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表演教程
8900500000012

第12章 表演技术训练(6)

拿石头打蛇来说,怎么就那么巧,脚下就刚好有一块石头?普通人又是一个年轻女孩,怎么那么准,一石头下去就把蛇砸死了呢?总该有寻找石头的过程,有分几次砸死蛇的过程,有判断蛇是否死了的过程。没有符合生活逻辑的行动过程,就不可能唤发起舞台的真实与信念,也不可能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因而,第二个表演者的行为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第三个学生的想像力就比较丰富。她把发现蛇以后“怎么办”的过程,表演得细腻生动,也符合一个年轻女孩的行为逻辑。一系列真情实感的流露,都说明她看到了那条实际并不存在的、令人畏惧的毒蛇,感到了生命在受着威胁的危险性,感受到了经过一场“生死搏斗”后那种无比后怕的心理状态。说明这个表演者不仅具有较强的想像力,而且也具有较好的感受力。整个练习有行动的过程,也有较充实的心理活动,思想情感的脉络也较清楚,行为是可信的。

想像力的强与弱、丰富与贫乏,对演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想像力贫乏的人是做不了演员的。

再以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入学考试中最常见的“涉水”类的小品命题为例。

学生要想像水是深是浅,是冷还是稍有点凉,水底是沙还是石、平不平,是静水还是流水,水流是急是缓,水是混是清。这只是对水的想像。此外,还可能有天气的想像,夏日炎炎还是秋风瑟瑟,或是寒冬的雨夹雪。再有对于人的想像,“我”穿的是裙子还是裤子,穿什么样的鞋,背包了没有,有没有怕打湿的物品。对于“涉水”本身的过程更要有充分的想像,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为什么要涉水;来到水边,观察水情,准备下水,是不是看见河边的野花,临时有了惊奇;初涉水,适应不适应,有没有退缩,怎样下决心过去;涉水途中遇到什么情况,最后怎样过去,过去以后怎样,有没有再回看一下水流等等。尽可能地展开想像,想像是引导演员创作的钥匙。

演员的想像要和创作角色的信念、真实感连在一起,在规定情境中展开动作,才能建立角色的生活。真实感与信念互为作用,同时存在。没有二者,就不会有体验和创作。下面我们来谈信念。

2.信念

演员在表演空间里所接触的一切:布景、道具和人物,都是假设的,都是由艺术的虚构而成。演员要对假定的情形完全“信以为真”。

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感和信念是自然形成的。如有人敲门,去开门进来一个人,猛然一看想不起来他是谁了,脑子不停地想,加上对方的启发,于是我想起来了,原来他是我小学的同学,已经有十几年不见了,现在变化很大。于是我急忙让他进来,热情招待他,互相询问分别这么多年的情况......

如果要把这情景展现在舞台或银幕上,这“意外的相会”怎么才能做得非常真实可信呢?这就需要演员来演了。艺术要再现生活,就必须熟悉理解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加工,把假的当成真的,相信规定情境,相信发生的这一切。投入真情,用真心来表达,加上演员的激情就会演得真实动人。也可能在相会中又会形成矛盾冲突,那也要符合生活的逻辑、顺序。

要演得像,演员必须进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不断地通过假设,根据剧情的发展来推动创作。演员演戏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感动起来,才可能打动别人。

我们说要想真实,必须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才可能表现生活。但舞台行动并不等于照搬生活,它是在虚构的领域中进行,它是由剧作家的创作预先规定的。一定要具有艺术表现力,能为观众所理解,通过集中的、浓缩的形式,体现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的创作开始于‘假使’,也就是从现实生活的领域转入想像的艺术领域”。要做到这点,必须把虚构当做真实。演员应该假定这一虚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并找出它相应的行动。

演员在虚构的生活条件下行动时,要保持人在现实生活中固有的有机过程的一切细微处,把艺术的虚构引入真实的生活行动中。当然不是照搬生活,而是经过提炼、加工的。

真实感越是细致完善,演员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艺术就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表演专业学生入学后不久也配合着做一些儿童游戏,或童年回忆这样一些练习,如吹泡泡、玩水枪、打雪仗、玩弹球、跳皮筋、盖房子等等,作为发展舞台信念和真实的练习。演员做这一项练习,任务并不在于扮演孩子、模仿孩子,而是使自己置于孩子的规定情境之中,对这种情境产生信念并找到正确的行动逻辑。真实感与信念,就是使演员对剧情所虚构的一切持有真情实感并真诚相信的技术。

