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8900400000024

第24章 认识电视剧的ABC(1)

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电视从业大军迅速壮大。一些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也对电视剧剧本创作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无疑是一种好现象;同时,也引出一个问题:对电视剧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电视剧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剧本的创作和产品的生产,不仅要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的一般规律,还要遵循电视剧这种特定艺术样式创作的特殊规律。就剧本创作而言,由于其自身创作规律的规定,电视剧创作同文学作品也是有较大区别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认识电视剧的“个性”,包括电视剧的观念、审美特征、功能以及发展趋势等等。

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其观念有一个迅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综观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958年至1966年,是“直播电视剧”阶段。

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作为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北京电视台诞生了。这一年的6月15日,第一次直播了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电视剧的观念随之诞生了。当时电视剧的观念是指:在演播室里演出的戏剧,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艺术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通过电子屏幕,传达给观众的特定的艺术样式。

这类电视剧的主要特征是:遵循戏剧的模式,以戏剧的美学观念为基本支撑点,以戏剧的矛盾冲突为基础,采用戏剧的结构原则,遵循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一律”,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着重刻画和表现人物,带有较强的舞台假定性。

应该说,“直播电视剧”是本来意义的电视剧。有一本词典里在解释什么是电视剧时写道,“为电视台播映而编写、录制的戏剧”,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大概就是指这种直播电视剧。

从1966年至1978年这段时间里,客观地说,电视事业还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但电视剧创作基本处于停滞阶段,自然也谈不上观念的发展。

从1978年至1982年,是“电视单本剧”阶段。

1976年以后,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的广泛运用,为电视剧的制作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1978年以后,我国重新恢复了电视剧生产。由于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变化,电视剧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制作,由室内走向室外,由演播室走向实景拍摄,由二维空间走向三维空间,由时空限制走向时空自由。电视剧的制作引进了电影模式、电影的观念以及一些术语也开始介入电视剧。此时拍摄的电视剧,主要是依据电影模式拍摄的电视单本剧,因而这一时期又称为“电视单本剧”时期。国外把这种单本剧称为“电视电影”。

电视单本剧《新岸》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纪实性。

电视单本剧形成的电视剧观念比直播电视剧大大前进了一步,其主要指:触及生活,针砭时弊,及时、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直播电视剧以戏剧关系为支撑点,而电视单本剧则以电影美学为支撑点。电视单本剧走出了舞台,其视野也更开阔了。

从1982年以来,电视剧创作进入电视连续剧阶段。

1980年,我国生产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1982年,我国共播出14部(共60集)电视连续剧,其代表作品为《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鲁迅》《武松》。

1983年,涌现了《高山下的花环》《华罗庚》《诸葛亮》。

1984年,涌现了《今夜有暴风雪》《少帅传奇》《夜幕下的哈尔滨》。

1985年有《四世同堂》《寻找回来的世界》《新星》。其中《新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全国一度出现了“《新星》热”。

1986年有《凯旋在子夜》《雪野》《红楼梦》。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视连续剧的生产更呈现出蓬勃上升的势头。连续剧成了电视屏幕的重要构成样式,拍摄水平也不断提高。

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发展和繁荣,电视剧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电视连续剧的形成。对这类电视连续剧的基本认识是:它宜于将重大的现实生活、杰出人物的传记、著名文学巨作等,纳入自身的创作范畴;为了满足观众长期收看的要求,连续剧一般采用叙事结构并主要表现人物的命运;它借助传统的创作技巧,注重悬念的设置,以期达到吸引观众长期收看的目的;多集连续是其重要特点,播出的时间越长,越能巩固观众的收视率。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连续剧是最富于电视特征的电视剧,它的连续播出,是戏剧、电影根本无法完成的。只有电视连续剧,才能满足观众连续收看的审美要求。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由于电视连续剧能够长期播出,对观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也较为容易吸纳企业和有关方面的播出赞助,从而使制片商和电视台都能够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的兴趣就不可避免地转向连续剧的创作和生产。这对电视剧的发展与繁荣是有益处的,但粗制滥造、格调低下之作品也难免充斥于市场。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其次,电视连续剧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观念的扩展。

