开了他的两本书,读着那熟悉的语句,他又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继续前行。从他开始这次冒险旅行已经有15个月的时间了,他走了近1000英里,到达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此时,他的身体健壮起来,也有了更加明智的求生方法。他在坎帕拉待了6个月,干点零活,并且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

在图书馆里他找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美国大学指南书,其中的一幅插图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个看上去庄重而又友好的学院,位于华盛顿佛农山区的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成为勒格森请求的第一个具体院校,这似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决定立即给学院的主任写封信,述说自己的境况,并向学院申请希望得到奖学金。因为担心可能不被斯卡吉特接收,勒格森决定在他的微薄积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给院校寄去自己的申请。

其实这大可不必,斯卡吉特的主任被这个年轻人的决心深深感动了,不仅接受了他的申请,还向他提供了奖学金和一份工作,其工资足够用以支付他上学期间的食宿费用。

勒格森向着自己的梦想又前进了一大步,但更多的困难仍然阻挡着他的道路。要到美国去,勒格森必须具备护照和签证,但要得到护照他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确切的出生日期证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签证,他还需要证明他拥有支付自己往返美国的费用。

勒格森只好再次拿起纸笔给他童年时起就曾教过他的传教士们写了求助信。结果传教士们通过政府渠道帮助他很快拿到了护照。然而,勒格森还是缺少领取签证所必须拥有的那笔航空费用。但他并不灰心,而是继续向开罗前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自己需要的这笔钱。正是他非常坚信这一点,他花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双新鞋,使自己不必光着脚走进学院的大门。几个月过去了,他勇敢的旅途事迹也渐渐地广为人知。当他身无分文、筋疲力尽地到达喀土穆时,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在非洲大陆和华盛顿佛农山区广为流传。斯卡吉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在当地市民的帮助下,寄给勒格森600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费用。当他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勒格森疲惫地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

最后,经过两年多的行程,勒格森终于来到了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手持自己宝贵的两本书,他骄傲地跨进了学院高耸的大门。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要问:成功者能终年一致地施行有效的做法以达成美梦成真,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全身心投入各种各样的事务中呢?答案就是——信念的力量!

所以说,要取得成功,除了有坚强的意志,还需要有强烈的信念。千万不要让形形色色的雾迷住了你的眼睛,不要让现实俘虏了你。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挑大梁的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

圣经箴言

我只专心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全力追求前面的目标。被哑鬼控制的孩子:自信才是你成功的保证

只要在精神上相信,所有相信的都是可能的。

《圣经》上记载:

当耶稣问门徒自己是谁时,彼得回答道:“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

耶稣马上对彼得说:“西门,上帝祝福你。你这句话,不是你自己的见解,而是上帝亲自启示给你的。我要告诉你:彼得,你是石头。我要在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所有邪恶势力都无法战胜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

后来,耶稣就带着彼得等门徒上了山。

下山后,回到山脚,耶稣看到另外几个门徒正被一大群人围着,好像在辩论什么。看见耶稣,人们便立刻跑了过去迎接他。

耶稣问道:“你们在争论什么呢?”

其中一个人跪到耶稣面前说:“老师,我带了我儿子来找你,因为他被哑鬼控制,哑鬼使劲折磨他,把他摔倒,令他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浑身僵硬。你不在,我就请你的门徒们为我儿子驱赶邪鬼,别让它再附在我儿子身上,可他们却办不到。”

耶稣听后,叹息道:“唉,你们这些没有信心的人啊,我要陪你们多久,你们才有信心呢?”

那人又说道:“老师,求求你救救我儿子吧。”

耶稣说:“把孩子赶陕带来吧。”

孩子被带到了耶稣面前。附在孩子身上的哑鬼一见耶稣,就立刻让孩子不停地抽筋,倒在地上滚来滚去,并直吐白沫。耶稣问那孩子的父亲:“他患这病有多久了?”

孩子的父亲答道:“从小就这样,哑鬼多次逼他跳进火里、水里,总想害死他、要他的命。如果你能办得到,就请你发发慈悲、救救我这可怜的孩子吧!”

耶稣说:“你说‘如果你办得到’?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孩子的父亲高声喊道:“主啊,我信,我信!但我信心不足,求你为我增添些信心吧!”

人们渐渐围住了耶稣,只见耶稣站在孩子面前,厉声斥责道:“你这哑鬼,我命令你马上从他身子里面出来,永远不许再进去!”

只听一声叫喊,孩子剧烈地抽起筋来,刚抽了几下,孩子便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了,大家都以为他死了,谁知耶稣俯下身子,不慌不忙地拉着他的手,把他扶起来,孩子立刻就站了起来。

原来,哑鬼听见耶稣的话,还想做垂死挣扎,无奈它无法再猖狂下去,所以,它只厉叫一声,就从孩子身上逃走了。

治好了孩子,待感激不尽的父亲带着孩子走后,耶稣也回到了屋里。一进屋,门徒们再也按捺不住,就急切地问耶稣:“为什么我们无法把那哑鬼赶走呢?”

耶稣说:“因为你们缺乏信心,我告诉你们:就算你们的信心小得芥菜种一样,也能办成任何事。让山从这边移到那边,山就会立刻移过去。同时,要驱赶这类恶鬼,你们还不能忘了要做祷告。只要祷告,恶鬼必逃。”

门徒们牢牢记住了耶稣的话。

可见,没有自信便不可能有成功。只有首先对自己充满十足的信心,才可以身披战衣,驰骋在人生的旅途上。

自信是一种感觉,如果你用肯定的态度去面对,坚持下去它就会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有时候其他人的意见经常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尽可能地去尝试。尝试越多,就对自己的缺陷了解得越清楚,在关键问题的选择上就会更加贴近现实,爱丽丝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爱丽丝在19个月大时由于一场大病而又聋又哑。生理上的变化让她的心理变得急躁不安,简直是十恶不赦的“小暴君”。

幸运的是她遇上了一位伟大光明的天使——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不幸的女性,10岁时被送入孤儿院,14岁时双眼得病几乎失明,然而她学习了英语,并成为爱丽丝的家庭教师。

沙莉文女士对爱丽丝的每一次教导都十分困难,爱丽丝固执己见,通过又哭又喊来抵制教育。但沙莉文女士却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与她建立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