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颧颊的病色,老中医有一句行话叫做“不怕灰黑就怕娇艳”,颊部出现了娇艳的红色,说明人体内部的阴精下亏,虚阳上浮。出现了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标志,所以若出现这样的病色,应当及时到正规医院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特别是中老年人,要注意几个部位,第一个部位就是我们的膻中穴,也就是两个乳头之间的部位,当胸闷气短的时候,如果排除了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可以按压一下自己的膻中穴,这是人体的上气海。气功养生应当气沉丹田,第一步就是气沉膻中。
还要注意的一个部位就是我们的肚脐,肚脐是人身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穴位,前面说过,在青海的时候,因为在严寒之中坐在汽车上被风吹,病人发生了危重的情况,我就及时用盐填在他肚脐上,然后灸肚脐,把他抢救过来了。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单是在病情危重的时候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灸肚脐来保养,因为胎儿主要是靠脐带从母亲摄取营养的,所以当我们感到身体虚弱,或者为了养生的需要,我们就可以用大拇指摁住自己的肚脐,摁的轻和重由自己来调解,以合适为度。感觉轻的时候可以加重一些,自己就会有一种感觉,好像这个地方比较充实。中老年朋友也可以在按压神阙的同时把自己的另外一只手放在肚脐的下缘三寸,这个地方是关元下气海,下丹田就在这个部位,如果我们用拇指按着肚脐,用中指按着关元,实际上我们在补我们的肾,不需要做什么特殊的治疗,也不需要花什么钱,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身体的资源。
另外也可以上药店花几毛钱买上根艾条,把艾条隔着自己一定的距离,以不烫为度,然后灸自己的神阙穴,灸自己的关元穴,有很强的养生保健的作用。要是冠心病引起的,我们可以同时按压内关和膻中;如果因为生气引起的,我们同时可以按压太冲和膻中,这样有针对性地调理自己,还可以起到理气的作用。
颐颏区色部——反映肾脏和腹部疾病
一旦发现颐颏区整个都灰或者黑,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出现在孩子或者年轻人身上,往往是先天禀赋不足。这样的孩子不但头比较小,而且耳朵比较短、薄、硬、暗。第二种情况就是后天的肾病。这种情况下,耳朵的大小基本正常。
肾热病者颐先赤
口角两旁的部位称为颐。颐的本义有三个:第一个含义是保养,例如颐和园是颐养天和之园;第二个含义是颊、腮,例如“解颐”是面带笑容,“颐指气使”是不说话只用颊腮来示意的张狂样;第三个含义是口角两旁,这就是颐在中医色诊学中的含义。
颏就是下巴,我们平时经常说下巴颏,就是这个意思。颐颏区位于脸庞的最下部分。它的上界是口唇下沿,左右界是同侧眉端和口角连线的下延线,下界是颜面轮廓。
我们大家两侧眉毛的上方有两个上墓:左为父墓、右为母墓。中年以上的人父墓、母墓的气色一般都有些发暗。在颏部两侧也有两个墓。从口吻下极到颐叫做下墓,左口吻下叫做男墓,右口吻下叫做女墓。下颏两侧颊车部位叫做地阁。
传统理论认为,在面貌色部中,颐颏全区属于肾脏的色部区。肾脏病证的气色变化可以反映在肾区。所以《素问·刺热篇》说:“肾热病者颐先赤。”其实,在临床实践中,颐颏可以反映腹里、精室、少腹等多个脏腑肢节的病证。
颐颏区气色怎么看
在所有色部之中,颐颏色部的气色变化是最少的。颐颏区气色的变化有明暗之分,有五色之别。儿童的颐颏区气色变化比较多见,主病和成人基本相同。
◆ 小儿颐颏色黄主脾胃病
儿童的颐颏区发黄,主脾虚疳积;儿童的承浆地阁发黄,主霍乱;小儿承浆发黄,主吐逆。
◆ 颐颏红赤主热
颐主肾病,颐区发红是肾热;颏主肾,颏区发红是肾热;儿童的颐颏区发红,是肾与膀胱气滞热结所以形成了小便不通。
◆ 颐颏黑主肾病
人到中年以后,一般颐颏稍微发暗,标志肾与精室的生理功能减退。如果是慢性肾炎、肾病综合证、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衰竭,颐颏肾区首先出现晦暗,逐渐呈现灰暗甚至暗黑色变化,灰黑晦暗有伴随病情加重的倾向;如果这时不及时治疗,病色还会逐渐向鼻区、额区发展,出现鼻区灰暗,这就标志着脾肾虚寒,已经不能气化、运化。