演员处在镜头前的每一瞬间都应充满信念,相信所体验到的情感的真实和所进行着的动作的真实,并假借合乎逻辑和顺序的形体任务和动作,用“假使”和规定情境来为行为和动作找根据,使演员获得真实感和信念。进入“我就是”———存在着、生活着,我和角色同步地在感觉和思想的创作状态。

他今天在舞台上是“张三”,过几天就是“李四”;今天是“医生”、“教师”,过几天就是“警察”、“总经理”;演员面对用麻布和木条钉制成的景片,面对空空的舞台,必须相信它就是豪华建筑,这里就是高山之巅。随着天幕上灯光投射的变化,演员必须相信自己一会儿处于晴朗的城市,一会儿又在荒郊野岭中。扩音器里传出“呼啸北风”,天桥上撒下碎纸片“雪花”,演员要相信这就是天气的变化,感到冬季的寒冷等等。总之,对舞台上虚构的一切,演员都必须像真实的存在那样去对待。

假使和想像密不可分。演员如何才能以假当真呢?如何才能对舞台上的一切产生信念呢?只有依靠想像。是想像,培植和产生了演员对舞台假定的信念。想像这一切是真的,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以真实的感觉和态度来对待舞台上的一切事物,从而产生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物与生活,创造出真实。所以,艺术真实的产生也是想像力的作用。

真实感和信念是一个演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一个演员必须能够“假设”,“假设”就是创造的开始。影视剧中的一切全由构思造成,一切都是虚设的。如道具、服装、景物、对话等,都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演员本身是以角色的身份出现的,他的任务是把剧作家构思的剧本,经过艺术加工,用动作、语言、形象等手段逼真地表现在银(屏)幕上。要在假定的环境里,根据生活现实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员的创作。善于利用“假使”,会推动自己在各种条件下的创作活动。例如在摄影棚里拍摄面对大海的特写,就需要演员运用这一技术,来激起自己的想像和内心活动,完成根本没有大海、对着的可能只是一面破墙的“遥望亲人”的动作特写。

“假使”总是和规定情境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们都是一种假定。有“假使”而没有规定情境,就不具有必要的刺激力量。

在生活中是夫妻关系,在表演中却规定是敌我关系或其他矛盾的对立双方,那就要把对方当敌人来对待。有信念和真实感,戏才能感人,才能把观众带到剧情中去。如果演员对注意对象的信念不够、对对象的态度不对,就不能产生信念和真实感。

普通的“假使”只能引起有意识而连贯的想像,引出逻辑的层次和动作;“有魔力的假使”却能单独在一霎间反射式地激起动作。通过想像动作等一系列心理技术,使它成为“艺术的真实”,产生真切的感觉,这需要创造。这种真实感与信念,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1)信念练习

在床上钓鱼。

把帽子当做小宠物。

刀不快了,把它磨快,不小心把手碰出血。

第一次钓鱼,怎么也钓不上来,弄得精疲力竭。

过年了,放炮,可天生胆小。

衣服弄脏,洗了用火烤干,结果烤糊了。

(2)无实物动作信念练习

推、拉、扛。

开灯、关灯。

拿起来、藏起来、扔掉。

掀开、盖上、揣走。

站起来、坐下、溜走。

看一看、摸一摸、抱起来。

拿一物假设为各种不同的东西或动物,做不同的反应。

照镜子:两人做,一人照镜子,一人做镜子里的影子。

交流

在表演教学中,“交流”是指在行动过程中演员与对手之间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的相互传递、作用和影响。

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剧的人物塑造,都是在导演的总体把握下,依靠演员来体现的。演员的表演是决定演出或作品拍摄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导演的构思和意念是通过演员创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观众也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创造而获得视听享受和感动的。大家都知道,演员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示的,而人物的行动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要与周围的人与事物发生密切联系,要进行互动,要相互交流。所有影视剧情都是在人物相互关系的矛盾冲突中发展的,不论人物之间彼此发生任何关系,都必定存在着“交流”。

生活里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在人群中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哪儿见过呢?

努力回忆......他非常像小学时的。可是过了圆园多年,人变了很多,拿不准是不是。赶紧跟过去,设法走近一些,越看越像。虽然这是个中年人,可他的眼睛、他的笑容,仍然依稀可辨,十有八九就是童年时同坐一张课桌的他。当你牢牢盯着他的时候,他也感觉到了,把目光转向了你。从他的眼神中,你感觉到,他也在辨认你,你笑着向他走过去,伸出了手。他还有些迟疑,你高兴地叫出他的名字,他也认出来了,两眼发光,喜笑颜开地喊着你的名字......这个互相辨认的过程,就是两人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

