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萎黄和黄胖,黄疸严重得多。黄疸属于一色独显,又是病色太过。主要表现是脸黄、身体黄、尿黄,连白眼珠都是黄的。在医院里很多病人都会有黄疸,如急性传播性黄疸性肝炎病人、慢性肝炎病人、肝硬化或者肝癌病人,只要发生了胆色素的胆红素代谢失常,胆红素在体内瘀积,流动在血液里面,就会呈现出黄疸。其中有一些还特别严重,发展得特别快。我在读研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做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突然间得了黄疸,住在中日友好医院。第二天就去世了,怎么这么快呢?这个黄叫做急黄,急黄是发展特别迅速的。如果一旦出现白眼仁发黄,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做检查,及时治疗。黄疸是非常好分辨的,脾病的黄,白眼仁不黄;湿证的黄,白眼仁也不一定黄,只有黄疸,白眼仁肯定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内蒙或者东北、西北,这些地方风沙比较大,有的人的睑裂露着的眼白部分黄,但是翻开遮盖住的部位不黄,这叫睑裂斑,这不能算黄疸。
从嘴唇和鼻尖看脾胃状况
当一个人脸上出现了淡黄色,且不太明亮,不太润泽,这是一种患病的征兆,可能就是脾虚证。发现脾虚之后应该看一看鼻尖,看一看嘴唇,特别是嘴唇周围的唇四白。嘴唇周围有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这一圈白一共才一毫米宽,但对诊断脾胃功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于唇和唇四白,如果唇四白不明显了,那脾胃功能肯定是衰退了;如果唇四白颜色特别干黄,说明脾胃功能已经减退了;如果唇四白发黑发青了,这个人就有生命危险了。
对很多重病病人来说,鼻尖的情况可以提示他的病情发展。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鼻尖黄色的变化。实际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个坑。你可以摸一摸,沿着鼻尖稍微往上一点有一个坑。以这个坑为中心,周围的区域就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这里也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当人脾胃发生病变时,鼻子或者是灰黑色的,或者是青白色的,或者是红色的,或者虽然是黄色的,但是非常干,缺乏滋润。有胃气,鼻尖则是明亮润泽的黄。在病得特别重的时候,比如有的人脸上已经发青发黑了,一点光泽都没有了,但只要他鼻尖这个范围是黄的,而且是明亮、润泽的黄,就说明他脾胃的运化功能还在,脾胃运化功能还在,就能吃饭、吃药,能吃饭就能得到补充,能吃药这个病就能好转,所以中医就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重,无胃气则死。怎么知道病人有胃气还是无胃气?那就是看嘴唇和唇四白,看鼻尖。
每一个脏腑,身体每一个肢节的病,都会反映在脸上一定的部位。中医有一个原则,叫做“相不独断”。一定要综合整个脸上不同部位气色形态的表现,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藕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保养脾胃。因为脾胃像其他脏腑一样,终生都在辛辛苦苦为我们工作,输送营养,化生气血。所以饮食应当适量,易于消化,不猎奇,不吃不好消化的东西,不暴饮暴食,不饮食忽冷忽热,不偏食,这些都是我们保养脾胃最好的方法。也要提醒大家,我们平时的饮食和情绪,都会让黄色有一些变化,所以要注意饮食科学,注意调整情绪。如果你在得病的时候,黄色替代了其他的病色出现在脸上,比如说你的病色原本是红色、青色或者黑色,但是这种病色逐渐变成了黄色,而且变得明亮、润泽,说明你的脾胃恢复了,这个病就有了转机,会逐渐减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征象。
已经出现脾虚之后,就要调养或者治疗了。我国古人发明了很多容易消化的食品,比如藕粉,藕粉里面含有淀粉,是很容易消化的。对于脾虚的人来说,吃一些藕粉是比较适合的,老年人更应该常备。
还可以把面粉炒熟了,炒得微黄,然后再冲着喝。
前面说到了治疗气虚的四君子汤,也能够健脾益气。用党参或者人参10克或15克,炒白术10克,因为白术用土炒之后燥性会减弱,茯苓30克,3~5克的甘草,这四种药都是中正平和的药,所以用它们来逐渐补充脾胃,效果是很好的。把它们熬在一起就是四君子汤,一般正规医院都能开。
满面红色——“红光满面”不代表健康
在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母亲都因为肺结核死亡,她自幼便感染了肺结核病。肺痨病十之八九属于虚热,所以林黛玉每天上午填词、写诗、作文,聪明无比。但是,只要一到下午,就经常两颧淡红、骨蒸潮热、心情烦躁、抑郁不乐。
正常的红和病色的红
说到红色,我们马上想起了一个例子,那就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关羽。大家除了知道他武艺好、讲义气、勇敢果断之外,一说起关羽,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关羽有一张大红脸。可能在电视剧中不是很明显,喜欢京剧的朋友都知道,在京剧中,关羽的脸谱是大红色的,很明显的红色,满面红色。
关羽的满面红色是天生的,它和满面病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他出生以后始终是红色的,也就是从小就是红的,这是他的主色;第二个特征是他的脸色除了红色,还有黄色掺杂其间,仍然属于“红黄隐隐”的范围;第三个特征是他的脸色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因此无论是从色的方面来说,还是从气的方面来说,关羽的红色都属于正常的范围。
满面红色在日常生活中,是主色、客色、变色中比较常见的面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脸色红润、满面红光,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健康的象征。但是,中老年人长期脸色潮红,一定要警惕有没有高血压;中年妇女满面潮红,又要考虑更年期问题。可见,满面红色不一定都是好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主色偏红类型的人,由于颜面皮肤真皮乳头层的毛细血管襻开放的数目比较多,同时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相对比较高,中医认为是属于气血充足的人。加上工作、环境等的关系,他们表皮角质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相对较少。这种人的面色就显得特别红润,就像用真丝薄绢包裹了朱砂的颜色。