随着电视剧大量涌现,电视剧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电视剧的题材、样式、风格都有了新的发展。就题材而言,有电视现代剧《新星》等、电视历史剧《杨家将》等、电视战争剧《高山下的花环》等,电视传记剧《诸葛亮》等,还有爱情电视剧、儿童电视剧等等,电视剧的题材更加广泛了。就样式来看,有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元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就风格来看,有电视喜剧、电视悲剧、电视悲喜剧、电视轻喜剧、电视歌舞剧、电视政论剧、电视纪实剧、电视报道剧、电视荒诞剧以及戏曲电视剧、记者电视剧、作家电视剧等等。

总之,电视剧反映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任何艺术样式所难以比拟的,这就满足了不同艺术趣味、不同艺术需要、不同审美要求的广大电视观众的精神需求,使电视剧真正成为雅俗共赏、老幼咸宜、最具大众化的综合艺术。这样,电视剧的观念也就扩大了范围,即:凡是来自生活,构成一定情节,有几个人物出现的电视文艺节目,都可以纳入电视剧这个观念之中。多种样式的电视剧的出现,使得电视剧观念的内涵,变得非常广泛,几乎到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境地。

但是,电视剧观念扩展到一定程度,就是观念的突破。电视剧这一观念,容纳的内容太多了,于是,传统的电视剧观念被突破,原来属于这一观念的一些文艺作品,开始从电视剧的总体观念中分离出来。比如电视小说。原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都叫电视剧,如《新星》。现在,把那些忠于原小说的艺术风格,保持较浓厚的文学意味,运用充满文学语言的话外音,将小说的全部内容展现在屏幕上的电视文艺作品,称之为“电视小说”。《故乡》《孔乙己》就属于这一类。再如电视散文。即把那些文学性强,语言优美,画面抒情,结构自由,重在写情表意的电视文艺作品,称之为“电视散文”。《雾失楼台》《门槛》就属于这一类。再如电视报告文学,即将那些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适当艺术加工的电视剧,称为“电视报告文学”。《专业户外传》即属此类。还有,将从二维空间走向三维空间的戏曲电视剧,称为“电视戏剧片”。将根据电影模式拍摄,专供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称为“电视故事片”。总之,随着多种电视艺术作品的大量涌现,电视剧这一观念的涵盖量越来越小了,这是电视剧发展的总趋势。

那么,如何认识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样式呢?由于电视剧的发展十分迅速,电视剧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表述它。不过,依据电视剧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再结合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还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它:它是运用电视艺术表现的文艺作品,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剧”。

电视剧是用电视艺术手段表现的文艺作品。

电视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呢?

电视艺术是指艺术类电视节目,如电视戏曲、电视歌舞晚会、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剧等;一切电视节目都含有一定的艺术性,从这个角度说,亦可泛指电视节目。一般认为,电视艺术是继电影艺术之后的“第九艺术”。

1.电视文学

在外延上,它包容电视屏幕上的一切文学形式,甚至应该包括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艺术片内部构成中的文学部分,当然也包括电视文学剧本。

在内涵上,它主要包括依据文学的创作规律、文学的审美特征所创作的电视作品,诸如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

2.电视文学样式

作品式、节目式、栏目式。

作品式———初期常用形式,诸如《小巷通向大街》《最后一片叶子》。

节目式———中期常用形式。比如《壶王》由主持人与演员对作品的介绍、电视小说、文学评论(南大凌焕新教授介绍什么是微型小说)组成;《系于一发》由电视小说、译者短语、演员感言组成。其目的一是突出电视化特色(其实小说本身也常有前言后记),二是有利于观众的接受。

栏目式———如《梦故乡》由作家介绍、作品展现、专家评论、读者感受组成。在“作家介绍”里,它直接请作家汪曾祺出镜,由作家本人介绍自己的生平、作品和创作意图。在“作品展现”里,采用电视文学作品的形式,重点介绍了散文《我的故乡》和《异秉》、小说《受戒》和《大淖纪事》。在“专家评论”里,由文学史家陈辽、作家艾煊、文集主编陆建华、评论家王干,对汪曾祺的人品和文品给予了热情和崇高的评价。在“读者感受”里,由研究生章红、干部张原、演员马军勤讲述了阅读汪曾祺作品的感受。在不长的时间里,使观众对作家汪曾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初步领略了他独特的丰采。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3.电视文学分类

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散文诗、电视报告文学。

4.电视文艺美学

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而电视文艺美学是美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电视文艺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电视文艺在审美创作、传播、欣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特征和独特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电视文艺的创作美、电视文艺的审美、电视文艺的形态美等内容。