当病人有慢性肾病的时候,比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证、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等,这些病进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特别是当血肌酐、血蛋白氮、血尿酸增高、肌酐清除率已经降低了,往往伴随着下颏的颜色发暗、发灰、发黑。这样的病例非常多。
一旦发现颐颏区整个都色灰或者色黑,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出现在孩子或者年轻人身上,往往是先天禀赋不足,要么是父母亲年龄比较大了才生的这个孩子,要么是父母在生病的时候怀的这个孩子,或者是多子女生育,他是老小,这个孩子生出来之后往往颐颏区的颜色比较暗。为了确定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看看他的耳朵,肾开窍于耳,先天发育不良的孩子,不但头比较小,而且耳朵比较短、薄、硬、暗。如果确实具备这几个特征的话,我们可以确定他是先天发育不良,就是说肾的功能先天就不足,就是先天肾气不足,肾精不足。
第二种情况就是后天的肾病。这种情况下,耳朵的大小已经不会改变了,原来多大基本上就是多大。所以如果我们看到颐颏颜色发暗,但是耳朵基本正常,这个人可能是后天的疾病,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他是不是有肾病。一般情况下,当真正肾病发展到中等以上的时候,他的耳朵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耳朵是全身的一个缩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所以当肾病发展严重的时候,耳的颜色先发生改变,先发灰发暗,然后就会发黑,特别是在肾的色部,耳轮的肾穴区部位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这时候去医院检查,就会发现肾功能已经减退了。
◆ 颐颏反映大肠等腹腔疾病
颐颏部位并非只主肾病,除了肾病以外,还可反映膀胱、大肠、精室等腹里、少腹的病变。所以把颐颏区仅仅归纳为肾区是不对的。
总之,色诊基本包括察色、相气、色部定位三大技术。色部定位是色诊的基础。面貌色部将颜面整体划分为额、鼻、颏、左颊、右颊五个区域,传统色诊理论认为五区分别对应五脏。心区在额,脾区在鼻,肾区在颏,肝区在左颊,肺区在右颊。但临床实际和科学实验表明:左右面颊气色基本相同,不会出现单侧气色变化。五区不独赤,每区都和许多脏腑或形体肢节相关。并非仅仅反映某一脏的病变。因此,面貌色部分区并不符合临床实践。除了面貌色部以外,明堂色部、五官色部、面貌色部三种色部各有所据,又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不能互相替代。有的病人气色显现在明堂色部,有的病人气色显现在五官色部,有的病人气色显现在面貌色部,多数病人一般会在两种色部或三种色部同时出现病色。我们应该学会整体观察、互相参照、综合分析判断。既应当和总体气色结合,又应当四诊合参。绝对不能过于拘泥局部而忽略颜面整体,以免因小失大。
附:谨慎使用面貌色部
我们聪明的祖先在远古研究条件极为简单的情况下,仅仅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精密的推理,很早就天才地发现了面貌色部分为五区的基本规律。
首先他们发现面部是左右对称的。《黄帝内经》将颜面划分为左部、右部两部分。《灵枢·五色》说:“能别左右,是谓大道。”认为在生理状态下,左右两侧气色平衡,是人体健康、精气平衡的重要标志。如果精气平衡失调、发生两侧面色不同,则是疾病发生的标志。
其次,发现了面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病情轻重,并且随着疾病发展变化,病色也会发生上、下部之间的挪移变换,提出了上下行走的轻重规律,认为病色上行为病情加重,病色下行而逐渐消散为病情减轻。上下可以表示病势的变化。
在区分左右、上下的基础上,古代的色诊学家进一步发现了面貌病色分为五区呈现的事实,并且发现了面貌五区的基本范围、面貌五区的病色变化规律,非常难能可贵。我在《中医色诊学》这本书中对这些规律做了总结。我还采用自然标志分区法,对面貌色部五区做出了精确的定位。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发现了面色与面温变化的对应关系。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些对应关系简单来说就是:面色白为寒,面色红赤有热,面色青黑为血脉凝涩,青黑为痛。在古代,没有办法去检测面温,所以说这些发现是很了不起的,如何表扬评价都不为过。