交流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和动作、语言进行的。

我们以动作、表情、语言表达思想情绪,给对方以刺激,又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看见、听见、触摸到、感觉到对方的动作、表情、语言,接受对方的刺激,促使自己产生新的反应,进一步给予对方,构成交流。你来我往,相互刺激、相互影响,推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变化发展。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你倾听对方的谈话,听他说些什么,领会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从他谈话的内容、语气、声调、表情中,接受他的思想、感情、情绪,从而产生自己的反应,或赞同、或反驳,或兴奋、或愤怒......由于人的感觉很敏锐,思想情感的活动迅速异常,因而人们之间的交流很细致、很复杂,也是很微妙的。这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细细地观察体会。

交流中,传达和接受的过程是相互交替进行的。在表达的同时,也在不断接受对方的反应。如同给学生讲课,老师不仅在影响学生,要尽量讲得清楚明白,让大家听得有兴趣,能接受讲授的内容,而且在讲的过程中也不断接受听者的反应,感受学生情绪的变化。是不是听懂了,是兴致勃勃地在听,还是觉得没意思不耐烦了......这些都给讲课者带来影响。

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去感受。在表演的此时此刻,真正看到对方在做什么,听到对方说的是什么,从对方的态度反应中接受刺激,感受对方思想情感的活动。在“活”的交流中,促使自己说出要说的话,做出要做的动作,产生相应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在银幕上活起来。

在影视演员的表演中,经常运用与想像对象交流的技术。演员要用具有内心根据的虚构,把所体验到的思想情感与对手相互交流,要感觉到在言语交流和无言交流时,彼此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如果使体验和情感合乎逻辑而有顺序地联系起来,就会发展成为一种交流的力量。演员在表演中,不论人物的语言或形体动作,都有其目的性,有其作用于对方的必然性。也可以说,失去了对方,就失去了必然性。演员必须以所扮演的人物的身份和人物的思维逻辑、生活逻辑、性格逻辑、人物关系逻辑、情感逻辑,去和对方或规定情境进行极其自然有机的影响、适应、给予、刺激、吸取、传递、作用和反作用的互动与交流,并以此推动人物行动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艺术作品人物间的交流过程是角色间的“授受”过程。交流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个过程发生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彼此发生兴趣、产生影响,就像打排球一样,我打过去,他接到球后再打过来。从表演角度来讲,是人与人之间感情、思想互相交换的心理过程。

首先是发生兴趣,吸引了你的注意力,然后才是影响———从对手的行动中产生对你的影响,进而又通过你的判断及判断后产生的行动对对手产生影响。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间断的过程。生活中的交流和反应是艺术创作中交流反应的原型与根基,是生理和心理的接受与反应在艺术上的表现。交流手段在表演中是如此重要,因为戏的完成不会永远由一个角色来进行的,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交流即成为表演的主要论题。真切的交流是使角色的思想行动不断线的主要手段,它使角色的内心时时刻刻充满活力,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在思忖、判断,在接受新的刺激和感知的同时,又将自己的反应行动所赋予的信息传递给对手,这样就形成了有机的循环上升。真切交流可以改变和促进自己和对手的行动,只有真切的交流才能产生真切的行动,引起心理情绪和外部动作的变化发展。

因此,交流就构成了组织人物行动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行动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生活中,交流很自然地进行着,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都是有思想有目的的,用动作、眼睛来传递思想,细微到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心里在想事,对某人不满意,你的痛苦、哀愁、喜乐通过眼睛都可以表现出来。眼神可以和人产生交流,所以,一个演员要非常重视眼神的运用。

在交流中授受是交替进行的。例如:我说了他,他听进去后,再反过来说我,或用眼睛看着我,充满愤怒的目光,心里想了很多,但忍了下来不说话,这都是活生生的交流。如果你骂他,他根本没有接受进去,也并没有认真听,反应态度也不对,而是按照老师或剧本中规定的台词,像背书一样没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了,看都不看对方一眼,心里根本也没有感受到,这就是没有交流。这种毛病初学表演的人或基础打得不好的演员往往容易有。

如:《第一次约会》,互相间必然产生很多交流的动作,因为他们互相间没有见过面,靠观察对方的表情或介绍人事先告诉你的他的特征、记号来相认,这需要作细致的交流才能让人相信。

影视作品中虽然也有人与动物、人与物的交流,最主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交流的过程概括讲可分为三步:

①引起对方的注意或注意对方;

②发展这一注意,判断,引起交流,产生联系;

③交流产生结果(这也是判断的结果),同时它也是下一个交流的开始。

在这三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步———判断的过程,即判断、判明。这也是被称之为“戏”的所在。

这个不断线的有机、生动、细致的过程,在表演中形成角色的行动线,使角色奔向自己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