5.电视文学的风格

纪实风格、写意风格、综合风格、栽灾风格。

纪实风格,力求自由灵活,真实具体,形散神聚。如《都市风景线》记述了古都南京的巨大变化和逐步成为现代化大都会的具体情景;《夫子庙随想》通过一位老校长的口吻,讲述了位于南京夫子庙旁的一座小学校的变迁。

写意风格,营造诗化意境,抒发真挚情感,蕴寓深邃哲理。如《雨花台抒情》《落花生》《个园画竹》。《街声》通过小街的石板路、石板桥、老杨树、大屋顶的独特屏幕造型,通过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以及古朴稚嫩的古诗吟诵声,营造了独特的江南古城的诗化意境,抒发了热爱故土、缅怀童年、渴求文化、崇尚历史的厚重情怀。

综合风格,兼具纪实与写意风格,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形神互济。如《月是故乡明》由四部分组成:迎月(海笑散文《蠡湖之夜》)、赏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咏月(华彦钧二胡曲《二泉映月》)、思月(黄东诗作《中秋月》)。

栽灾风格突破了电视文学原有的旧的格局,真正走上了电子化的创作道路。电视散文《女儿的责问》,运用大量的电子制作手段,多时空的艺术处理、高速度的镜头切换,在充满文学氛围和诗化的意境中,艺术地展现了在商品大潮的冲击和通俗文化的荡涤之下,一位话剧女演员的特殊心态和对艺术女神执著追求的精神以及越来越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情怀。作品表现得有意境,有诗情,有遐思,有情致,观后使人感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奔突。

6.电视文艺

电视文艺是以文学、艺术和文艺演出为创作原始素材及基本构成元素,运用视听语言创作完成的电视艺术作品。它包括电视综艺、电视文艺专题、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小说、电视音乐、电视戏曲、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歌舞、电视剧等类型。它往往以电视文艺栏目的方式,通过电视文艺频道和其他专业频道及综合频道播出,有时也以特别节目的方式播出。电视文艺节目形式有:舞台演出节目实况转播(直播和录播)、演播室节目转播(直播和录播)、舞台演出与外景纪实结合、演播室演出与外景纪实结合等等。在语言方式、结构手段上,电视文艺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性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原艺术形式加电视手段的简单转播,而是在特有的创作思维指导下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既利用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又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运用电视手段进行新的创作。它是传播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电视化的、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新的艺术形式。

7.电视文艺的文学性

指电视文艺从文学中汲取文学元素,并将之渗透、融合于自身之后所体现出的一种艺术特征,它是电视文艺的基本特征之一。电视文艺的文学性具体地体现为作品的抒情和诗意,也就是通过屏幕画面和画面之间的组接创造出诗的意境,以抒发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电视文艺的抒情性愈浓,它的诗意也就愈浓,同时文学性也就愈强。加之电视文艺对各种文学表现手段如象征、隐喻、比拟、夸张、双关、对比、衬托、渲染的借鉴,更增添了电视文艺的文学性,并促其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电视文艺的艺术性是与电视文艺的思想性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指电视文艺作品的内容能用声画完美地体现,并能与形式、结构等表现技巧有机结合,在准确地表现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审美价值。

8.电视文艺导播

在电视文艺实况转播节目中,导演被称为导播。导播,指创作者指挥电视台各环节工作人员,操作设备对现实原有的演出状态进行记录。它包括舞台演出节目的记录和演播室节目的记录。通常,舞台演出录制在转播车里完成,此时,导播不参与节目的创作。演播室节目的录制在演播室和演播室的控制室中的导播台上完成,此时,导播可以参加节目的创作。导播的工作程序是:根据事先拟定的计划和分镜头本,安排好机位、景别和舞台调度,录制开始后负责机位调度、舞台调度、画面切换、音响录制的指挥工作。在录制过程中,无论是调机命令的下达,还是舞台演员调度,或者是画面的监视、选择、切换及声音的控制,都要求导播具有整体的协调意识、良好的声音和画面的感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操作调音台和切换台等设备的基本功。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也有这种导播样式,如体育节目的实况转播、会议实况转播等等。电视文艺中,转播节目的类型有许多,而导播存在于所有的转播节目里。

9.电视文艺实况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