面貌分为五区既符合临床实践,用现代医学来看也是正确的。多种证据表明,面貌色部分为五区客观存在。
首先,面貌五区的组织结构不同。额部、鼻部、颧颊、下颏各区的组织结构显然有别,因此某一区域单独呈现气色反常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面貌五区的血流容积不同。鼻头与两颊的血管丰富、血管弹性好、血流量大,所以血管容积较大,而额部和下颏皮下组织较少,微血管分布和开放的数量较少,所以血管容积较少。
第三,临床上发现,病色升降顺序不同。我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分析发现:在外感病、内伤病等多种急性病、慢性病发展过程中,病色确实可以分区显现。寒证病人,无论实寒、虚寒,病色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先鼻区的颜色变为青白、青紫,然后是两颊区域颜色变化,再后是颏区颜色变化,最后才是额区变化,面貌四区的温度按照固定顺序依次下降,呈现鼻区→颊区→颏区→额区的顺序。我在红外热像研究中发现,面部红外热图确实有鼻、颧颊、额、颏分区的趋势,颜面五区温度升降变化一般都是按照鼻区→两颊区→颏区→额区的顺序依次显现。
上面的事实都为面貌色部分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把面部的气色和温度划分为五个区域是天才的发现。但是把这五个区域分别归属于五脏并不符合临床实践,也不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
我的第一个证据是赤色不一定按照五脏分区呈现。
《素问·刺热篇》提出热性病发病之前在五脏色部区可以提前出现赤色,有助于未病先防。但是,临床实践可以发现:热病并不会提前显示赤色,发热时所显现的赤色也不一定严格按照五脏分区单独呈现。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
心热病者未必颜先赤。急性风湿性心肌炎患者,体温上升时双侧颧颊皆红,不是“心热病者颜先赤”;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病人,两颧暗红或嫩红,甚至会出现“赤色出于颧,大如拇指”的严重征象,也不是“颜区独赤”。
肺热病者未必右颊先赤。肺炎病人发热时一般表现为满面红赤,双侧颧颊不仅同时都红赤,而且绝大多数病人红赤的程度也基本相同,并非“右颊先赤”;肺结核病人平时两颧嫩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均同时显现,并不是右颊独赤。
肝热病者未必左颊先赤。肝阳上亢的病人显现两侧颧颊红赤、甚至满面红赤,并不都局限在左颊红赤;肝胆湿热病人则往往表现为满面黄赤、面目身黄,也不会仅仅左颊先赤。
肾热病者未必颐先赤。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的患者,红赤色显现于双侧颧颊,不是“肾热病者颐先赤”。
面貌色部中左右两侧颧颊分属于不同脏腑,这更值得怀疑。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两侧颧颊组织结构相同;两侧颧颊正常气色也基本对称,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确观察到;在患热病时两侧同时红赤。
所以,对于古人的理论,判断取舍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我们要牢记下面几点:面貌分区确实客观存在;在生病时,左右两侧颧颊的病色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可能出现两侧温度失衡,这是体内精气平衡失调的反映;在一个人得病时,可能面部上下的病色不同,其病色行走可以反映病势变化;五区不独赤、五脏配属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相对来说,明堂色部和五官色部是历经两千年临床实践检验,最科学、最正确、最有研究价值的色部定位方法。通过这两种色部定位方法,我们可以研究人体颜面五官和内脏的特殊联系。而对于面貌色部,我们则要谨慎使用,不要被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说法所误导。