除了偏红的主色以外,夏季的客色也偏红,这与夏季日光照射比较强烈有关。除了夏季的季节性变化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刚刚经过日光照射特别是经过长时间日光照射,由于紫外线的损伤,面色也会变红,这属于变色的范围。正常的红,主色、客色、变色都具备明亮、润泽、含蓄的特点。而不正常的红色不是红得太过就是红得不及,或者红色独显,或者特色显现或者红不应时,或者红不应位。
满面红赤主热证
满面红赤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血行,皮肤血脉、血络的血液充盈,血液的红色上荣于颜面五官,所以满面呈现红赤色。
热证非常常见,又非常复杂多变。我把热证的特点概括为热、赤、稠、燥、动五个字。热是发热、壮热、潮热、恶热、肛门灼热、痛处灼热;赤是身体各个部位和所有排出物都红赤或者发黄,舌红,舌苔黄,或伴有红色斑疹,或伴有局部红肿;稠是所有排出物都黏稠;动是精神亢奋、表情丰富、多言多动。
热证有温、热、火、暑之分,还有虚、实、真、假的分别。实热证是热邪强盛所致。实热证病人的面色红赤深浓而且鲜明,部位广泛,时间持续,也就是持续性满面通红,古人形容为“面合正赤”、“缘缘正赤”、“面赤如醉”,多见于新病。实热证的特点是突发高热、持续不退。实热证主要发生在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如伤寒、疟疾、肺结核、肺炎等。当我们发现了满面红色的实热证,一定要及时就医,不可拖延。
我们医院曾经医治过一个新产妇,她不听妈妈的劝阻,产后第二天就站在地下喂奶,不幸产后感染,当晚突发高烧,神志昏迷,最后连呼吸也几近停止了。幸好她家距离医院非常近,家属赶紧找来医生,紧急进行人工呼吸,使她恢复了自主呼吸,然后给她灌服了紫雪丹清心解毒、开窍醒神,使她脱离了危险,再用张仲景白虎汤清热解毒,直至痊愈。这个病人就是实热证。
虚热证是精血津液不足,导致虚热内生。虚热证病人的脸色一般是浅淡的红色,红色部位局限在颧颊,时间不持续而是发作定时,大多数在午后或者傍晚发热,脸上的红色伴随发热像潮水一样涨落有时。虚热证经常是低热,以手心脚心发热为主,伴有心中烦热,叫做“五心烦热”。
在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母亲都因为肺结核死亡,她自幼便感染了肺结核病。肺痨病十之八九属于虚热,所以林黛玉每天上午填词、写诗、作文,聪明无比。但是,只要一到下午,就经常两颧淡红、骨蒸潮热、心情烦躁、抑郁不乐;到了傍晚,更是急躁愠怒、难以控制,所以每天晚上是贾宝玉最受气的时段,就是因为虚热在下午开始发作、傍晚最为严重的缘故。
还有一种热证——假热证,就是真寒假热。比如久病重病的虚寒证病人,满面苍白,有时在颧颊浮现娇嫩、鲜艳的红色,“面赤如妆”,部位游移不定,经常伴有畏寒、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这是真寒假热形成的“戴阳证”,是病情危重的征兆。
热证都属于急性病,一般起病急、发展快。一旦发生,必须迅速送到正规医院救治。如果遇到真寒假热证,必须立即拨打120将病人送至医院救治。
满面红赤多关“心”
得心脏病的人早先都会有一些预兆,其中重要的预兆就是,做完剧烈的活动后,脸上就容易浮现红色。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刚15岁,上体育的时候老气喘。但是体育老师不理解,说上体育课该跑就要跑、该跳就要跳,不能躲懒。终于有一天小女孩晕倒在了操场上,然后被送到医院里。结果一检查,发现她的心脏在收缩期和舒张期时都有杂音,显然就是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医生仔细询问了小女孩发病的经过,发现她感觉到心慌气短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最后经过适当调养和强心治疗,小女孩的病逐渐得到了缓解。
这个小女孩得的病叫做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患这种心脏病的病人,其面容好像是在颧骨上涂了一团暗红色的胭脂;严重的话,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拇指,病情时轻时重、反反复复,最终往往因为心力衰竭、心脏停搏而突然死亡。
在中医第一部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着“赤色出于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猝死”。不能不钦佩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两千多年以前提出的色诊要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面色红赤的人,要结合自己身体的其他情况,考虑自己是否心脏出现了问题。我把心病的主证概括为:心烦、神乱、心悸、心痛。有这些主证的就是心病,没有这些主证的就没有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中心,还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精神失常也是一种心病,这里的“心”是中医所谓的心,我们说心理学,我们说用心想一想,这都是中医的心。中医认为心脏除了和人的循环有关系,还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关系,叫做“心主神”、“心之官则思”。古人把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划分了官职,肺是宰相,肝是将军,而心是君主、是皇帝。一方面,心脏能够把血液的营养输送全身,来供给全身营养。另一方面,心会从精神意识方面来领导和管理人体,使各个脏腑的功能协调统一,维持生命的进行,所以心脏为君主之官。因此,中医认为,一个人得了心病除了会出现血液循环的失常以外,还会出现精神方面的失常。
经常有病人,在受到精神刺激以后,突然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狂呼狂奔,这属于痰火扰心证,可以采取清火化痰、清泻心火的药方来安神定志,病人吃药后神志稍安。再用清心滚痰丸镇心涤痰、清泻心火,病人服用数剂后一般可以逐渐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